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话说饮食养生
40岁的身体就像一台运转依旧的机器,需要大修一次,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症……人到中年,就像越过了一道门槛,身体都变得不那么顺从了。有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可以用吃来解决呢?
食为生之本
中医视点 食为生之本
饮食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通过饮食,人体从食物中吸取各种营养。化生气、血、津液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寿亲养老新书》中记载,“主身者神,养气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强调饮食是精、气、神的基础,机体只有营养充盛,精气才会充足,神志才能健旺。《灵枢·五味》中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而气是人体活动的动力,气能生血,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食物转化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转成赤色的血,其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气的运转变化。可见,没有饮食的滋养,人体的机能便无法得以维持。
中医还讲究“治未病”,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饮食调养。《黄帝内经》认为,人体正气充盛,病邪之气就不会侵袭人体,人体就可康健。而“资气者食”,只有合理安排饮食,机体所需营养才能得以保证,五脏功能才能旺盛,气血运行才会通畅,人体才能远离疾病。
中医解码 中医饮食养生四大特色
“简、少、俭、谨、忌”五字是节制饮食的要点和关键
饮食养生应及早。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因此倡导养生,尤其是饮食养生最晚也要从青、中年开始,经过饮食调理使脾胃得以保养。比如,味甘淡薄也可以使五脏得以滋养,所以劝人应尽量少吃生冷、重滑、燥热、厚腻的饮食,这样才不致损伤脾胃,顾护中气(即脾胃生发的功能),从而达到祛病的目的。
食养关键在于饮食有节。“简、少、俭、谨、忌”五字是节制饮食的要点和关键,要做到先饥而食,食不过饱,未饱先止;先渴而饮,饮不过多,慎戒夜饮等。此外,过多偏食、杂食也不相宜,饮食品种应平衡合理,每餐所进肉食不宜品类繁多,要注意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饮食卫生。
先食疗、后药耳。对于中年人,因工作和生活压力过大,多有五脏衰弱,气血耗损,加之脾胃运化功能减退,因此在食养中应先从饮食调治做起,而后必要时再用药较为妥当。
应遵循早食常宜早,晚食不宜迟,夜食反多损的原则。饮食应细嚼慢咽,不宜虎咽狼吞;要善于选择食物,对腐败、荤腥、腻油、香燥炙炒、粘硬难消、浓醇厚味的饮食更宜少吃为佳;应选择清淡之食,以轻清甜淡食物为好;饭食宜暖不宜冷,应以热不灼唇,冷不冰齿为宜;食宜熟软之食,坚硬或筋韧、半熟之肉品多难消化,故应谨慎。
中医VS现代医学
中医认为,“精、气、神”是人之三宝,三者的营养基础就是饮食,只有机体营养充盛,精、气才会充足,甚至才能旺健。现代医学也认为,食物内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各种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脂肪等,是人体各项既能正常工作的物质基础,没有合理的饮食结构,就没有人的正常生理活动。
食五谷以养人
中医视点 食五谷以养身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可见,吃是生命活动的体现,没有饮食,人的一切都无从谈起。古文云: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秋可食之物,尝百草之食,察酸苦之滋味,教民食五谷。这里的“五谷”并不局限于五种,而是泛指各种粗细粮豆,均属五谷之类。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大米能平胃气,长肌肉;小麦能厚肠胃,强力气。”《黄帝内经》也强调食五谷以养人,认为五谷可以益五脏、厚肠胃、实肌体、强力气。可见,古人早就认识到了各种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成分不同,只有各种食物合理搭配,才能够使人体得到各种营养,以满足各种生理功能的需求。