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反对为刘太后祝寿
范仲淹务实肯干的作风很快传到了南京留守官晏殊的耳朵里。听说范仲淹通晓经学,尤其对《易经》颇有研究,晏殊欣然邀请范仲淹协助自己的朋友戚舜宾主持应天府书院的教务工作。
范仲淹拿出了百分之百的干劲。在他的努力下,应天府书院的学风很快焕然一新,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求学者。范仲淹用微薄工资招待远道而来的学子们吃饭读书,资助他们的生活,邀请他们到自己的管界主持教务,推荐他们出任朝廷学官,指点他们走上治学之路,帮他们找工作。青年学子孙复、胡瑷、李觏、张载、石介都是经他帮助成才的。
公元1028年,经过晏殊推荐,范仲淹又荣升秘阁校理——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相当于皇上的文学侍从。这是个重要职务,无数人梦寐以求眼红心热。可以经常见到皇帝不说,还能亲耳听到不少朝廷机密,不用搞什么动作,只要对那些渴望升官者稍微暗示一下,就能大宗进钱,这不是天赐的发财捷径吗?可范仲淹却“犯傻”,不好好利用下这得天独厚的优势,却用这便利行使着自己的正直。他了解到20岁的仁宗皇帝一切听命于刘太后,每年都要率领百官为刘太后祝寿,耗费钱财无数,影响非常不好。范仲淹决心劝谏。皇帝的事既是家事也是国事,一语不合就会严重变味儿,招来灾祸。范仲淹只想让国库的钱花在正地方,让仁宗早日亲政,根本没考虑刘太后的感受。他上书要求仁宗取消这项待遇,并请刘太后撤帘罢政,将大权交还仁宗。这个举动在年轻的仁宗心里留下了一道温情,为范仲淹日后的生涯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也实实在在地得罪了刘太后,招来太后一顿臭骂和记恨。这分明是公然挑衅权威!刘太后忍无可忍,强烈要求皇帝处理他。结果,范仲淹迎来了官场生涯的第一次被贬:于公元1028年被调河中府任副长官——通判。直到三年后刘太后去世,范仲淹才重新得到宋仁宗起用,回京师任右司谏,专门就政事提意见。
范仲淹心里有明确的服务对象,那就是百姓。他生性耿直,做事全凭公心,既不懂得为自己想,也不知道规避危机。就连地方上闹个虫害,也敢和皇帝叫板。公元1033年,京东和江淮一带蝗虫肆虐,范仲淹奏请仁宗马上派人救灾,仁宗不予理会。范仲淹质问仁宗:“如果宫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该当如何?”弄得仁宗很下不来台,只好派人去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