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武论道:李小龙的功夫心法(套装共5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言 机遇垂青有准备的人

琳达·李·卡德维尔(Linda Lee Cadwell)

有这么一天,李小龙遗落了自我的期盼;有这么一天,成就了李小龙新的生命辉煌——是的,首先请允许我来描述一下这特殊的一天吧。

地点就在加州奥克兰百老汇区由严镜海和李小龙共同创办的训练基地——振藩国术馆内,时间是1964年12月底或1965年1月初,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身怀国豪已经8个月了,我在现场见证了这一具有非凡意义的时刻,同样在场的还有严镜海和一些来自加州的、我不知道名字的武术家们,看上去都是很厉害的武林前辈。主角是李小龙和另一位华人武术家(看起来比那些前辈年轻一些),他是被推选出来作为三藩市(今:旧金山)武术家们的代表。

如果要从源头,或从中西文化碰撞的角度来讨论这次挑战的因由,那么仅仅就此的讨论就可以独立成文。在这样的背景下,毫无疑问的是,那个深受传统武术熏陶的华人武术家至少看起来对于李小龙向美国人,或者说向所有非华人弟子教授功夫的行为并不乐意。正是由于传统观念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他才向李小龙发出挑战并迫使小龙接受,而挑战的胜负结果将直接决定李小龙能否继续向“洋鬼子”教授功夫。李小龙推崇的则是孔子的教育理念,即“有教无类”,于是他欣然应战,并定下了比武的日期。

接下来这场比武,对李小龙整个生命所产生的影响,远比实际的胜负结果来得重要。但还是请让我首先简单讲述一下:比武开始之后不久,这个华人武术家就开始绕着场地满场跑,比如跑到旁边的小房间,再穿过另一个门回到比武场地。这样绕了几个圈,李小龙也紧追了几个圈之后,终于将他放倒、锁制在地面,使其毫无还手之力,然后用中文大声喊道:“你服不服?”这样喝问两三次之后,那个华人武术家终于服输,那些三藩市的武术家们也迅速离开了。

整个比武很快就结束了,大概就是三分钟的时间,严镜海和我都欣喜若狂。但李小龙却没有很高兴。犹记得他坐在馆里的台阶上,双手抱住头,懊恼自己没有以更有效的技术速战速决,也懊恼自己在整个追打过程中体力消耗殆尽。事实上,那确实是李小龙第一次感到喘不过气,身体几乎虚脱。因此,他并不为自己取得比武胜利感到高兴,而是深深的失望,他认为自己的体能和功夫都远没有达到内心的期望值。于是,这次比武成为李小龙研创截拳道,以及不断创新科学训练手段的最直接的驱动力。

需要强调的是,在我及其他人看来,1965年早期时李小龙的形体看起来就已经很不错了。但是事实上,他并不是一个生来就有此等体质和天赋的人,在香港长大的他从小很瘦弱,他妈妈告诉我小时候的李小龙骨瘦如柴,白天去学校上课,晚上常常看电影到深夜,生活方式并不那么健康。不过,从13岁开始,他跟随叶问大师学习咏春,白天也练,晚上也练,很坚持也很刻苦,因此,当我1963年看到他的时候,他的体形就已经不错了。自从奥克兰的那次比武之后,对自我表现并不满意的李小龙认为是时候做更多的锻炼和提升了,旨在让自己变得更好,以时刻准备迎接并抓住任何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

李小龙并非只是简单地进行更多的跑步、多做几组重复练习,或者在进行重量练习时增加码数。他针对自己的问题,设计了科学的解决方案:

(1)设定自我健康和健身的崭新目标;

(2)探寻最好的锻炼方法,以实现自己想改变的愿望;

(3)结合科学原理,发展并创造科学的锻炼方法和辅助训练手段,同时记录自己的进步,适时改进这些方法和手段。

这一切,对于李小龙来说都不是巧合,也不是偶然,更不是天赋异禀,而归功于他所拥有的智慧求知欲望(绝佳拍档,缺一不可)、努力坚持(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都坚韧不拔)以及专注(享受达到目的之前的过程)。

很多时候别人会问我,李小龙哪来那么多时间用于训练呢?答案很简单,关键就在于他对时间的分配。一天24小时中,总有几个小时被李小龙用来进行身心训练,以追求更好的自我,也可以充分调用自己的想象力。除了正常的训练之外,李小龙还常常会一心多用:如同时看书、弯举哑铃、拉伸腿部肌肉;或者跟孩子们玩一些体能游戏;又或者开车的时候做一些静力锻炼。有种小孩被叫作“多动儿”,我想即使长大后的李小龙,也是如此吧。

李小龙为了实现最佳体能所采取的方法,可以说都包含在这本《李小龙健身法》当中,书名亦贴切地展现了他对武术的阐释。李小龙的武道艺术——截拳道,是一个用来指导充分发展身体潜能的全方位的方法论,其中首要发展的便是身体素质的潜能。对于李小龙致力于追求武术艺术的评价,最合适的说法莫过于:其达到了人类实用美学的巅峰。

当你阅读此书时,请注意感受李小龙的思考过程,而不要局限在所使用的那些特定技术和日常训练内容上。应该更多关注于他的思考方式、钻研态度,以及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而不是机械地照搬李小龙在训练课程中的一字一句、一招一式。在过去几十年里,健美和健身行业蓬勃发展。聪明如你,一定可以从中发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李小龙总是会潜心研究新的行业和领域,他同样也会鼓励你去这么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追求巅峰且永不止步的李小龙,时刻享受着自己在达到体能极致状态过程中的每一步。换句话说,努力比目标本身更重要,李小龙正是为了与人分享肢体表达艺术的机遇而时刻准备着。记录他这些努力的,有他的经典功夫电影,也有他的武学训练笔记,所有这些他所遗留下来的东西,大多都包含在这本书中。

对我来说,李小龙激励了我一生,让我注重保持身体健康并充满活力。在我们曾经相互交织的生命中,他不仅是我的丈夫、我孩子的父亲,更是我的良师和益友。我现在还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他给我的激励。现在,有了这本书,更多的读者便有机会来感受李小龙的哲艺和精神。

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教学能力是判断知识深浅的唯一标准。读这本书,你会发现李小龙对于健身和训练有着很深刻的认知。不要拘泥于书中的细枝末节,而应该关注并努力了解书中的科学方法。李小龙通过这本书,教会我们挖掘最大潜能的科学方法。我们要感谢他,并遵循他的科学方法,为即将到来的机遇做好准备,因为机遇只会垂青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