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王钦若的报复
尽管盟约尽显宋室软弱本质,但这场战争因为北宋的狠狠一击,让辽对宋多了点儿忌惮,从此恪守盟约,再没有对宋发动大规模的入侵。由此边境相安,双方进入了较长的和平时期,北宋国内的经济开始有所恢复。
这一切离不开寇准的殚精竭虑。没有寇准力促皇帝亲征,契丹的张狂不会轻易收敛;没有寇准对曹利用的强硬态度,“澶渊之盟”不知还要浪费多少银绢。寇准对王朝功高如山,真宗对寇准恭敬有加,这引起了妥协派的嫉恨。王钦若这个曾被寇准斥之为“罪可斩首”的妥协派首领,更看不得寇准得意。而寇准偏偏露出小辫子。他自恃有功,在中书省大搞“一言堂”,人事任免一律自己说了算。他认为能量并不代表能力,强壮并不代表强大。那些其貌不扬、无背景、无资历的人,只要有真才实学都能得到他的提拔,完全打破了官场论资排辈的潜规则。寇准说:“宰相所以进贤退不肖,若用例,吏职耳。”意思是宰相就要主宰人才,按惯例办事那是吏员作风。同僚听了这样的高论,“多不悦”。
14岁的神童晏殊和12岁的姜益被皇帝赐为进士。一向讨厌南方人的寇准主张先录取河北人姜益,而14岁的江左人晏殊却倍受冷落。这让真宗很不高兴:“朝廷取士,惟才是求,四海一家,岂限遐迩!如前代张九龄辈,何尝以僻陋而弃置邪!”幸好皇帝这次大度,没把寇准怎么样。
虽然寇准时不时地来点这样的小插曲,但真宗对寇准的感激是真心的。他越发觉得和平好,这让他的施政方针日益保守,索性将自己的爱好发扬光大,愈来愈崇道信佛。这让王钦若看到了机会。自从被寇准责骂,他一直在准备还击。一次,真宗满怀崇敬地目送寇准出去。王钦若不怀好意地说:“陛下敬重寇准,是因为他对国家社稷有功吗?”真宗点头。他说:“想不到陛下竟有这种看法,陛下不以‘澶渊之盟’为耻么?”真宗愕然。王钦若进一步挑唆:“《春秋》中都把城下之盟作为耻辱,‘澶渊之盟’实际上就是城下之盟啊?”这句话等于将真宗的政绩变成了伤口,并且撒了一把盐,那效果立竿见影。王钦若一见真宗脸色有变,继续深入:“寇准让您御驾亲征是拿国家开玩笑,拿天下当儿戏。‘澶渊之盟’是皇帝您的屈辱啊!”真宗不由连连点头,寇准把自己当成赌注,为了个人功业竟不顾君主生命安危,其心可诛。从此他对寇准的态度起了变化。
在王钦若的挑拨下,皇帝对寇准越来越不待见。公元1006年,寇准被罢去相位,贬往陕州做州官。
45岁的寇准黯然离开京城,相继在河南、陕西等地做地方官。他走后朝中大权落入王钦若、丁谓一伙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