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管理平台做实做强:铁路企业管理者的88个实用话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话题3:常读书是好习惯

人能否快速提升,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学习能力。学历不重要,学习的能力才重要。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有如饥似渴充实自己的意识,你才能获得需要的东西,取得进步。不懂不是错,不懂装懂就是错;不懂不表示你愚笨,不懂还自以为是,拒绝通过读书学习获得应有的本领,那就是愚笨。

据媒体报道,中国人年均读书0.7本,与韩国人均7本、日本人均40本、俄罗斯人均55本相比,中国人的阅读量少很多。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曾为此说道: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常见的是麻将馆、网吧、歌厅、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

世界上有两个国家的人最爱读书,一个是以色列,另一个是匈牙利。以色列人均每年读书64本。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严肃地告诉他: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犹太人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文盲的民族,就连犹太人中的乞丐也是离不开书的。在犹太人眼里,爱好读书看报不仅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美德。这里说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在“安息日”,犹太人要停止所有商业和娱乐活动,商店、饭店、娱乐等场所都得关门停业,公共汽车要停运,就连航空公司的班机都要停飞,人们只能待在家中“安息”祈祷。但有一件事是特许的,那就是全国所有的书店都可以开门营业。而这一天光顾书店的人也最多,大家都在这里静悄悄地读书。另一个国家匈牙利,它的国土面积和人口都不足中国的百分之一,但却拥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平均每500人就有一座图书馆,而我国平均45.9万人才拥有一所图书馆。匈牙利也是世界上读书风气最浓的国家,常年读书的人数达500万以上,占人口的1/4还多。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一个崇尚读书学习的国家,当然会得到丰厚的回报。以色列人口稀少,但人才济济。建国虽短,但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8个。以色列环境恶劣,国土大部分是沙漠,而以色列生产的粮食不但自己吃不完,还源源不断地出口到其他国家。而匈牙利,诺贝尔奖得主就有14位,涉及物理、化学、医学、经济、文学等众多领域,若按人口比例计算,匈牙利是当之无愧的“诺奖大国”。他们的发明也非常多,可谓数不胜数,有小物件,也有尖端产品。一个面积不大的国家,因爱读书而获得智慧和力量,将自己变成了让人不得不服的“大国”。

有位学者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的趋向发展,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

一则《先存后取才如法》的故事让人深受启发:

一天,寂静法师和一位喜欢羡慕和嫉妒别人的大学生通电话。

那位大学生不悦地说,别人有的他都想有,可是为什么却得不到呢?

寂静法师就说:你能不能给我寄五千块钱来?

学生很惊讶:“师父,我没有呢!”

寂静法师:“到银行去取嘛!”

学生无奈:“师父,我银行里没有呢!”

寂静法师:“你就取别人的嘛!”

学生更是惊讶:“师父,别人的钱取不出来呢!”

寂静法师:“哇,你好智慧!竟然知道别人的钱取不出来!”

寂静法师:“那你能取谁的?”

学生非常肯定地回答:“我只能取出自己曾经存进去的呀!”

寂静法师:“可是这个世界有好多人天天都想取别人的钱呢!”

学生恍然:“嗯……师父!”

有一句老话阐释了故事的含义:“读过的书就像一张张存折,在你需要时,就能把平时零存进去的钱整取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与做事的关系就是“零存整取,宽打窄用”。

启示一,读书学习是与时俱进的先导。如今,人类可谓真正进入了知识迅速更新的时代,现有知识每年在以10%的速度更新,但知识倍增的周期却越来越短。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任何人都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仅靠学校学的知识应付一辈子,已完全不可能了。我们过去对“终身教育”的理解是,一个人从上学到退休,要一直接受教育;现在,终身教育是从摇篮到逝去,应贯穿人的一生。那些抱残守缺的人,将是职场中的麻烦人。你可以拒绝学习,但是你的对手不会拒绝学习。有人讲,处在这个学习型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学习能力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较量,关键也在于学习能力的较量。很多人虽然也在学习,但实际上却没有学到多少知识。不知道学习的方法,不掌握学习的技术,会事倍功半或徒劳无益。过去,我们把不识字称之为“文盲”,未来的“文盲”便是想学习而不会学习的人。

启示二,读书让人开阔视野,借鉴他人间接的经验。有位企业领导进入领导岗位十余年来,工作干得顺风顺水,有人向其取经。他说他成功的经验都体现在关于河伯的故事里。

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有一天,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根本就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河伯不禁慨叹道:“我最看不起那种道理懂得多一点,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的人,没有想到,我居然就是这样的人。”

有一句名言:“位置可以增加人的权力,但增加不了权威;位置可以增加人的能量,但增加不了能力;位置可以增加人的知名度,但增加不了知识”。作为领导者管理者,工作岗位变了,权力大了,但求知的欲望不能衰减。在复杂的大环境中,知识不丰厚,就不会具备应变能力,就容易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碰壁摔跤,学习能力应体现在从企业内部、外部搜集到各种有益于现在和未来发展的东西,进一步打开自己的视野。运用知识的人不一定是知识的拥有者,这就要求我们借助外脑,运用他人的成功经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为团队服务,这就是常讲的“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启示三,忌浅尝辄止,靠勤奋和深研随时充电。有一句格言:“真正有学问的人像麦穗一样,当它们还是空的,它们就茁壮成长,昂首睨视;当它们臻于成熟成为饱满鼓胀的麦粒时,便开始垂下头,不露锋芒”。也有一句西方谚语:“黄金随潮水而来,也要你早起去捞起它”。这可能是中国版“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另一种诠释。

据报载,对于一个哲学家的评价,让人们感慨良多。

历史上有过这么一个人:

他出身贫寒,却靠自学成为当时最有学问的人。

他一生没有任何著作,可是他的思想却流传了下来,而且影响深远。

他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对生活不太讲究,只是专心地做他的学问。

他倡导认真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伦理道德研究方面建树颇多。

他教学有方,从来不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反问或者反驳,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思考。

他主张专家治国论,主张由训练有素、有知识、有才干的人来治理国家。

他不畏强权,反对专制,坚决不违背自己的信仰。

他最后是被民主判决处死的,但不是因为他的思想太落后太保守,而是因为他的思想太先进,对社会教化意义太大,民众无法理解。

最难能可贵的是: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女祭司传下神谕说,他是最有智慧的人,但他自始至终都认为自己一无所知。

这个人就是苏格拉底。他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人,可是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一无所知的。

这个故事富有教益。我们不管已经拥有了多少知识和智慧都不应自满。工作中的成长是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补充知识,不满足自己所知道的一鳞半爪。

明代丁自申曾用简洁的语言阐释过读书的益处:

心读书而一,神读书而清,疑读书而辨,虑读心而莹,饥读书而饱,困读书而醒,愠读书而喜,愤读书而平。

一个人停止了学习,也就意味着停止了成长,停滞久了会使企业裹足不前,不仅影响个人前程,甚至会影响团队的风气。终生学习,才会终生进步。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学习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的知识不进步,就会停滞及倒退,知识就像机器也会折旧。数年不进步,就面临被淘汰的危险。一个人要成长得更快,就一定要喜欢学习,善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