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读本·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是指1895年康有为(1858—1927)领导的一次举人上书皇帝的请愿运动。

康有为像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1895年4月),腐朽的清政府准备和日本订立《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当时各省的举人正在北京参加会试,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非常气愤。特别是台湾籍的举人,听到自己的家乡将被出卖,更是愤怒万分。大家反侵略的情绪极为高涨。

广东举人康有为,早在1888年,就曾经上书皇帝,请求变法,但受到了顽固派官僚的阻碍,没有结果。这一次他看到群情激昂,正是鼓动上书的大好机会。于是他和他的学生梁启超等四处联络,约集十八省举人,在松筠庵开会。开会那天,盛况空前,到会的有一千多人。个个情绪激愤,公推康有为起草奏疏。康有为赶了一天两夜,写成了给光绪皇帝的万言书。在万言书上签名的,据说有一千三百多人。除送给皇帝外,还把这份万言书,辗转传抄,很快传播开来,轰动了北京。因为当时又把进京考试的举人称为“公车”(汉代地方上举荐人才,由公家备车送往京城,后来就用“公车”来称呼进京考试的举人),所以这次上书就被称作“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记》书影

在这份万言书里,康有为慷慨陈词,提出了“拒约、迁都、变法”等主张。他指出如果割让台湾,就会引起英、俄、法等列强来瓜分中国,因此必须拒绝在条约上签字。他要求皇帝亲下诏书,检讨国家政策得失,提拔能干的人才,鼓励人民发奋图强;迁都到长安;训练一支强大的陆海军,增强国防,准备长期抗战。同时又强调指出,这些措施只不过是暂时应敌的办法,如果要从根本上使国家富强起来,那就必须进行“变法”,也就是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的各项改革。

康有为提出要从“富国、养民、教民”三方面着手。“富国、养民”就是发展经济。一方面要清政府积极修筑铁路,开发矿山,制造机器轮船,奖励创造发明,举办邮政,发行钞票;另一方面要“务农、劝工、惠商”,也就是鼓励人民去经营农、工、商业。“教民”是进行文化教育改革,要求开办学堂,设立报馆。他还强调指出,中国贫弱落后的重要根源是政治上君与臣隔绝,臣与民隔绝,上下不通气,因此他提出要用“议郎”制度来改变这种情况。办法是全国每十万户公举一个博古通今、直言敢谏的人做“议郎”,作为皇帝的顾问,凡遇重大事情,由皇帝召集议郎会议于太和门,根据大多数意见做出决定,付诸实行。这个办法,有一些模仿西方资产阶级国家议会的意思。康有为提出的这些主张,实际上是一种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主义纲领,它反映了刚刚形成的资产阶级和一些开明地主的要求。康有为以为,如果实行了这些主张,就可以既不用根本推翻封建统治制度,又可以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学习西方国家的一些长处,使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走上富强的道路。这种不根本推翻旧制度就想建立新社会的主张,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1895年5月2日,举人们把这份万言书送到都察院(清政府的最高监察机关),可是都察院却推说皇帝已经在条约上盖了印,拒绝把万言书进呈给皇帝。

“公车上书”虽然没有能够阻止《马关条约》的签订,皇帝也没有看到,但是它的全文,被辗转传诵,上海、广州等地还特地刊行了《公车上书记》广为宣传。各省的举人回去之后,也或多或少地传播了这些主张。于是,“公车上书”所提出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改革要求,广泛地传播开来,康有为也成为全国瞩目的改良派的领袖人物。

(王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