粮谷、蔬菜、肉品和果品是饮食的主要组成内容,并有补益精气的作用。人们必需根据需要兼而取之。古人强调“杂食五谷,粗细搭配”,要求在饮食当中要煮食与副食全面搭配,这样才能均衡营养,有益健康。中医还强调,人体需要多方面的营养,偏食则会导致气血失调,阴阳失衡,因此需要五谷(谷类是养育人体的主食,一般指黍、秫、麦、稻、豆)、五菜(生津理气,是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辅助食品,一般指葵、韭、葱、蒻、薤)、五果(五果能平衡饮食,有助消化,一般指枣、李、杏、桃、栗)、五畜(五畜可增补正气,提高免疫力,一般指牛、羊、狗、猪、鸡)合理搭配。
粮谷、蔬菜、肉吕和果品等食物合理搭配才能更有效的补益精气
中医解码 体质不同,饮食不同
食物的归经
饮食调养中,之所以不同体质的人要选择不同的食物,是因为食物对人体的脏腑、经络等也有选择,即通常所说的“归经”,不同的食物,归经不同,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食物,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对人体的营养作用。如:葱归肺经;苦瓜归心经;无花果归肺、胃、大肠经;茶叶归肝经;马齿苋归心、大肠经;桑寄虫归肝、肾经;枸杞子归肝、肾经;莲子归脾经等。
虽然饮食是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不可少的,但对于不同体质的人也要选择不同的食物,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比如:
阴虚体质的人:宜多食补阴的食品,如芝麻、蜂蜜、糯米、乳品、蔬菜、甘蔗、豆腐、水果、鱼类等清淡食物。忌食辛味食品,如葱、姜、蒜、辣椒等。
阳虚体质的人:宜多食温阳的食品,如羊肉、狗肉、鹿肉等。可在夏日三伏时,每伏吃羊肉附子汤或者附子粥,借助天地阳旺之时,以壮人体之阳。
血虚体质的人:宜多食桑葚、松子、荔枝、黑木耳、羊肝、海参、甲鱼等。
气虚体质的人:宜多食粳米、小米、糯米、黄米、山药、大麦、大枣等补气食品。
阳盛体质的人:宜多食水果、蔬菜、苦瓜等食品。忌食辛辣燥烈食物,如辣椒、葱、姜、蒜等,牛肉、鸡肉、狗肉、鹿肉等温阳食物应少吃。另外,酒为辛热上行之物,所以应戒酒。
血瘀体质的人:宜多食桃仁、黑大豆、油菜等具有活血怯痰作用的食物。酒和醋均有活血作用,因此,酒可常饮,醋可常食。
气郁体质的人:宜多食佛手、橙子、柑皮、茴香菜、荞麦、火腿等。也可少量饮酒,宜活动血脉,提高情绪。
痰湿体质的人:宜多食白萝卜、海蜇、紫菜、洋葱、白果、扁豆、赤小豆等具有健脾利湿、化痰祛痰的食物。应少食或不食肥甘厚味之食。
中医VS现代医学
中医认为,食五谷以养人,它可以益五脏、厚肠胃、实肌体、强力气。对此,现代医学也有共识,科学研究表明,谷豆杂粮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包含了人体最主要的营养素,其中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水、矿物质、维生素六大营养素。而在我国这个农业大国,谷类食物是我国居民的主食,占膳食中的50%~70%的能量,55%的蛋白质,另外还有一些无机盐及B族维生素也源于该类食品。
五味调和,骨正筋柔
中医视点 五味调和,骨正筋柔
中医认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实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说明五味调和得当,是身体康健,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所谓“五味”指的是酸、甘、苦、辛、咸这五种类型的食物。中医又将“五味”与“五脏”对应起来,认为食物的味道不同,对五脏的功效也不同,因此,需调和食之。对此,《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天以五气滋养人,地以五味护育人。五味和则能益于形体、增盈骨肉、健全骸骨、丰滋血脉,从而健魄壮雌。”五味取自五谷、五菜、五果和五畜,是根据阴阳五行学说将食物归类和演绎而来的。中医又按食物的性味不同,归纳了其对五脏不同的滋养作用,比如:食物的酸味先入肝,苦味先入心,甘味先入脾,辛味先入肺,咸味先入肾。同时指出,“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肌短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阻滞,精神乃央。”可见,五味对五脏的影响也与人体的机能、疾病的康复,以及生命的延续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对于生理机能已经有所减退的中年人,在选择食物时,一定不可粗心,必须要五味调和,不可有偏有废,只有这样,食物才有利于健康。
