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搞慈善
邓州任满后,范仲淹被调往荆南府。花甲之年的范仲淹在杭州任职时,周围人都劝他购房置屋好养老,范仲淹却连连摇头。他一生拥有很多官衔,也因刚直个性屡遭贬谪。在颠沛流离中亲眼目睹了广大百姓的生活,脑海里时时浮现出童年寄人篱下的镜头。自己一介官员生活尚且艰难,那些孤苦无依的人不更是无以为生吗?尤其在亲族之中,许多人靠讨饭流浪忍辱偷生,累了喝雨水,困了睡路边,连个遮风挡雨的窝棚都住不上,他哪有心情买房养老呢?这些劝说让他心里升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悬壶济世做慈善。
要说宋朝官员的工资真是历史上最高的,范仲淹是清官,退休后却还能置田千亩。公元1050年,范仲淹拿出所有积蓄,在苏州老家购置了一千亩义田,建起了义宅。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名义开办的慈善堂。宋代钱公辅《义田记》记载:“方显贵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他的理想是使“至贫者,不复有寒馁之忧”。
义庄功能齐全,制度科学。它靠收租维持营运,可为范姓族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者提供各项福利,包括口粮、衣料、结婚支出、考试费用、丧葬费等。义庄里设有免费住房,如果居住期间房屋需要修缮,可以从义庄里领钱买材料。义庄还兼具银行功能,如果有人急需用钱,只要保证如期归还,写一个贷款申请就可以。义庄许多制度非常人性化,比如为了使族人生活有保障,凡生了孩子的人家在两个月之内要到义庄登记,以保证从义庄顺利领取生活必需品。这样的规定很有人情味儿,契合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和宽阔胸襟。
义庄制度颇有些像政府的优惠政策。但范仲淹的慈善事业完全是个人行为,义庄所有开销都来自范仲淹的个人收入。慈善堂不但不挣钱,还常常搭钱。《宋史》记载:范大人家只有来了客人才能吃一点肉,老婆儿子的生活费“仅能自充”。饿了一家,饱了大家。义庄解决了很多人的温饱问题,极大地缓解了社会矛盾。但让人伤心的是个别人不感恩、不珍惜,如此人间净土竟养出了懒汉。义庄中占小便宜的、想歪门邪道的、出馊主意的不在少数。义庄管理者及时做出调整,采取扣粮、送官府等措施进行监管。在运作过程中,义庄还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完善,制定了一套更加规范严谨的管理制度,有奖有罚,账册透明。
宋金战争中,义庄遭到了很大破坏,粮仓毁坏,房屋倒塌,一度面临停办危机。那些有能力的富贾、乡绅没有冷眼旁观,他们早被范仲淹大气豪迈的举动所折服,所以该出手时谁也没有吝啬,纷纷挺身而出解囊相助,帮义庄渡过难关。这让范仲淹深感欣慰。
义庄步入正轨,范仲淹的个人命运并未随着蒸蒸日上。他虽然步入老年,身体多病,却仍然没有摆脱被贬官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