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老街
走进老街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进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人文环境。
过了条河,就有一脚踏入过去的感觉。虽为口岸,又是越南黄连山省首府,老街仍是个规模很小的边城。看不出什么现代城市气息,没有摩天大楼、闪烁的霓虹和车流不断的宽大马路这些城市标配,户外广告牌也只象征性有几块。如果不是建筑物造型和色彩不同以及满眼的越南文字,老街看起来倒有些像中国南方的某个小镇。
老街的街道线条简单明了,城市建筑大多看起来低矮细瘦而拥挤,色彩像欧洲小镇建筑一样多姿,样式却自成风格,不古不今,不东不西。狭窄的街道和无楼间距的排楼,让人联想起国内城中村,却又没有城中村的脏乱。临街店铺卖的服装、日用品和电器,基本来自河对面的中国。
红河穿城流过老街市区,有水的城市就多了一分灵动。路边花草树木已大多是热带植物,丰郁葱茏,长势旺盛。城市老旧的形式和国内过去并不相同,但也无强烈的异域感,街景仿如令人疑惑、不辨年代的电影画面。
老街街头的人大多身着不明国籍的现代服饰,同时又有顶着越南标志性硬壳绿帽的男人和头戴尖顶圆笠、身背或肩挑竹箩的女人穿行其间。
19世纪70至80年代,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曾以此为根据地,联合越南军民坚持抗法达7年之久。后人为纪念其赫赫战功和中越人民的战斗情谊,捐资兴建了刘公庙以奉祀。
虽然只过了座桥,但老街会说中文的人并不多,会说英文的更少。商贩能用极重的当地口音把讨价还价的数字用英文讲清楚就不错了,用中文说人民币数字(五块、十块之类的)更管用。作为毗邻中国的边城,老街很多商店和水果摊可以用人民币支付,后面的站点就只能用越南盾和美元了。
老街街头门脸狭窄,尽可能向后伸展的越式排楼
7月已是越南的雨季,湿热的空气总让人感觉一身黏腻,急欲先找住处冲凉。
因为想学人流浪,我和林先生事先没有预订酒店。考虑第二天晚上要坐小火车去河内,我们选了间离火车站不远的民宿住下。老板照样听不懂我们一个字,只好搬出女儿来。女儿英文不错,房费议定后,没收押金,也没押护照,就让我们入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