中医解码 五味关乎五脏
五味关乎五脏,也关乎身体的健康,五味调和,则身康体健,五味不和,则病有所生。因此,对于中年人来讲,无论是日常饮食,还是在外应酬,都要讲究浓淡适宜,做到各种味道的合理搭配,酸、甘、苦、辛、咸要配伍得当;在进食时,味不可偏亢,否则容易伤及五脏。反过来,五脏对食物的要求也不一样,比如,保养肝脏,宜食甜味,如粳米、大枣、牛肉、葵菜等;保养心脏,宜食酸味,如胡麻子、李子、韭菜、狗肉等;保养肺脏,宜食苦味,如麦子、杏子、羊肉、薤等;保养脾脏,宜食咸味,如大都、栗子、猪肉、藿香等;保养肾脏,宜食辛味,如鸡肉、黄黍、桃子、大葱等。
五味可以阴阳划分,其中甘、辛发散属阳;酸、苦、咸涌泄属阴
食物的味道不同,对人体的作用也不同。比如:甜味,有补益、和中、解痉挛等作用,如红糖、蜂蜜、桂圆、米面食品等;辛味,可发散、行气、活血,如葱、姜、蒜、辣椒、胡椒等;酸味,有收敛、固涩作用,可止汗、止泻、涩精、收缩小便,食物有乌梅、山萸肉、山楂、石榴等;苦味,能清泄、燥湿、降逆,可清热、泻火、解毒,食物有桔皮、苦瓜、苦杏仁、百合等;咸味,具有泻下、软坚、散结、以及补益阴血的作用,又可清热解毒,食物有盐、紫菜、海带、海蜇等。因此,在食用中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状况,选择不同的食物,对症饮食。
中医VS现代医学
中医认为,五味调和才能够对身体有所裨益,若五味不和,则会引起疾病的发生,这主要是因为五味的不和引起体内阴阳失调所致。于此相对应,现代医学认为人体内的酸碱度是否平衡也同样关系着人体的健康与否。各种食物内所含的营养素都不尽相同,因此对身体的酸碱度的影响也不相同,比如西红柿、胡萝卜等富含维生素C,鸡肉、鱼肉等则富含蛋白质,动物的肝脏又富含铁元素等等,各有不同的功效。在饮食中,只有各种食物相互搭配,做到膳食平衡,才能均衡地摄入营养素,体内的酸碱度才能达到平衡,人才能健康地生存。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中医视点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我国古代不乏“节制饮食”的论述。《管子》记载:“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在古代医学上,也有论述,隋唐时代的医学家孙思邈活到101岁,他在《千金要方》中写道:“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饱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所谓饮食有节,是指饮食要有节制,不能随心所欲,要适量。这是说吃东西不可太多,也不可太少,应饥饱适中,恰到好处。如果在短时间内突然进食大量食物,势必会加重胃肠的负担,致使食物滞留于肠胃,不能及时消化,进而影响营养的吸收和输布,最终使得负责吸收和运送营养的脾胃功能也因承受过重而受到损伤,就会使得脾胃不和,脾胃不和。而脾胃乃人的后天之本,是消化食物的器官,人体对饮食的消化、吸收、输布、贮存,主要靠脾胃来完成。如果脾胃不和,就会如《明医指掌》所指出:“脾不和,则食不化;胃不和,则不思食。脾胃不和则不思而且不化。或吐,或泻,或胀满,或吞酸,或嗳气,或恶心……”产生各种疾病。在五行之中,脾和胃皆属土,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气主升,胃气主降。只有二者都能发挥自身的功效,人体才能得以生血益气,身强体健。
因此,常有应酬的中年人一定要谨记“所食逾多,心逾塞,年逾损焉”。
中医解码 一日三餐如何吃
“一日三餐,食之有时”是保证饮食有节的有效手段,因为人在过于饥饿的时候,往往会进食过快,进食过多。中年人正在事业的打拼期,常常会错过了正常的进餐时间,等工作忙完了,饥肠辘辘地吃饭时,就会不自觉地吃多了。对饮食宜定时这一点,《尚书》早就指出“食哉惟时”,意思是说人们每餐进食应该有比较固定的时间,脾胃适应了这种进食规律,到时候便会作好消化食物的准备。这样才可以保证消化、吸收正常地进行,脾胃活动时能够协调配合、有张有弛。
小故事
成都市120岁的郑洪兴老人的长寿诀窍是:早上牛奶鸡蛋、中午肉菜米饭、晚上一碗素面。而且定时定量,从不多吃。他一生没有大疾,120岁时仍能读书看报。
对于一日三餐该吃多少,中医学也早有研究。中医认为,一日之中,机体阴阳也有盛衰之变,白天阳旺,活动量较大,因此食量可适当多些;而夜暮降临,阳衰阴盛,即待寝息,活动量少,则应以少食为宜。清代马齐《陆地仙经》中提到:“早饭淡而早,午饭厚而饱,晚饭须要少,若能常如此,无病直到老”。
