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中国史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桐叶封弟与退避三舍

据说在网络上曾经有人问过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可能,您愿意生活在中国的哪个时代?

虽然答案五花八门,不过很多人的回复是更愿意生活在中国周朝的春秋时期。

春秋,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或“春秋时代”的简称,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

孔子的这部著作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

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为止,作为春秋的时间纪年——西周第十二代君主周幽王取悦褒姒“烽火戏诸侯”、沉湎酒色不理国事被犬戎兵杀死后,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

鉴于镐(hào)京(与丰京合称“丰镐”,在今陕西西安)残破,又处于犬戎威胁之下,平王于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卫护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因地处中原东部,遂称“东周”。这一著名事件史称“平王东迁”。

春秋时期上承西周下接战国,三百年群雄纷争而周朝王室势力减弱,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等五位诸侯国君主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还有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一百四十余国。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晋、齐、楚、秦、鲁、宋、郑、卫、陈、蔡、吴及越等国。

愿意生活在春秋时期的人们,大抵源于对那个时期两种情形的依眷:其一是那个时代的华夏先民不仅创造出灿烂辉煌的物质文明,而且拥有非常高尚的个人与集体的品格,也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诚信精神的基石;其二是那个时代的华夏先民从百花齐放到百家争鸣,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人类最为民主、最为和谐、最为意气风发的时代之一。

平王东迁

周幽王被杀后,诸侯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因镐京曾发生过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接近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

平王东迁是历史学家划分时段的重要事件,亦是周朝国势的转折点。平王迁都之后的周朝被称为东周,而由周武王立国至周幽王被杀的时期则称为西周。平王东迁后,周天子王权开始衰落,不能担当共主的责任,诸侯势力不断坐大,最终形成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

提到诚信就必须说一说晋国。

晋国(公元前1033—前349年),存续时间长达600余年。“晋”字的本意是追着太阳奔跑,意味着进步、提升、前进等美好的意思,所以今天很多带有“晋”字的词语被人们喜闻乐见,如表达刚刚提拔说“新晋”,表达职务或技术职称提升叫“晋升”,表达官职调高叫“晋级”等。

晋国是周王室的嫡亲诸侯国之一,其极盛时疆域包括今天山西省全部,内蒙古自治区的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等地区,河北省的张家口、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衡水等地区,山东省的菏泽等地区,河南省除洛阳、郑州、信阳以外的大部地区,陕西省的渭南、延安、榆林等地区。受那时晋国统治的影响,直至今日,在上述地区生活的人们,仍然使用中国八大方言语系之一的晋语系口语。

晋国不仅是东周之春秋时期的疆域大国、军事大国、政治大国,而且在周王室日衰以后,其成为那个时代贵胄的代表,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

前面提到晋国是周朝的“嫡亲诸侯国”,是因为“桐叶封弟”或“帝王封拜”的典故。我们知道,周朝奠基者是周文王姬昌,他被孔子称作“三代之英”,继之者是周武王姬发。父子二人均非常英武,有典故曰“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武王之子姬诵也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帝王,他和他的继任者周康王的统治时期被合称“成康之治”。姬诵即位时年纪较小,由他的叔叔周公姬旦辅政。姬旦为了更好地帮助姬诵成长,专门把自己的儿子姬伯禽叫来陪伴姬诵读书。姬伯禽后来到了封地作国王,即周朝诸侯国之一鲁国的第一位国王。

姬诵和弟弟姬叔虞从小一起玩耍,感情甚笃。

一天,梧桐树上的叶子被风儿吹过纷纷掉下,成王顺手拿起一片,用小刀切割成玉圭的形状,然后告诉弟弟说:“你把他扔到水里,飘到哪里就把哪里的土地封给你。”

桐叶顺着河水飘到今天山西运城市境内的涑水河。那时候的涑水河与中条山之间夹着一片沃土良田,是早期夏人曾经建都的地方,也是更早期舜耕蒲坂、禹凿龙门之地,这样一块好地方,在尧舜禹时代被称作“唐”,后来叫作“晋”。

楚才晋用

伍举(又名椒举)是春秋时楚国大夫,声子(又名公孙归生)是蔡国大夫,两人虽然相处异地,但交情极好。声子深为伍举的才能所叹服,后来伍举的岳父王子牟犯罪逃跑,有人造谣是伍举通风报信。伍举无奈下,便逃奔郑国。这时声子因公被派往晋国,途径郑国,两人郊外相遇,“班荆道故”。声子听了伍举的申诉,甚感不平。他让伍举先到晋国暂住一段时间。办完公事后,声子立即去见楚令尹子木。当子木问道:“晋大夫与楚孰贤”时,声子先以“晋卿不如楚”取悦子木,接着便道:“虽楚有材,晋实用之”。然后他陈述史例,晓明利害,终于说服子木,招回伍举。

姬诵后悔了,他不愿意将此地封给弟弟姬叔虞。闻知此事的叔叔周公姬旦便把姬诵叫到一边说,你贵为天子,天子怎么可以言而无信呢?

