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革开放让我走上创业路
1965年,我出生在陕北定边县海则梁村,那里土地贫瘠,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改革开放前,村子没有电力设施,没有像样的道路交通,村民靠天吃饭,是全省典型的偏僻贫困村。
我从小生活在这样贫穷的环境里,9岁放驴,11岁在柳编厂学艺,13岁放羊,15岁下地务农,16岁怀揣着梦想和借来的13元钱,毅然离开生我养我的海则梁,加入农民工进城行列,只身一人到榆林闯天下,走上了人生的新征程。在榆林,我找到了第一份工作——在一家小企业干临时工。下不欺骗农民,上不坑害客商,处处讲究信用,坚持诚实经营,所以无论是经营者,还是顾客都很喜欢我。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日用小百货需求显著增加。1982年6月,我拿着仅有的1000多元,建了一间铁皮门面房,挂起了“小百货店”的牌子,在没有什么资源、也没有多少资金、没有经营经验的情况下,开始了人生创业的大胆尝试,掀开了商海击浪的新篇章。
在薄薄的铁皮房里,我坚持了6年,自己进货,自己卖货,自己洗衣做饭。由于店里没有取暖设施,冬天温度最低的时候能达到零下40摄氏度,房子里像冰窖;到了夏季,温度最高可达零上40多摄氏度,又像住进了烤箱,热得人喘不过气来,浑身上下汗水直流。但我仍然坚持每天营业16个小时,百问不烦、耐心热情地为顾客服务。每逢阴天下雨,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能用的雨具全盖在货物上,自己却淋得浑身尽湿。经过6年的艰苦奋斗,我终于赚到了10万元。
随着开小百货店的人越来越多,生意一天比一天难做了。我认为开饭馆门槛儿低,是一项低投入、高回报、收益快的产业。于是我果断转行,开起了便民饭馆。小餐馆开了一年多,我在心中开始谋划着更为远大的蓝图。在市场多年的摸爬滚打中,我渐渐明白一个规律:餐饮业虽然是投资小、利润大、好经营的热门行业,但选择这一行业创业的人很多,是个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之一,是个高淘汰率的行业。新的出路在哪?那时我发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解决了温饱的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各类新兴电器。
1988年,我经过市场调研,找到了一条新路,投资10万元,在榆林市人民中路开了一个五金、机电、建材综合门市部,开始在这个新行业发展。我以良好的产品质量,在榆林市场赢得了信誉,实现了四大扩张:一是销售地域扩张,我将所经营的五金、机电、建材产品向石家庄、天津等十多个市场销售;二是销售网络扩张,成为全国10家大销售公司榆林经销总代理;三是销售网点扩张,在榆林城区较为偏僻处设立了6个分销店,拉长了销售链条;四是产品品种扩张,坚持产品结构不断调整,档次不断提高,技术不断提升,经营品种达到5万多个。不仅满足了群众多方面的需求,而且综合商店这块“蛋糕”越做越大,10年积累财富1000多万元,引起同行业的关注。在此期间,我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函授学习三年,专门学习了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随后又通过学习取得了高级工程师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