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能为王:如何有效捕捉市场机会与牛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5 产业资本才是懂内幕的人

资本市场真真假假,故事讲得天花乱坠,只能骗得了新入市的小散户。那些自以为高明的机构们,读读研报,看看财务,调研一下,就自以为对未来产业了若指掌,其实,他们大多数人也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真正懂得内幕的人,其实是那些股东与高官们。他们增持自家股票,一定是觉得家底丰厚,股价太便宜了,或者说,他们知道自家的股票一定涨,因为他们掌握第一手信息。

如果他们减持自家股票,理由总会说出一大堆,玩转资本市场的股东与高官们,不可能为了改善生活,而痛哭流涕卖出自家股票吧。他们看二级市场的疯子,就像看笑话一样,他们太了解自家做什么,股票值多少钱。

3.5.1 增减持背后产业资本的话语权

二级市场股东增持潮多发生在熊市末期,此时股价便宜,符合产业资本的利益,本身增持也带有维系股价的用心。频繁而普遍的增持现象,可以作为介入资本市场最好的时机。这也是股市由熊转牛的一个重要指标。

最典型的案例,当属2012年二级市场的增持潮。2012年,A股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增持40.9亿股,较2011年增长了近两倍,并创下历史新高,根据增持价格或股权变动截止日收盘价估算,增持金额约为265.07亿元。有435家上市公司股票被大股东增持,共计增持62.5亿股,增持资金达421.4亿元。

大股东减持,不管出于何种理由,当引起市场重视。2015年以来,产业资本呈减持潮,而同期大盘高歌猛进。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15年1~4月净减持规模分别达到434亿、340亿、644亿、780亿元,呈现出逐月环比递增的势头。

虽然不能把产业资本减持作为市场见顶的标志,但它所发出的信号显而易见。

2015年5月,股指高位振荡回升,个股大幅调整,而产业资本减持现象早已出现,因为市场过度亢奋,人们往往忽略这些利空因素,甚至把减持当利好来看待。

就产业资本增减持数据可以看出,上证指数越是疯狂上涨,产业资本减持现象越频繁、增持金额越少。相反,大盘越是处于熊市,股价越低,产业资本增持现象越频繁。

3.5.2 产业资本如何玩转二级市场

资本市场是名利场,正如先贤所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随着基金等机构影响力式微,步入全流通之后的产业资本迅速崛起,直接影响二级市场股价的涨跌。产业资本也开始积极主动参与二级市场,甚至与机构联手进行所谓的市值管理。

增持与减持只是它们玩转市场的一种手段。

●文峰股份(601010)11月29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公司2012年11月29日接到公司控股股东江苏文峰集团有限公司及其一致行动人南通新有斐大酒店有限公司通知,文峰集团及新有斐大酒店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证券交易系统增持公司股份,投入金额不超过人民币1.5亿元的计划实施期已满。

●2012年5月29日至2012年11月28日期间,文峰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增持公司股份658.19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336%,合计投入金额约人民币8924.98万元,平均成本应位于14元下方。

●股东增持之后,董事长也忙着增持股票。公司公告显示,公司董事长徐长江将在11月29日起的六个月内择机增持公司股票,计划投入金额不超过2000万元,并承诺在增持期间不减持其所持有的公司股份。

2015年,商业零售股文峰股份的走势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从没有这么疯狂的商业股。事后,产业资本给出了答案。

●2015年4月8日,文峰股份宣布,大股东文峰集团之全资子公司新有斐大酒店,于4月7日通过大宗交易系统减持公司534.82万股(以高送转前的老股本计算),占公司总股本的0.72%。

●此后减持一发不可收拾,4月15日、21日、24日、29日以及5月6日,文峰股份均发布涉及新有斐大酒店和文峰集团的减持公告。综合来看,二者这5次减持股份数量均为9240万股,累计减持数量为4.62亿股。经上述减持后,文峰集团尚持有文峰股份3.83亿股,新有斐大酒店则不再持有公司股份。

文峰股份一增一减,恰如其分,低位增持,高位减持,减持之前频推利好消息,一向不高送转的文峰股份,2015年推出高送转,股价扶摇直上,作为股性呆滞的商业板突然发飙,背后意味深长,如图3.4所示。

图3.4 文峰股份

产业资本增持价,是否会成为股价的地板价,这倒未必。如果股价已炒到天上去了,你在高位增持,就有可能在做秀。如果增持的数量微不足道,那多半是安慰市场,或者是有阴谋,为了维持股价,向二级市场圈钱,而不是真正看好自家实业,这样的企业还是敬而远之。

蓝筹股增持现象虽然较多,带有维稳股价的性质,股价波动相对有限。2014年万科股东也在二级市场频频增持,但股价表现并不超乎人意。

如果中小板与创业板股东及高管增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熊市里的增持,更能看到最真实的一面,而牛市里的增持,多与股东出没二级市场有关,熊市里的增持现象值得重视。

当然,减持也并不可怕,其中原委需仔细分析。

有些减持并非简单的套现,而是为了并购重组准备资金,比如,2014年以来,股东减持较为频繁,一些国资背景的上市公司的减持操作是为了获得资金,以便混改;对于民企而言,部分大股东的减持是为了蓄势并购而储备资金,因此,这类公司的减持或引发市场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