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戏生存传播例案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五、关于历溪目连戏保护传承问题的思考

目连戏的保护和传承的问题其实是个大话题,这里只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来谈谈自己对历溪目连戏的生存发展的几点思考和建议,其中当然也包含一些对目连戏整体状况的认识。从目前的情况看,首先可以肯定,历溪目连戏有拓展其生存空间和保护传承的必要,要想求得更好的发展,目连戏班既要抓好自身建设,又需地方政府的有效扶持以及社会热心人士的关注,下面是笔者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在争取演出机会上要有主动意识

从历溪村目连戏班的现有情况来看,基本处于坐等演出机会的状态,一般是在上级文化部门下发演出通知、考察研究人员邀请、外地邀请、电视台拍摄邀请等情况才演出目连戏,缺乏争取演出机会的主动性。要想求得更好的发展,这一点应该改变。

我认为一方面可以在寻求和开发目连戏的民俗土壤上下些功夫,从历史上看,民俗和目连戏的生存息息相关,目连戏演出本身也有很强的民俗性,过去的演出土壤大部分已经失去,目前的民俗演出空间有待挖掘和争取,如婚丧嫁娶、民俗节日等都是可以争取演出的契机。川剧目连戏可以在婚嫁的时候演出,刘氏四娘出嫁,和实际的喜宴相结合,形成戏里戏外一台戏的局面,成为川剧目连的一大特色,历溪目连戏班也不妨借鉴一下。总之,目连戏在争取演出机会方面缺乏主动性,主要是等待邀请,这种状况有待改变。

另外也应该在拓展演出空间上下些功夫,可以向外地扩展,也可以争取走出国门。我所知道的辰河目连、绍兴目连戏都已经进入了都市剧场,相比之下历溪目连戏演出范围显得狭小了许多。湖南辰河目连在1989年联合国就拨款扶持,1993年出国演出;湖南卢溪目连戏班在1996年曾到法国演出过;泉州打河目连戏2007年到印度演出,还获得了“国际戏剧节”大奖。历溪目连戏完全可以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凭借“祁门土戏”的特色,寻找到外地旅游景点、都市广场、剧场演出的机会,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宣传徽州文化,展示古老戏剧的艺术风采。

(二)培养年轻演员是当务之急

演员年龄严重老化,已经成为制约历溪目连戏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情况使戏班缺乏应有的活力,使剧目难以创新,这使得目连戏传承出现了断层,所以培养年轻演员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调查中了解到,造成年轻人不愿加入目连戏班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目连戏难懂难学难唱的特点,使得一些青年人望而却步;二是戏班演员收入微薄,使得一些人宁可务农或外出打工,也不愿加入戏班的行列;三是“演目连戏会死人”的封建迷信思想也把一些年轻人挡在了戏班的门槛之外。另外,以前出现的“喷火”演员被严重烧伤的事情使得一些人产生了畏惧心理。

针对以上原因,我认为需要做的工作有:消除已有的“演目连戏会死人”的封建迷信思想,增加演员的收入,发挥年轻演员的骨干作用,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年轻演员参与的积极性;改变以往新老演员“口耳相传”的传统,开辟新的学习途径,比如用音像资料教学。另外,戏班最好有自己改编的剧本,这样年轻的演员便于接受,也便于演员的演出。地方政府、村干部和老演员要在这些方面多做工作。

(三)演出要进行必要的改进和创新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要想生存和发展,必定不能只固守过去的一切,必须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变化,目连戏也是一样,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历溪村目连戏自恢复重演后能走到今天也是和它的“变”分不开的。比如对某些传统演出习俗的打破:历溪村目连戏不再遵照过去十年或二十年演出一次的习俗;演出也不像从前有固定的地点;同时也改变了过去女性不能参演目连戏的旧习俗等。

古老戏剧要想在现代社会生存,并站稳脚跟,就必须符合现代人的接受心理和欣赏口味,不然的话就会难以为继,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创新,目连戏也是这样。当然创新也要讲究一定的度,既不能让这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改得面目全非,又不能固守传统而一成不变。经过考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必要的改进:

1.适当增加杂技技艺,提升其观赏性。

历史上目连戏表演过中穿插的杂耍技艺,曾经是吸引观众的重要手段,现在如果能够适当恢复原有的一些技艺,或引入一些新的杂技、幻术表演形式也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样会大大提高目连戏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可以尝试邀请外地的杂技演员一起演出,打目连的部分可以让杂技演员来演,既“唱”又“打”的结合定会让目连戏更加精彩;当然最好能培养出自己的有“真功夫”的演员,尤其是年轻演员,以充实目连戏的演出力量。

2.提高目连戏的表演的趣味性。

可以在原来的“哑子背风”的滑稽表演及“尼姑下山”“挑经挑母”走入实际环境表演的基础之上,再增加一些新的趣味生动的出目或小戏,如“白马驮金”“王婆骂鸡”等,还可以加入和现代生活相关的调侃打趣,以此来增加目连戏的趣味性,拉近和观众的距离。笔者曾看过中国佛教电视台的一段网络视频资料——某佛学院的学生表演的话剧《目连救母》,其中糅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如刘氏除了吃荤,不孝敬公婆,还沉溺于打麻将和网上聊天,这些通过演员说出来,引来观众的一片笑声。虽然,历溪目连戏已经有些滑稽性的表演,但我觉得还远远不够,这方面还有待努力和加强,最好能增加些和现代人生活相关的滑稽内容的表演。

