建议17:鼓励孩子自己分析和判断
有些时候,我们听孩子诉说了事情经过和他的想法,事情也就完了,但有时,为了解决问题,或者为了让孩子“总结经验教训”,我们还需要再加一笔。这一笔加得到位,那就是画龙点睛,要是加错了,那就是画蛇添足。
其实,父母说得再多,孩子也未必听得进去,而只有经过他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才会真正成为他自己的经验。因此,父母尽可能不要直接给孩子提出指导和意见,让孩子自己进行分析和判断。
年幼的孩子喜欢听从大人的吩咐,对父母给出的指令言听计从。但是,孩子的年龄稍大一点,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他就会希望对事情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决定权。这时,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分析和判断是非,让孩子独立地思考问题。
虎子的妈妈就懂得鼓励孩子自己分析和判断:
儿子:“妈妈,上课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在动物的前面加上一个词语组成一个句子,像‘可爱的小燕子’中的‘可爱’,我一时想不起来,所以我就没有举手。”
母亲:“你有没有想你为什么不会?”
儿子:“我不知道。”
母亲:“你们班上有没有会的同学?”
儿子:“有!”
母亲:“你有没有问问他们为什么会了?”
儿子:“我觉得他们看书挺多的。”
母亲:“这就对了,你自己已经找到了答案。多读书对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书看多了,积累得多了,才能随时随地地用。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水壶,只有……”
儿子:“如果脑子里装满了,怎么办?”
母亲:“根据科学家分析,人的大脑能贮藏很多的信息,是永远装不满的。你看爸爸妈妈都大学毕业了,还得天天晚上学习,还感觉知识不够用,你说满了吗?”
儿子:“嗯,那以后我也多读书,当老师提问的时候我也能马上举手。”
有许多父母,他们喜欢让孩子接受自己的指令,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做,可是孩子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位母亲很聪明,她不是说教式地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而是通过不断地启发,引导孩子自己思考问题,得出结论。这样,孩子通过自己不断地分析和判断,逐渐地学会了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自主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有时候,孩子只想表达他的一种情绪和感受,他希望父母能够做一个倾听者,而不是对他下指令。可父母却偏偏要将自己的结论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这样,反而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封闭了孩子渴望心灵交流的大门。
有一位父亲是这样跟孩子交谈的:
有一天,孩子对父亲说:“爸爸,你和妈妈一点都不理解我的心情。在学校里,我根本不想学习,我已经厌倦了学校的生活。”父亲听了孩子的话后,平静地问:“你觉得我们不理解你的心情,是吗?”“你们整天要我学习、学习、学习!你们就不知道我心里想要什么?”“你想要什么?”“我想离家出走!”“好吧,我们先出去散散步,你愿意吗?”“爸爸,你为什么不责备我?”“孩子,爸爸曾经也是学生,上学的确很辛苦,我也烦闷过。爸爸理解你的心情。”
父亲同孩子一起散步。父亲向孩子说起他工作的烦恼,他说他也不想干了!孩子说:“那,那不就下岗了?”父亲说:“我能不干吗?家里的花销怎么办?”“爸爸,你要好好干呀!”“孩子,爸爸会尽力的。每个人都会有不如意的时候,但我们都得坚持住……”“爸爸,我明白了,我会学很多东西的。”
这位父亲使孩子袒露自己的心扉,将内心的感受倾诉出来,并引导和启发孩子自己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其实,只要父母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看问题,做一个忠实的听者,鼓励孩子自己分析和判断,孩子也会从谈话中学会总结经验和教训。
父母作为一个倾听者,关键是要多“听”,而不是多“说”。在想多说的时候,要时刻提醒自己扮演的是一个倾听者的角色。而且,每一个父母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走向成熟,能够自己独立地思考问题。所以在听的同时,也要注意鼓励和引导孩子自己对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
怎样鼓励孩子自己分析和判断呢?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 心平气和地询问孩子。有些父母习惯于反问孩子,甚至是质问孩子,让孩子觉得父母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这样的做法并不正确,因为孩子渴望的是平等地交流,所以,父母可在接纳和认同孩子的情感的基础上,心平气和地询问。
- 引导孩子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孩子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一般只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不会考虑别人是怎么想的。父母可以启发孩子想一想别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引导孩子换位思考:如果换作自己,应该如何去做等。
- 把孩子面对的问题清楚地说出来。父母可以表示对孩子立场的理解,并为孩子提供一些信息、建议和选择的机会,多用一些假设的问句,鼓励孩子自己去选择和分析。
- 给孩子一片属于自己的空间。人的一生中,也许对于有些经历,一些人更愿意独自去面对,甚至永远都不想告诉任何人。因此,孩子遇到了类似的麻烦又不愿意开口的时候,我们不能去逼他说话,最好是随孩子自己,同时让他知道,如果改变了主意,父母随时都愿意帮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