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修建护城大堤
从朱说到范仲淹,他用倔强与刻苦为自己赢得了未来。
范仲淹是一个能力型官员,具有完善型性格,做事有恒心、有毅力,重情重义。如果说他改名字是出于自尊的倔强,那么工作中的倔强就是出于正直和良知。他想用正直和良知,也就是“仁”来改变周遭阴暗。范仲淹想的都是大问题:如何培养更多的人才,如何能多办几所学校,如何让小商小贩小百姓的生活过得更好。他始终用一种沉厚的关注目光在官场中穿梭游走。无论在哪里任职,都把“仁”作为做官之本,一心为百姓做事。
公元1021年,范仲淹被调往泰州海陵西溪镇做盐仓监官,负责当地的盐业税收。
泰州是著名的盐场,地处江淮冲积平原,江、淮、海三水激荡于此,汉代吴王刘濞始开“煮海为盐”之风。唐朝开始设盐官。宋朝年间,泰州盐业收入可达六七百万缗,超过唐朝大历年间全国盐税总和。盐业、盐利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政权安危的重要因素。范仲淹这个盐官不但操心盐的事,还操心百姓之事。到任泰州后,范仲淹就忙着视察民情。泰州和楚州、通州位于淮水以南,东临黄海,每当涨潮时,那条唐朝大历年间修筑的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大堤就被淹没。沿海的田地道路、房屋民居全都泡在水里。等潮汐退去往往是狼藉一片:房屋倒塌,道路破损。更为揪心的是,田地经海水冲刷后全都成了盐碱地、废地。老百姓无以为生,纷纷背井离乡到别处讨生活。范仲淹不忍百姓如此受苦,上书江淮发运使张纶,建议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沿海重修捍海堤堰。
那时代没有赞助商,没有民间投资,凡涉及公益建筑都要从国库掏钱。没有哪位皇帝愿主动干这种“赔钱买卖”。尽管范仲淹接连写了几封信,可均石沉大海。范仲淹拿出了学生时代的执着,一而再再而三地上书,终于得到时任上司张纶和淮南转运使胡令仪的鼎力支持。张纶奏请宋仁宗。仁宗是宋朝十八位皇帝中最有情怀的一位。他听闻民间疾苦,即任命范仲淹兼任兴化县令,并负责主持修埝工程。
公元1024年,范仲淹招募了泰州以及通、楚、海共四个州的四万民工,在一百多里的海岸线上,拉开了浩繁工程的大幕。他拿出自己的工资用于工程,并亲临现场指挥。
泰州地形复杂,气候怪异,刚刚还是晴空万里,转眼就是飓风大浪,动辄将正在干活的民工活活吞噬。有一次狂风暴雨卷走了一百多名民工。有时刚垒起大堤,忽然一个冲天巨浪就将其冲垮。频繁的事故衍生了无数谣言,有人对这项工程嗤之以鼻,有人说修筑大堤得罪了海神。还有人向朝廷举报,夸大事实,阻止修堤。这还不算事儿,最大的问题是干着干着就没钱了,材料跟不上,粮食跟不上。没办法,范仲淹只好在张纶的支持下,顶着压力到处筹措经费。
朝廷接到举报后要求范仲淹停工。如果就此停工意味着永远停工,范仲淹坚持己见,数次上奏。朝廷被他磨得没办法,只好继续支持。
公元1026年8月,范仲淹母亲去世,他不得已离开泰州回家守孝。张纶和胡令仪接管了余下的工程。经过艰苦奋战,前后历时四年,一条长150里的防护大堤牢牢地矗立起来,从此泰州再也没有遭受过海潮威胁。逃难在外的2000多户百姓得知消息,纷纷回归。他们感念范仲淹的功劳,虽然范仲淹后期离开,但如果没有他提出修堤,打下基础,并坚持复工,就不会有后来张纶和胡令仪的修筑成功。百姓们把堤坝叫作“范公堤”,并抛掉祖宗姓氏,跟着范仲淹改姓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