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带兵打仗
在饶州待了几年后,范仲淹又被调到润州和越州任知府。这期间一向臣属于宋朝的党项人在首领李元昊的带领下,于公元1038年,以十万军马侵袭宋朝延州等地。面对挑衅,宋朝内部分成主攻派和主守派。由于宋代制度重文轻武,武将奇缺。宋仁宗想起了范仲淹,临时报佛脚,于公元1040年西夏攻宋之际,将范仲淹官复原职,调至前线抗击西夏。这场战争弥补了范仲淹和吕夷简之间的裂痕,这时再次拜相的吕夷简主动找到宋仁宗要求为范仲淹升官:“范仲淹是当世贤臣,朝廷要任用他,怎么能只是官复原职呢?”仁宗听进了这个意见,任命52岁的文臣范仲淹为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
宋朝官场,官员真正是国家的砖,哪有窟窿哪里堵,由不得你自己选择。范仲淹只能挂帅赶赴延州,亲自布置战局。范仲淹是文官,心思敏锐而细腻。结过观察,他发现宋军官兵、战阵、后勤及防御工事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多弊端。如不加以改革,采取严密的战略防御肯定会被动挨打。他把问题报给皇帝,经同意后便大刀阔斧地改革军队,狠下猛药:首先淘汰掉怯懦无能的将校和老弱病残士兵,从低级军官和士兵中提拔了一批经过战火考验的猛将;又面向百姓招募新兵;将原先的18000名士兵分成6部,每个将领统率3千人,分别予以训练,完全改变了过去兵将对面不相识的状况。范仲淹又颁布新政:取缔按军阶高低先后出阵的机械临阵体制,改为根据敌情选择战将的应变战术,并制定了严格的军事制度。他以身作则,处处体恤士兵,爱护下属。并做到赏罚分明,重奖勇猛杀敌的士兵,提拔重用立功的将领,对克扣军饷的贪污分子则当众斩首,毫不留情。在防御工事方面则采纳种世衡建议,先在延州北筑城,后在宋夏交战地带构筑堡垒。对沿边民族则精诚团结,慷慨大度,建立赏罚公约。他还把朝廷历次赏赐的礼物全部赠给部下。所有这些举动都得到了部下的衷心拥护。不久,在鹿延、环庆、泾原等路边防线上,渐渐形成了一道坚固的屏障。
公元1042年3月,范仲淹密令长子范纯祐和部将赵明率兵偷袭西夏军,夺回庆州西北的马铺寨。他本人随后引军出发,当军队深入西夏军防地时,他突然下令:就地动工筑城。因为事先已早把建筑工具备好,只用了十天便筑起一座新城。这便是楔入宋夏交界处的那座著名的孤城——大顺城。不甘失败的西夏派兵来攻,却发现宋军以大顺城为中心,已构成堡寨呼应的坚固战略防御体系。西夏人对范仲淹佩服得五体投地,称呼他“小范老子”。
从大顺城返回庆州途中,范仲淹内心如释重负。连续操劳奔波并没觉得身体不适,待神经放松却忽然疲惫不堪。暮春时节漫山遍野的烂漫山花勾起了诗人的感伤,他随口吟道:“三月二十七,羌山始见花;将军了边事,春老未还家。”54岁的范仲淹为战争熬白了发,南飞的大雁勾起了无限感慨。深夜挑灯夜读,一首《渔家傲》跃然纸上:“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身上有伤感多愁的文人特质,也有英雄好汉豪迈开阔的一面,他收起儿女情长,把身心又投入了边境。他事事亲力亲为,敢作敢当,在他的率领下,边境局势大为改观。西北军中涌现出许多像狄青、种世衡那样有勇有谋的将领,又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范仲淹治下的军队仍是宋朝一支劲旅。后来,西夏内部出现危机,将领中间矛盾重重,向宋朝投诚的人陆续不断。两方百姓都希望尽快停止战争,公元1043年,双方议和的使节开始秘密往返于兴庆府与汴梁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