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隐姓埋名的大国脊梁
宋文骢|五十载春秋风华,二十年丹心铸剑
一架歼-10历经十八载岁月
世间所有优秀的人,做事时都是充满自信的,可他永远不会对自己说:“我已经做得够好了。”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他会不断调整自己的目标,暗暗地告诉自己:“我还可以做得更好,我要努力做到更好!”
世上没有常胜将军,哪怕是名列前茅的佼佼者,也会面临许多挑战,这种挑战来自他人,也来自自己。不是第一,要努力成为第一;成为第一,也要继续努力做到更好。
世界军事技术领域发展迅速,不学习、不进步肯定是行不通的。军队竞争的本质是战斗力竞争,而战斗力归根结底还是学习力的竞争。在这种危机面前,无论职位是什么,学历有多高,不重视学习就一定会落伍。要想在明天依然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有用人才,就当把学习力作为自己的稳固靠山。
2006年12月29日,新华社对外宣布:“由中国自主研制的新一代歼-10战斗机,已成建制装备部队、形成作战能力。这对加快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巩固国防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中国最传奇的武器,歼-10飞机终于向世人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世界各大媒体都敏锐地捕捉到了“成建制装备部队,形成作战能力”这一特别信息。两年后,歼-10战斗机在珠海航展亮相,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多少国外的军事专家慕名而来,目睹歼-10的风采。
至于歼-10到底有着怎样的迷人魅力,以及它对于中国国防事业的真实意义是什么?对此,最有发言权的人,恐怕就是这位老人——宋文骢。
宋文骢,1930年3月26日出生于昆明。依山傍水的生长地,赋予了他灵气与智慧,但那时家乡的贫瘠和落后也让他难以忘却。中学时代,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外围组织,17岁参加革命成为游击队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岁的他成为云南边纵部队的一名侦察员,曾冒着危险传送情报,立下战功。
1954年8月20日,宋文骢跨进了哈军工大门,他的人生就此转折,与飞机设计结下不解之缘。1960年,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的宋文骢,走上了飞机设计的岗位。20世纪60年代初,他和同志们一道首创了中国飞机设计第一气动布局并在专业组担任组长,开始了对飞机新式气动布局的深入研究。到了20世纪80年代,上级发文要研制出一种适合中国空军2000年以后作战环境的歼击机,并列为国家重大专项,代号为“十号工程”。当年,56岁的宋文骢,被正式任命为歼-10飞机总设计师。
从1984年研发歼-10正式立项以来,宋文骢及其他工作人员度过了一段非常艰难的历程。研发之初,不少领导都存在争议和怀疑,认为直接购买幻影2000或者苏-27更好,省钱省时省力。可是宋文骢从来没有动摇过,他对歼-10和苏-27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对比,最终说服了所有人。
歼-10飞机的研制,历经了一个漫长的过程:1984年确定初步设计方案;1986年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准立项;1986年7月宋文骢被任命为飞机总设计师;1987年6月完成飞机初步设计;1998年3月实现首飞;2004年4月完成设计定型,前后共经历了18年漫长的光阴。
一“拖”二“熬”攻坚克难
在这18年的岁月里,宋文骢作为飞机总设计师,经受的压力可想而知。这种压力不仅仅是要攻克技术上的难题,还有一个更大的难关,就是经费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财政困难,许多军工单位都要“军民结合”,军费和事业费锐减,不少军工系统都得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歼-10的研制就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借了不少资金,真的是一“拖”二“熬”,才完成了飞机的初步设计工作。
经过十几年的设计研制,原型机横空出世,可在进行发动机地面开车试验时,又遭遇了麻烦。发动机开车是由慢到快逐步加大推力的,在推力达到90%以后,进气口吸力已经非常大,空气形成白色的漩涡被抽进发动机里。这时,意外出现了,发动机的叶片出现了多处损坏。所有人都惊呆了,这是怎么回事?发动机里面怎么会有多余的东西呢?在开车试验之前,工作人员是反复检查过的。
第一次试验失败后,工作人员仔细排查清洗,可是再次试验还是出现了同样的问题。最后,他们层层把关,进行地毯式排查,终于在第三次开车试验时成功了。
首飞不容易,而定型更是一道艰难的关卡,这对于世界各国来说都是一样的,必须经历艰难崎岖的过程。歼-10先后尝试了多项风险操作,飞性能、飞操稳、飞颤振、飞火控,是我国军用飞机从未有过的。2003年3月10日,歼-10终于“参军”。
然而,在交付部队使用后,设计定型的任务依旧艰巨。因为,飞机必须再经过一系列的试飞考验。从1998年到2003年这5年的时间里,定型飞机中的30多个高难度、高风险科目,逐一被攻克,歼-10飞机设计定型工作基本完成。
传奇的人生,不灭的精神
在历史的长河中,20年的时间不算什么,可对于宋文骢来说,7000个日夜只有他自己知道是怎样度过的。在飞机设计过程中,他肩负着一份沉重的责任,冒着失败的风险,去探索、应用新技术和新理念;他在遭遇逆境的时候,从未放弃过专业能力上的积累;在研究生涯中,一直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宋文骢是一位优秀的飞机设计师,但他不可能独自完成整个飞机的设计。在这一点上,宋老具备了极强的协调组织能力,也有足够的胸襟和气量容下新人,扶持新人,帮助他们成长。优秀的品格修养、出色的格局胸怀,铸就了他在团队中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宋文骢从事了几十年的飞机研制工作,但由于保密等原因,父母和兄弟都不知道他究竟是做什么工作的。有一年,弟弟宋文鸿去看望他,无意间看到了书柜里有几本医学类的书籍,回去后就对家人说:“哥哥现在可能改行当牙医了。”当国家对歼-10进行适度解密后,一些报纸和杂志开始陆续公开报道宋文骢的事迹,并将其称为“歼-10之父”,这时家人才恍然大悟:原来,他几十年一直在默默地为国家研制战斗机。
2003年,宋文骢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9年,他成为感动中国候选人之一,推选委员会委员给了他这样的评价:“五十载春秋风华,二十年丹心铸剑,他的心血和灵魂全部默默倾注给了共和国的蓝天卫士,熔做了他的体,化作了它的魂。”
2016年3月22日,宋文骢院士因病去世。
八十年的风雨人生,他见证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苦难,也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崛起腾飞的艰难;五十年来的默默耕耘,他始终保持着稳健和创新的步伐。他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留下的不仅仅是歼-10这样的先进型号,还留下了一种永不磨灭的精神,那就是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提炼和提升自己、为社会和国家奋斗、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
宋老故去了,但他的精神始终留存,他怀着千里梦想,仍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