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11:神奇的“罗森塔尔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里的塞浦路斯国王,他善于雕刻,并且爱上了自己雕塑的一个少女像,他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少女雕像身上,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爱神阿芙罗狄忒,她真的给了雕像生命,使她活了起来。这个神话故事告诉我们,把全部心血灌注在自己喜爱的东西身上,会起到极好的效果。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在教育领域,“皮格马利翁效应”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al)和雅各布森(L. F. Jacobson)发现的,所以,又叫“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他把一群小老鼠一分为二,把其中的一小群(A群)交给一个实验员,说“这一群老鼠是属于特别聪明的一类,请你来训练”;他把另一群(B群)交给另外一名实验员,告诉他这是智力普通的老鼠。两个实验员分别对这两群老鼠进行训练。一段时间后,罗森塔尔对这两群老鼠进行测试,测试的方法是让老鼠穿越迷宫,结果发现,A群老鼠比B群老鼠聪明得多,都跑出去了。
其实,罗森塔尔对这两群老鼠的分组是随机的,他自己也根本不知道哪只老鼠更聪明。当实验员认为这群老鼠特别聪明时,他就用对待聪明老鼠的方法进行训练,结果这些老鼠真的成了聪明的老鼠;反之,另外那个实验员用对待笨老鼠的方法训练,也就把老鼠训练成了不聪明的老鼠。
罗森塔尔立刻把这个实验扩展到人的身上。1968年,他和助手们来到一所小学,说是要进行一项实验:
他们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共选了18个班,对班里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赏的口吻将一份占总人数20%的“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任课老师,并叮嘱他们一定要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8个月后,他们再次来到这所小学,对那18个班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而且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其实,当初那份名单只是罗森塔尔随机挑选出来的,不过这个谎言对老师产生了心理暗示。在这8个月里,谎言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能力评价,老师又将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热爱和期望,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这一实验结果深刻地表明了一点: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一结果当时在美国教育界引起轰动。
此后,布罗菲等人又做了一个实验,把教师的期望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做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教学成功的个人期望与学生学业成绩是相辅相成的。克雷纳等人于1978年对4300名儿童进行了4年的纵向研究,并进行了一系列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教师期望明显地引起了学生成绩的变化,其程度比学生成绩影响教师态度的程度大得多。
现在,人们就把这种由他人的期望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的情况,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
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老师和父母对他们的看法,直接影响着他们对自我的看法。丘吉尔说过:“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你就怎样地去赞美他。”赞美具有一种不可思议的推动力量。
在《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年第7~8期合刊中有个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女教师约翰逊在开学的第一节课上,就向全班学生宣布:“我对你们只有一条规定——尊重自己,也尊重教室里的每一个人。”
可是不久,一位叫考利的女生不知从哪里搬来一套令她难堪的“对策”。每逢约翰逊老师讲课时,考利就直视着她的眼睛,接二连三地打哈欠。她的哈欠不仅长,而且富有戏剧性,很有感染力,顿时整个教室里便哈欠连天。每打完一次哈欠她都会甜甜地笑着,并且“真诚”地表示歉意。显然,这个哈欠是学生考验老师的一种方式。
女老师只好想出一个对策。她给考利的父母写了一张便条,说是很高兴教考利这样的学生,她不光聪明,还有极好的幽默感,考试平均分也达到了B的好成绩。第二天上课,当考利打出第一个哈欠的时候,老师就把一个没有封口的信封递给了她,请她把信封内便条转交给她的父母。
从此,考利的哈欠不见了。过了几天,考利主动来到约翰逊老师的办公室,感谢她写的便条。约翰逊老师告诉考利,她之所以没能得到A,是因为没有把题目做完。如果把题目做完了,并且认真学习了,她一定会得到A。
到了下一次考试,考利得了B+;到了期末考试,她得了A。
很显然,约翰逊老师的成功取决于她善于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她从令她难堪的不友好的哈欠中,寻找到“幽默感”;她利用无声的文字和不封口的信封来传达老师对学生的期望。为了不辜负老师的赞扬,考利真的全力以赴,改变了自己。
孩子们凑在一起的时候,常常会议论:某科老师喜欢我,某科老师讨厌我……,在这些孩子身上,很可能出现偏科的现象。通常,老师对学生寄予较高的期望,会使学生加倍努力,以取得好成绩,反之亦然;由于学生学习成绩好,因而老师对学生的期望也高,反之亦然。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同样会影响孩子,如果父母天天挑剔孩子,总把缺点拿出来说,很容易在孩子心中产生一种感觉:我不是好孩子,爸爸妈妈不喜欢我,我好不了了……实际上,如果老师或者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与期望,并把这种效应用于孩子身上,将会看到孩子身上所起的明显的变化。
让孩子对自己充满希望,他会走得更远。
很多孩子由于年龄和认知上的局限性,往往无法认识到自己的真正价值。其实,只要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待,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会渐渐浮出水面。
对孩子来说,老师和父母的态度当然很重要,但自己给自己正确的、积极的评价,自己给自己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才是最重要的。当孩子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和适当的期望值之后,他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会越走越顺利,前途当然更宽广。
如何认识和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 多种途径认识“皮格马利翁效应”。无论是阅读相关的神话故事,还是了解与此相关的实验和案例,或是请教有关的专家,都会让我们对于这一效应的认识变得更加深刻。
- 永远对孩子抱有热切的期望,并且让孩子感受到你的期望。这一点非常重要。老师和父母对孩子越抱有期望,孩子越感受到这种热切的期望,他就越相信自己能做到,也会越努力地使自己的行为契合这种期望。教育者要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让孩子感受到这种期望。
- 赞美一定要适度。孩子总是渴望被肯定、被赞扬的,一句赞美的话可能会使孩子为之兴奋很长一段时间。但是,一定要掌握好分寸,而且要注意时间和地点,否则,没有原则的滥用的赞美只会变成孩子的精神鸦片,孩子会为了赞美去努力,而脱离原来的目标。
- 掌握分寸,避免“过犹不及”。过度的期望可能会让孩子感觉喘不过气来,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就不好了。因此,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度,要让孩子觉得不是做“白日梦”,而是他确实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达到目标,这样他才会有奔头,才会愿意去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