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南仁东|铸大国重器,一生为“天眼”燃尽

“天眼”若有泪,定是为他而流

“国家的栋梁,不对,应该是世界的栋梁。”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国之栋梁,我辈楷模。”

“夜空中最亮的星——它是中国心。”

“走好,在天堂可以离你想看的星空更近了。”

“以后再想起FAST可别忘了他。”

“我常常感到愧疚,如果我们不这么‘折腾’他,是不是师兄不会走得这么早?”

“……”

这些缅怀之词,都是献给同一位老人的,他用22年的执着和热情,让中国睁开了领先世界天文学界的“天眼”,而他却永远闭上了双眼。他,就是我国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也是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简称FAST)的发起者和奠基人,“天眼之父”南仁东。

南仁东于1945年出生,1963年就读于清华大学,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博士学位。之后,在日本国立天文台任客座教授。1982年,他进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工作。1994年开始,一直负责FAST的选址、预研究、立项、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

作为项目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他负责编订FAST科学目标,全面指导FAST工程建设,并主持攻克了索疲劳、动光缆等一系列技术难题。2016年9月25日,他主持的FAST终于落成启用。然而,就在FAST运行将满一年,第一批成果即将出炉时,72岁的南仁东却于2017年9月15日与世长辞了。这位把一生的心血都献给“天眼”,被尊为“天眼之父”的老人,再也看不到这一切了。

同年11月,中宣部追授南仁东“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在南仁东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上,曾经与他共事的同事、采访过他的记者,都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讲述了这位战略科学家的突出贡献、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与此同时,千万的网友也在各大媒体平台表达对这位科学家的深切缅怀。

“如果有一天我真的不行了,我就躲得远远的,不让你们看见我。”这是南仁东刚刚生病时说过的一句话。当时,他的学生兼助理只觉得是句玩笑,不曾想他最后竟然真的悄悄地走了。他还曾与家人说过:“我特别不希望别人记住我。”洒脱的老人独自驾鹤西去,并留下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

这位为科学鞠躬尽瘁的老人,尽管格外低调,却依然不能免除人们对他的深切怀念:“如果‘天眼’也有眼泪,一定会为您流下感激的泪、思念的泪、期待的泪。”

用生命最后的22年实现一个梦想

南仁东在其人生最后的22年里,只干了一件事、实现了一个梦想,那就是建成了直径500米、世界最大、最为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用生命铸就了世界瞩目的“中国天眼”。

“中国天眼”是国之重器,在FAST落成启用那日,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为大科学工程发贺信。之后,“中国天眼”作为标志性科技成果,被写入2017年新年贺词,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

很多人不知道,关于FAST的一切,最初只是南仁东心中一个朴素的想法。

那是1993年,南仁东参加了日本东京召开的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当时,参会的外国科学家提出,要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稳固西方国家在天文研究领域的霸主地位。这番话刺激并触动了南仁东,他暗下决心,要让中国在宇宙探索中迎头赶上,从跟跑者变成领跑者,研究出中国自己的大射电望远镜。

这是一个多大的挑战呢?当时,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只有25米,而他要建造的是500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难度可想而知。

如此大的射电望远镜,要建在哪儿呢?

南仁东认为,FAST最好建在大山深处的山谷洼地,能有效远离电磁干扰。为了寻找合适的台址,他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花费了12年的时间,几乎走遍了中国西南的所有大山,踏遍了大山里所有的洼地。在实地勘察了80多个洼地后,最终选择了贵州平塘的大窝凼。

选址的艰辛只是建设FAST坎坷之路的开始,如此庞大的项目,资金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FAST立项,南仁东四处“化缘”,无论是什么会、在国内还是国外,他逢人就介绍大望远镜项目,不厌其烦地把一个概念向不同的人解释无数遍。2007年,南仁东的努力总算有了成效,FAST被列为“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

这份喜悦没有持续太久,2010年,FAST索网的疲劳问题又带来一场风暴。

FAST远观像一口大锅,其实是由4000多块镜片精密拼接成的一个整体反射面,控制镜片的就是兜在镜面下方的钢索网。南仁东和同事们设计了世界上跨度最大、精度最高的索网结构。可是,FAST不同于一般的索网,它不但要承受1600吨的重量,还需要像弹簧一样来回伸缩,带动镜片灵活移动,精确地追踪天体。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FAST所需要的钢索,无论是抗拉强度还是使用寿命,都远超国家工业标准。他们从不同厂家购买了十几种钢索,却都不能满足望远镜的需求,查遍国内外相关的论文资料,即便是最好的实验数据,也只能达到预期要求的一半。

那个时候,台址已经开挖了,设备基础建设迫在眉睫。如果钢索做不出来,整个工程就没有办法继续。那段时间,南仁东焦虑到了极点,每天都在念叨着钢索。几经思虑,南仁东突然意识到,超越性的技术是等不来的,也是买不来的,既然没有现成的,那就自己做吧!

