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的敌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对于前10年将资金投入麦道夫基金的人来讲,每年10%~15%的收益率,每6年翻一番,每12年翻两番,一美元变成四美元,自然是快事一桩。但是作为投资者,一定要保证自己不是最后一个接棒的人。因为最后一个接棒的人,不但可能无法获得任何收益,而且连本金都有可能收不回来。法院在清算麦道夫的资产后发现,最后两年投资麦道夫基金的人只能拿回10%左右的本金。

这又回到前面谈到的投资风险和泡沫形成的问题。如果投资者不知道收益从何而来,不知道泡沫在什么时候会破裂,那么是否投资某个资产或者什么时候斩仓出局在很大程度就取决于个人的风险偏好。如果知道泡沫迟早会破裂,但没人知道是今天还是明天,大家就应该采取逆向思维,即如果我觉得它一年后会破产,我半年之后就要把钱拿出来;如果半年后要破产,我现在就要把钱拿出来。因为泡沫破裂的速度之快和时间之早往往超出很多人的想象。这也是为什么风险防范意识对于投资者特别重要。

那么从风险的角度来看,麦道夫丑闻带给投资者哪些教训呢?我之前带领加州大学的学生访问巴菲特的时候,他一直在讲他那句老话:“我对投资者有两个建议,第一,不要赔钱;第二,永远记住第一句。”当然,巴菲特还说了一句名言:“不要投资你不懂的东西。”但是笔者也在投资自己不懂的东西,这很难杜绝,因为我们都有过度自信的倾向,虽然有时我会觉得像自己这样一位金融教授,连投资这点儿小事也摆不平?但是很多时候,现实情况就是摆不平。

投资者一定要尽可能了解投资对象的生活方式、交易记录和一些最基本的文件,不要把钱投给你尚未充分信任的人。很大程度上,麦道夫并不是一个很优秀的投资者,但他是一个非常好的公共关系维护者。他是一个老人、优秀的高尔夫球选手、积极的民主党赞助人,还是叶史瓦大学的重要校董和整个大学校友基金的管理者。他有个孩子的骨髓出了问题,他就为整个美国骨髓研究机构捐赠了大量资金。他做了很多好事,所以在社区里有非常好的声誉,但他唯一不擅长的就是投资。如果我们要投一个项目,或投一只基金,就要问问它的管理团队如何、过往有什么经历、采用过什么策略、审计师是谁、监管人是谁、其他投资者是谁。千万不要因为面子不敢喊出来:“国王其实什么衣服都没有穿。”

当然,还有些时候投资者并非碍于面子,而是贪心。比如当面对某些民间借贷许诺每年百分之三四十的收益率,或者像麦道夫那样保证每年百分之十几的收益率时,投资者必须要进一步思考,什么样的资产能够维持这样的收益。综观历史,全球股票年收益率为10%~15%,但是投资者必须面对比较大的波动率。债券类的投资相对比较稳定,但年化收益率只有5%~6%。其他收益,或者来自一些偶发的市场机会,注定难以持久;或者是通过承担某种风险获得的。虽然这种风险可能当时还不为人所知,难以用量化模型估算,也可能已经通过复杂的金融创新分割,比原来小得多了,但是归根结底,风险还是风险。金融创新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和投资者更好地分散风险,但是并不能完全消除风险。毕竟,金融科学不是炼金术。因此,投资者必须记住所谓“富贵险中求”的中国老话,这句话在投资领域特别适用。切莫因为一些短期诱惑,就放弃自己长期投资的原则。

投资者还要关注什么呢?作为私募或者对冲基金,本来的精神就是低调和不披露,尽可能少和社会公众发生联系。同时,因为行为上的偏差,人倾向于回避不熟悉的东西,不想去问我们的基金经理到底采取了什么策略、做没做衍生品、怎么控制风险,想的就是把钱付了,每年拿到10%~15%的收益率。

经验告诉我们,很多看起来非常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无论是互联网泡沫阶段的互联网股票,美国房地产泡沫期间的CDO和CDS,还是国内的民间融资,这些能带来高收益的资产往往是我们原来没听说过的,或是不太熟悉的。因为人们对于传统的投资领域了解得比较充分,风险也比较明确,所以收益也就不会太让人激动。但由于人们对陌生事物和模糊性的规避倾向,我们不愿意学习、了解这些不熟悉的东西。笔者的很多朋友经常会问一些关于投资的问题,笔者听了就非常害怕——这些基本知识都不懂,竟然还敢投资。掌握基本知识是投资者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

总而言之,风险可以是别人的风险,但财富是自己的财富。无论前景如何诱人,投资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风险意识,对于高风险的产品,应浅尝辄止,多元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