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如何对FeCr2.2C1.92M合金进行退火以便于切削加工?
铸造后经50%锻态加工的FeCr2.2C1.92M合金硬度较高,切削加工存在一定困难,为降低其材料硬度,便于进行后续的机械加工,需要对其进行退火。但铁-碳等多元合金,其共析转变发生在一个相当宽的温度范围内,并受成分、加热和冷却速度的影响。在共析转变温度范围内,存在着铁素体+奥氏体+石墨的稳定平衡和铁素体+奥氏体+渗碳体的准稳定平衡。在共析温度范围内的不同温度,都对应着铁素体和奥氏体的不同平衡数量。因此,改变加热温度、保温时间和冷却速度,可获得铁素体和珠光体不同数量和形态的基体组织,在较大范围内调节或改变材料的机械性能。
为研究其FeCr2.2C1.92M合金的最佳热处理制度,考虑退火温度对第二阶段碳化物析出长大时间关系的影响,退火温度既是影响扩散最主要的因素,又影响成核过程。提高退火温度将使铁原子的自扩散速度增加。温度越高,渗碳体稳定性越低,成核的可能性愈大,孕育期缩短并急剧增加晶核数目,明显缩短退火周期。但如果温度过高,引起过热现象,使材料力学性能下降,甚至还会引起材料氧化、过烧现象。故FeCr2.2C1.92M合金热处理时不宜采用1000℃以上的温度,一般应在880~1000℃的温度范围内进行加热和保温。因此,将变形量为50%锻造态的FeCr2.2C1.92M合金加工成80mm×50mm×10mm的试样,选取880℃、920℃、960℃和1000℃的加热温度对其试样进行加热,保温2h、4h、6h和10h保温后随炉冷却。
FeCr2.2C1.92M合金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经过2h退火后的金相显微组织,如图2-43所示。从图2-43中可以看出,经880℃2h退火(如图2-43(a)所示)后,其基体中的大部分碳化物还没有被溶解进去,表明退火温度还不够;经920℃2h退火(如图2-43(b)所示)后,相比前者碳化物溶解的数量较多,但还存在大块的碳化物没有完全被溶解,但有少量珠光体的形成;经960℃2h退火(如图2-43(c)所示),其基体中的碳化物的溶解程度达到饱和,同时还有二次碳化物的析出,形成了大量的珠光体组织;经1000℃退火2h(图2-43(d))后,晶粒粗大,已过热,从而大大影响了材料的力学性能。
图2-43 FeCr2.2C1.92M合金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经过2h退火后的金相显微组织
如图2-44所示为不同退火保温条件下的硬度值曲线。可以看出,880℃退火后,由于大量未溶解碳化物的存在,硬度相对较高。但随着温度升高,被溶解碳化物数量增加,并伴随着珠光体量的增多,其硬度有一定的降低。因此,在960℃退火后,消除了FeCr2.2C1.92M合金在铸造时所产生的化学成分或组织不均匀;细化晶粒、改善碳化物形状,提高了组织均匀性,最终降低了FeCr2.2C1.92M合金的硬度,便于切削加工。由以上比较可见,FeCr2.2C1.92M合金最佳的退火温度为960℃。
图2-44 FeCr2.2C1.92M合金在不同退火保温条件下的硬度值变化曲线
观察其FeCr2.2C1.92M合金960℃保温不同时间得到的金相组织。可以看出,锻态的FeCr2.2C1.92M合金,共晶碳化物呈大块状,基体上只分布着少量弥散的粒状二次碳化物。随加热保温时间的延长,FeCr2.2C1.92M合金的颗粒状碳化物增多,而且越来越小并且更加弥散分布。但6h和10h退火后碳化物的分布及形状没有明显的改变。在960℃保温6h退火后颗粒状碳化物最小,分布最弥散。
图2-45为研究者提供的FeCr2.2C1.92M合金在960℃保温不同时间的条件下,硬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从图2-45中可以看出,硬度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而减低。从960℃保温2~6h,硬度值降低比较明显,到了10h,硬度值降低不明显。由此可见,FeCr2.2C1.92M合金最佳的退火保温时间为6h。
图2-45 FeCr2.2C1.92M合金在960℃不同保温时间下硬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通过研究者对50%锻造态的FeCr2.2C1.92M合金进行的热处理工艺制定的探索,可以看出,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溶解到基体中的碳化物数量增加,但是温度过高引起过热现象,致使晶粒粗大,影材料的力学性能。随着保温时间的增长,弥散颗粒尺寸减小并且分布均匀,可以提高其力学性能。通过金相和硬度分析,锻态FeCr2.2C1.92M合金最佳的退火制度为:960℃保温6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