技术攻关战开始了!南仁东带领团队不断地设计方案,咨询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他日夜奋战,每天与技术人员沟通,想办法在工艺和材料上找突破口,待在车间一周又一周。历经700多个日夜的煎熬,经历了近百次的失败,他们总算是改进了钢索的制作工艺,成功通过了抗疲劳实验,研制出了满足FAST工程要求的钢索。

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钢索,给了FAST坚固而灵活的“骨架”;这种自主创新的技术,成功应用到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中,让国家和人民受益匪浅。此时,22年已经过去了,这对南仁东而言,可谓是一场“长征”了。期间的艰辛曲折,唯有经历的人,才会懂得。

在FAST竣工落成的当天,南仁东站在FAST圈梁上,望着“初长成”的大望远镜,憨厚地笑着,欣慰地说:这是一个美丽的风景,科学风景。22年,南仁东从壮年走到暮年,他把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成就了中国的骄傲。“中国天眼”不负众望,截至2018年9月,已经敏锐地捕捉到了44颗新的脉冲星,实现了中国望远镜“零”的突破。

淡泊名利,只为成就国之重器

2016年9月,就是“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前,南仁东已罹患肺癌,并在手术中伤及声带。患病之后的他,依然带病工作,虽然身体不适合舟车劳顿,可他还是从北京飞赴贵州,亲眼见证自己耗费22年心血的大科学工程落成。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的一位研究员,在追忆南仁东时说:“FAST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次拼搏。现在,经过20年的努力,FAST终于建成了,成为举世瞩目的工程奇迹。虽然南老师没能等到它产出科学成果的那一天、没能等到他应得的荣誉、奖励,但我想他离去的时候心里一定非常清楚,他毕生的事业已经成功了。”

其实,不止一位报告人提到:1994年,年近50岁的南仁东在日本担任客座教授时,待遇比国内高出很多。有人计算过,那时他在国外一天的报酬,相当于在国内一年的工资。可即便如此,南仁东还是坚持要回国,因为他追求的不是名利、财富、荣誉,而是让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有站起来的脊梁!

多年来,FAST的创新技术得到了各方的认可,获得了各种奖励。可是,属于南仁东个人的荣誉却屈指可数。2017年5月,他获得了“2017年全国创新争先奖章”,那是他唯一能“拿得出手”的个人荣誉了。可即便如此,他却还说,这个荣誉来得太突然、太沉重,自己难负盛名。他认为,这样的奖励不该属于一个人,而应该属于一群人。

南仁东是FAST团队中最勤奋的人,基本没什么节假日,每天都要处理上百封工作邮件。他时常会给同事们算一笔账:“如果因为工作没做好,FAST停一天,就等于国家白扔了12万。”他怀揣的不是个人的成就,而是国家的利益。

最理解南仁东的人莫过于他的夫人。南夫人和他一样低调,一直婉拒所有访问。后来,她写给国家天文台台长的一段话,在时代楷模录制现场公开播出,感动了无数人:

“我的先生南仁东就是千千万万中国知识分子当中的普通一员,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是这个伟大的时代成就了他,使他点点滴滴平凡的工作和生活折射出不平凡的光辉;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滋养了他,养成他淡泊名利、坚持真理、一诺千金、善良勤劳的优秀品格;是无数科学泰斗教育和影响了他,给予他渊博的学识,铸就他敢为人先、迎难而上、坚韧不拔的科学精神。”

南仁东在仰望星空时,脚步踏得如此踏实;凭借坚定的信念,追逐梦想,心无旁骛。他不为艰辛而止步,不因诱惑而动摇。二十余载“天眼梦”,梦圆了,他却悄然离去,但他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宏伟的“中国天眼”,还有他那宽广的人生格局和坚韧的人生态度。我们相信,南仁东先生坚毅执着的科学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会永远印刻在国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