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验证期
冷启动是分阶段运行的,包括验证期、启动期和发展期,不过多数产品人只是将目光盯住了启动期,而忽略了验证期和发展期。
我先来说说验证期。
验证期这个阶段主要是验证用户需求,寻求精准种子用户,可用搭建MVP模型来降低成本。在搭建MVP时尽量降低成本,理想的MVP为:
也就是不开发新产品,而是在利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些技巧,先“拼凑”出新产品的雏形,这就是最小可行性产品。
这是种可以避免不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开发战略。其主要方式为使用各种手段、资源等并根据客户需要的交互要求对产品进行主要假设测试的最小的功能集合,即“拼凑”出产品。与传统的在尚未经过客户核实前就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等实现整个产品的策略是不同的,这是先核实是否是客户所需的产品,然后再投入资源去实现。
MVP中的P是Product,是产品的意思。对我而言,它至少代表三点:
如没有社群工具,则可用QQ群、微信群,也可线下定期举行聚会……
如没有搭建社区,则可用百度贴吧、兴趣部落、与产品相关的论坛……
比如做一个打卡签到的产品,则无须马上开发功能,可先建一个微信群,拉一些人进来,确立群活动的玩法,每天定时在群里签到。如果签到成功则会获得5积分,连续7天签到,额外奖励10积分,连续30天打卡签到奖励50积分……
以此类推,中断签到则从零开始计算,连续2天不打卡,则要求发红包,连续7天不打卡的管理员手动清除。每隔一段时间,管理员可根据各成员的积分,按积分多少排名,然后给予相应的奖励。
作为社群工具,微信群几乎人人可用,然后再加上打卡签到的功能,形成了MVP。这样的案例其实很多,如2015年兴起的“微课”,很多运营团队都是采用微信群+转播机器人作为MVP,当然后来出现了直播工具。
在冷启动阶段,通过构建MVP降低了成本,缩短了时间,同时能及时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调整和改进,可积累用户资源,掌握一些经验,验证商业模式,如果测试效果很理想,则正式上线产品,然后将数据迁移过去。
这种做法相对传统方法无疑更安全、更节省成本,总的来说,其优势主要有:
当然这里有个前提,即可用现有的产品搭建MVP,如果能这样最好了,但很多时候事情难以如人所愿,这时就要最低限度地开发MVP,在产品形态上,可以用其他工具辅助的,就不开发新APP。
在功能设计上也要尽量简洁,以核心功能为主,对于多余的功能要尽量舍弃,这需要团队对其作出判断;在实现方式则要尽量使用现有的解决方案,如支付接口,可使用支付宝、微信支付及其他第三方支付,存储上可采用云存储等。
1.种子用户
搭建完MVP,此时产品处于零用户状态,因此我们需要寻找第一批种子用户,但此阶段种子用户重质不重量,数量可以不多,但一定要是精准用户。如果只是随便拉进来一些用户,其错误的反馈或者行为会干扰到我们的分析和判断。
如何打破零用户状态?每个人都有亲朋好友,自然先从他们下手,如果这些人都对产品不感兴趣,则很大程度上表明产品的确存在问题,或者产品解决的是伪需求。
如果顺利找到目标用户,获得其反馈,或者是通过直接沟通等,根据这些反馈来提高MVP,如增加新的功能,更有甚者可能要重建MVP,一旦你发现产品的用户留存率很高,口碑也不错,社区互动也经常出现有质量的帖子,用户间的互动较为频繁等,则表明市场不错,可以广撒网了。
接下来可以在豆瓣、百度贴吧、兴趣部落、知名博客、QQ群、与产品相关的微信群、天涯社区或者是极富名气的BBS,只要跟产品相关的,不管是直接相关还是间接相关,都可以去发帖招募。俗话说“有枣没枣打三竿”。如果效果不错则继续进行挖掘,最终促使MVP变成测试版产品。
2.验证期阶段的运营
此阶段运营重点应精细化,这主要是源于两个方面,其一产品处于MVP状态,只具备基本的产品形态,功能和用户体验都存在缺失,因而需要靠精细化运营来弥补这一方面的缺失。
另外一方面,要想明确产品的用户画像、肯定用户需求,验证运营模式,都需要与用户一对一进行沟通,进行深度接触,不断地收集用户的反馈和建议,以改进和完善MVP形态,同时优化运营流程。
精细化运营的优势在于可以对目标群体或者个体进行画像的追踪或画像,分析其在某个时间段内容的特征与习惯,以此为数据,为其打造专属产品或服务。
因此应尽量跟用户做朋友,陪用户一起试用产品,回答用户的帖子,与用户互动,观察用户的行为,洞察其心理。
如前面的打卡签到活动中,我微信里大概加了几百个种子用户为好友,我每天都花费大量的时间跟这些用户沟通,了解其使用产品的感受,了解其心理,尽可能多地与他们互动,在那段时间里,我的微信群、朋友圈都被打卡签到信息刷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