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皇帝的心思
其实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真不能怪神宗,实在是宋太祖当初的设计出了轨。为了削减相权加强皇权,宋代实行中书、枢密院、三司各自为政的制度。中书管行政;枢密院管军事;三司管各种开支度支及盐铁行业,主抓财政,是帝国中主管全国财政大权的最高机关。最高首长三司使的地位仅稍低于宰相与枢密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朝廷重臣。三司下面有三个部:盐铁、户部、度支。盐铁掌管工商收入、兵器制造等;户部掌管户口、赋税和榷酒等;度支则掌管财政收支和漕运等。
《宋史·食货志》记载:宋仁宗时,谏官范镇曾告诫皇帝:“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不相知的结果很可怕:“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明明没钱却一个劲儿招兵;百姓穷得要命,税却高得离谱。中书省本来知道情况,却无力制止枢密院招兵和三司敛财。
北宋养着庞大的军队,费用很高。另外国家机构臃肿,宋仁宗时期官员队伍多达两万多人,这些人70%只挂衔不干事。加上每年给辽上50万两白银、西夏275000两白银的“税”。为了维持这些庞大开支,只能向民间榨财,搞出各种五花八门的税。这就是冗兵、冗费、冗官造成的积贫积弱现象。就算国家是超级肥牛,也经不起这么涮。
神宗还是太子时,就对父辈对辽和西夏的妥协态度有意见,对国家财政吃紧和朝廷萎靡不振担心忧虑。他多次说“天下弊事至多,不可不革”,又说“国之要者,理财为先,人才为本”。二十岁继位时,翰林学士承旨张方平对神宗说:“宋朝如果继续守旧,不思进取,将来一旦出现大面积饥荒和外敌侵略的情况必将难以挽救。”张方平的话代表了部分士大夫心声,也说出了神宗所愿。年轻皇帝正值豪情万丈、敢想敢干的年龄,有激情,有权力,为什么不给这个苟延残喘的王朝动动手术呢?他不想象爷爷仁宗那样一辈子节俭,他想效法唐太宗,做“富国强兵拓边疆”的一代雄主。正是帝国的财政疲软和皇帝的万丈雄心为王安石的顺利出镜做好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