姬诵顿时醒悟了,于是忍痛割爱,将晋西南那片膏腴之地赐给姬叔虞。后世之人也因此地之名而称其为唐叔虞。

春秋时期,尽管各路诸侯纷纷登台亮相,但自“桐叶封弟”起始的诚信文化,在华夏人中间成为人格与操守的主要圭臬之一。

叔虞建立的晋国,不仅是周王室近支嫡亲的封国,也以其经济、文化、地理位置、军事等方面的繁盛,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甚至长时期成为周王室和华夏文明的代表。在那个时候,包括齐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都以能与晋国结亲或者文化交流为荣,成语“楚才晋用”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晋国的强盛是多方位的、全面的,春秋时期华夏人的诚信文化也是根深蒂固的。说到这儿,我们不得不提一下晋文公。

晋文公,姬姓,名重耳,晋献公之子,本为公子,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因献公未处理好即位人选问题,招致内部权力之争,重耳不得不颠沛流离地过着流浪者一般的生活。

因为仰慕晋国的繁盛与重耳本人敦厚有为的声望,各路诸侯纷纷主动结交正处于落难之中的重耳,从不同角度给予其帮助和支持,有些是纯粹基于对晋国和重耳本人的钦佩,有些则是出于对重耳日后东山再起的预测。

齐国对重耳待若上宾,好吃好喝不说,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还把自己钟爱的女儿嫁给重耳。秦国更是不含糊,楞将五个宗室女儿送给重耳。

秦晋之好

公元前676年,晋献公即位后,把庶母齐姜娶为夫人,生女伯姬及子申生。伯姬在后来的秦晋政治联姻中嫁给秦穆公为夫人,这便是所谓“秦晋之好”的开端。秦穆公在位时期,相当于晋国的晋献公、晋惠公、晋怀公、晋文公、晋襄公五个时期。在这五个时期中,秦国和晋国之间有过三次联姻,这种国家和国家之间的联姻,使得秦国和晋国的关系亲上加亲。此后,人们便将秦晋两国的联姻称作秦晋之好,用来泛指两家联姻。

之后,重耳逃至楚国时,楚国正值强盛,楚成王率军大败一心图霸的宋襄公。但成王久闻重耳贤名,不仅高抬满迎,安置其居住在繁华的郢都,且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与之共论天下,还命自己的臣子与重耳的手下人时常切磋,说白了不仅不把重耳当作一个落魄者,反而完全按照国君地位对待。

有一日,楚成王在酒宴中问重耳:“我待你如何?”重耳答曰:“甚厚!”成王又问:“他日若你返国,将作何报答?”重耳想了想答道:“若返国,皆君之福。倘晋、楚对战于中原,我必然退避三舍,以报今日之恩!”

重耳后来在秦国军队和各诸侯国的一致支持和帮助下,顺利回国推翻了了晋怀公而成为晋国国君。

具有雄才大略的晋文公很快显示出他非同一般的才干,他勤于修政,励精图治,不仅迅速弥合了国内多年因君权之争而导致的不和谐因素,并且还使晋国走上争霸之路。

当时,楚国作为非姬姓诸侯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一直对周王室不恭,觊觎中原甚久。晋国在经过文公重耳的努力,国立强盛起来后,便与楚国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摩擦,这就是史上著名的“晋楚争霸”。

两国自晋文公、楚成王开始相争的一百六十余年的时间里,最为精彩的还是晋文公出战楚国:从今山西南部晋都附近起兵,到今河南境内晋国东南部疆域集结,到城濮(今山东菏泽鄄城境内)与楚军决战。仅仅用时四个月,晋军便以一场闪电战席卷了中原大地,联秦、合齐、逼卫、慑鲁、败曹、救宋、破楚,一气呵成。

在“城濮之战”中,晋楚双方又上演了诚信的一场好戏。

晋文公当年曾对楚成王许诺说,一旦日后交兵,晋军必退避三舍(春秋时一舍相当于现在的三十里)。

这次,尽管帐前诸位大将强烈反对,晋文公还是坚持按照之前的约定让晋军主动退却九十里,最终拥有良好素质和战斗意志的五万晋军一举将近二十万的楚军击败,后者溃散后遗下大量军械、物质、粮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