3.加入现代的技术元素,来提高目连戏的表现力和可看性。

可以加上灯光音响来烘托气氛,提高声音质量,用字幕来显示唱词,诠释剧情和内容,这样便于观众了解和看懂目连戏。以往的演出几乎不用音响,观众在“听”的效果上往往比较差,所以这种状况最好能够有所改变。再有因为目连戏保留了其原始性和地方性的特点,不了解目连的人很难看懂,外地人很难听懂祁门西路土语,2006年11月笔者和同学们去东华村采访时,该村的邓书记就提出了目连戏加灯光字幕的建议,虽然都是安徽人,但他们也很难听懂祁门西路方言,也不大能听懂演员的演唱;到外地演出往往会遇到这种情况,所以最好能通过出字幕来解决这一问题;每一出在演出前设专人(普通话比较好的)对剧情做简短的介绍和解说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当然,需要改进的不止以上这些。在剧目改进上笔者认为可以本着这样的原则:注重其民本性,强化戏剧性、娱乐性、技艺性,弱化宗教性、祭祀性。历溪目连戏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改革创新的路子还需要在实际运行中不断摸索。

(四)借助旅游开发契机谋求目连戏的更好传承

历溪有着得天独厚旅游资源优势,得到了旅游开发商的垂青。去年进驻历溪村的安徽合肥合一旅游开发公司把包括历溪村在内的牯牛降风景区作为开发重点,并把目连戏作为专项开发项目,这可以说是历溪目连戏发展的一次机遇。调查时,目连戏开发专项责人殷亚利向我介绍了他们的初步设想和规划,大致包括以下内容:搜寻目连戏的遗存;把目连戏作为景区的一个支点;适量投资,滚动发展;扩大宣传,提升目连戏的知名度;目连戏演出的操作方式;经营目连戏项目的初步预测;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几个组成部分。前不久和殷亚利通电话时得知,他们已经制定出更详细的规划措施,也正在实施中。他还透露,此项开发工作进展缓慢,遇到主要困难是:历溪村村民的思想还相对保守,缺乏主动参与旅游开发的意识;戏班人员老化,年轻力量不足,上演出目有限。但他对历溪村旅游开发,尤其还是对目连戏的专项开发表现出了比较大的信心。

笔者认为,目连戏的开发还要依托于整个旅游产业发展,在谋求大发展的基础上做好专项开发。在这个过程中,开发商还需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寻求与戏班及村民互惠互利的合作之路;除了戏班建设、组织演出之外,还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历溪目连戏的影响,可以拿出专人搞策划宣传,可以通过建立目连戏博物馆、建目连戏古戏台来丰富目连戏文化的内容,要利用好互联网的巨大影响力,宣传历溪,宣传历溪目连戏;在谋求好总体开发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提下,为目连戏创造更多的观众。

目连戏要借助旅游开发谋发展,还需要当地政府、村民以及开发商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当地政府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并进行有效的督导;要协调好旅游开发商和村民的关系,处理好遗产保护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利用旅游开发的机会,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解决好其他困难问题。村民要提高参与旅游意识,当然也包括参与戏班建设的意识,因为它关系到全村人的利益。调查时我发现村里除了部分村民办农家乐(为游客提供吃住、导游服务),其他的村民参与意识淡薄;当然,戏班还需克服保守思想,克服一味依靠政府扶持或单纯依赖旅游开发谋求发展的思想,要学会自谋发展和与开发商合作求发展两条腿走路。

目连戏作为历溪村保留的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作为历溪村一项很好的旅游文化资源,只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经过政府开政府、发商、村民三方共同努力,它一定在给人们带来新的文化娱乐享受,也能在发挥他的文化品牌作用的同时,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并且在此基础上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五)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要进行有效扶持

祁门县政府在抢救和保护目连戏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如目连戏的普查、搜集整理和建档,在旅游开发的基础上帮助历溪村恢复了目连戏的演出,为目连戏提供和创造演出机会,投入演出资金,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这对目连戏的保护和传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如制订的规划措施不能及时落实到位:在祁门县人民政府2005年9月制定的《安徽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目连戏申报书》中有这样的规划:成立以当地戏班老艺人为主体的目连戏演出顾问小组;和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合作,建立目连戏研究所;建立以县越剧团为主的目连戏表演队,成立顾问小组等。但是以上规划措施到现在还都没有落实。

在以后的工作中要避免一些问题的出现和发生,如:重挖掘拯救,轻保护传承;重保留原样,轻改革创新;重上头精神,轻百姓需求。杜绝把保护目连戏文化遗产当作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好大喜功,进行行政干预,而忽视艺术发展基本规律的做法。避免承诺不能兑现,上头拨付的专项资金挪为他用。这些都势必会影响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傅谨老师在《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指出:“在多数地区,人们对于让某个地方剧种获得‘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称号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对这些剧种本身的文化与艺术的内涵的兴趣,因此,对申报成功与否的重视程度仍然远远超过对于剧种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的重视程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术》,2008年版,第5页。他还说“虽然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这些剧种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艺术内涵一时得到了发掘和弘扬,文献得到了搜集整理,但是回到现实之中,如何对它们进行改造、革新以创作新剧目,尤其是如何使之‘与世界接轨’或‘与市场接轨’,仍然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话题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舞台艺术》2008年版,第5页。在目连戏这一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问题上,他的话值得引起人们的警醒和思考。

作为文化遗产的目连戏,其保护和开发是一项文化工程,政府要发挥好主导作用,要把抢救、保护和发展目连戏作为新时期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需要来认识。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真正建立起行之有效的保护机制,保护措施应该能及时落实到位,在相关政策、投资行为引导、旅游工程项目立项及运作方面要发挥好自身作用。另外也要引导目连戏班寻找自身发展的路子,不能一味扶着他们走路,鼓励他们树立自省意识和自我生存发展意识;县文化部门可以定期组织专门人员进行考察指导,对戏班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可以组织有关专家学者以及民众代表召开座谈会让大家积极地进言献策。

(六)加强目连戏接受群体及其接受心理的研究“戏,毕竟是要演给人看的。没有观众饶有兴趣地观看,再精彩的戏都是毫无意义的。”“唯其如此,观众的构成对于戏剧功能的实现有着极大的影响。”施旭升:《戏剧艺术原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0页。戏剧是一种有接受者共同参与、共同创作的活动,对戏剧接受者的了解和关注,也是全面认识戏剧、改进和提高戏剧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诚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观众的群体和性质也在变化,这种变化也会影响戏剧功能和价值的改变。目连戏这一古老的艺术,今天的接受群体及其心理和历史上的相比已不同,要想让这一艺术形式更好的生存发展,对受众群体变化的了解,对受众心理分析是极其必要的。以前目连戏的学者、从事目连戏抢救和保护的工作者或目连戏的演职人员在这方面工作做得远远不够。在这方面,著名学者刘祯也曾提出过研究目连戏观众问题的必要。

对于目连戏而言,不同的观众有着不同的心理需求,或出于对这一古老艺术的好奇,或出于拯救保护工作的需要,或出于学术研究需要,或出于新闻报道的需要,或只是出于从众的心理……那么,观众有怎样的不同的心理期待?这些心理期待将对目连戏的生存有着怎样的影响?这些问题也是历溪人及当地文化部门所应该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学术界也应在这方面做些有益的探索,这些都可能对这一古老艺术的现代传承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分析受众的观看动机,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对目连戏的生存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是目连戏的改革创新的重要依据。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建议,可以在演出前利用广播、展板、宣传单等形式向观众宣传目连戏的知识,介绍当地目连戏生存和发展的情况;在演出中可以穿插对剧情的介绍。目连戏旅游项目的开发者、目连戏的演员、戏班的管理者,都应多走进观众,深入游客,并与之交流,了解他们的疑惑和好奇点,对目连戏的知识、所演剧情及角色等做好注释,激发游客和观众兴致。甚至让游客直接参与到戏中,形成观演的互动,扩大目连戏影响,提高目连戏的知名度。“作为一种真正的群体艺术,戏剧的观演就是让许多人在一起分享一种快乐、一种理解。”施旭升:《戏剧艺术原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26页。难懂是目连戏的一大特点,历溪目连戏唱腔古老,用方言演唱,多数人对其剧情还比较陌生,要想让观众从中“分享一种快乐,一种理解”,的确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纵览历溪村历次目连戏的演出,可以发现观众主要集中在乡村民众、游客、城市不定人群、研究人员、媒体记者、地方官员等人群。情况之所以如此,是和目连戏的生存现状分不开的,它的观众并不单纯是一般娱乐消遣白看戏的民众,也不是花钱看戏的商业性观众,由于其文化遗产、文化品牌的角色,由于其所处环境的旅游资源优势,除了一般民众,也使得研究人员、媒体记者、地方文化官员、游客等成了它的观众组成。基于这种情况,便可以有针对性地寻找和创造演出机会,如联系相关学者和专家团到历溪旅游考察,组织目连戏研讨会并演出目连戏,联系旅游景区的演出。还可以建立目连戏艺术博物馆,让人们通过这一方式更多地了解目连戏;可以把目标市场定位在港澳台以及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同样有着目连文化的国家,寻求文化交流的契机。对于当地民众而言,要多演娱乐性强的节目,以满足他们的娱乐需求,演出和民俗传统思想内涵相契合的出目,以满足他们的民俗需求。此外,我认为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来扩大目连戏的影响,如在戏曲网站开办目连戏专题,或直接开办目连戏网站。

观众的需求是戏曲有效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失去了这一点,艺术就失去了根基。研究受众的心理需求,广泛征求社会的意见和建议,建立有效的发展机制,建立试点,进行改革创新,应该作为以后的一项必要工作来抓。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克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或片面固守传统等短视行为,为受众着想,并放眼大局,以寻求目连戏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