当然,我们强调“按时进食”,但也不能完全排斥“按需进食”,尤其对于中年人,工作较忙,常常会挑灯夜战,在第二天早餐时希望赶快睡个好觉,如果非要等到吃完早餐再睡觉,可能会更不利于健康。我国著名养生学家陶弘景曾说:“不渴强饮则胃胀,不饥强食则脾劳。”人若不渴而勉强饮水,会使胃部胀满,不饿而勉强进食,则会影响脾的消化吸收,使脾胃功能受损。因此,如何进食要看自己的实际情况,能够按时则按时,不能按时则按需。但不管怎样,都要适量。
中医VS现代医学
中医认为,饮食要有节制,不可吃得过饱,否则就对健康不利。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克莱德·麦卡教授所做的一个动物实验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将小白鼠分为甲乙两组,但对甲组小鼠限制饮食,而对乙组小鼠不加限制,任其自由取食,结果乙组小鼠175天后骨骼停止了生长,而甲组小鼠300~1000天后,骨骼仍在缓慢生长。乙组小鼠在两年半之间全部死亡;而甲组小鼠却活了三四年,且患病率也小得多。另外,古人有“早餐好,午餐饱,晚餐少”的名训。按现代营养学的要求,一日三餐的食量分配比例应该为3∶4∶3,这样比较合适。有人观察,每天早餐进食8372千焦的热量,对体重并无明显的影响,而把这么多热量放在晚餐,人的体重就会明显增加。这说明,食物对身体的某些影响,“什么时候吃比吃什么还重要”。
五味不可乱入
中医视点 五味不可乱入
中医学讲究“药食同源”,认为食物和药物一样,也具有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升降浮沉以及归经。因此,食物对于五脏也有相生相克的关系。比如,五脏分属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肺属金、脾属土、肾属水,而五行与五味的对应关系为,金味辛,木味酸、水味咸、火味苦、土味甘。根据文献记载和临床实践,一般中医将需要忌口的食物分为温燥食物、油腻食物、生冷食物、荤腥、发物、盐糖调料和烟茶酒等七类。其中,“发物”一般是指能使旧病复发、新病加重的食物,大致包括猪头、鸡头、牛羊肉、鱼、蟹、虾和葱、椒、韭、姜以及酒类、苜蓿、豆芽、雪里蕻等,大都属于热性食物。中年朋友如果曾经或者正在患疮疡肿毒等疾病时,尤其强调忌食发物。
食物对于五脏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合理饮食才能促进人体的健康
历代医者对忌口的问题均给予了高度重视,但食物毕竟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如果样样都忌口,对身体健康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有一些医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不宜过分忌口,否则会导致营养不足,并提出了一些变通原则,比如“胃以喜为补”,意思是说只要觉得可口即对人体有利。所以,对待忌口,我们既不能弃之不理,也不宜盲目遵循,而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灵活掌握,辨证地选择。
中医解码 中医五类忌口
五味不可乱入,就是讲饮食不能随心所欲,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而是要有所忌口。“忌口”也就是饮食禁忌,它是中医治疗疾病,健体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可分为:因性味忌口、因疾病忌口、因用药忌口、因时节忌口和因体形忌口。
因性味忌口。凡体质偏热者,特别是发热或者急性炎症者,忌食热性食物,以免“火上浇油”,而应吃寒性食物,即热症寒治;凡体质虚寒,入畏寒、哮喘等患者,忌食寒性食物,应吃热性食物,以温补寒。
因疾病忌口。如肝病忌辛、心病忌咸、脾病忌酸、肺病忌苦、肾病忌甘苦等。根据症状可有:糖尿病忌糖和盐、肾炎和浮肿病人忌盐、肝炎或肝功能不全者忌酒和脂肪食物、心血管病人忌高脂肪食物、尿毒症患者忌高蛋白等。
因用药忌口。因食物的性味与药物的药理作用不同,若搭配不当,会降低疗效,甚至产生毒性反应,因此,用药期间也要有所忌口。
因时节忌口。中医讲“天人合一”,又认为人体也是一个小天地,因此主张因时忌口,如春季多湿,忌食寒湿之食;夏季多热,忌食辛热之食;秋季多躁,忌食损津香燥之食;冬季多寒,忌食生冷寒凉之食。
因体型忌口。身体状况不同,忌口也有所不同。如,阴虚火旺者忌食辛热香燥之食;壮热之体忌食多糖多盐以及肥腻之食;阳霾之体忌食寒湿之食;湿重之体忌食油腻之食等。
须根据自身的体质,选择不同性味的食物
人体是一个小天地,因此应因时忌口
不同的身体状况,忌口也有所不同
中医VS现代医学
中医与现代医学都认为饮食应有所禁忌,所不同的是,中医多是从食物的性味来说,而现代医学则多是从食物的营养素来说。比如,中医上的:羊肉与荞面热寒相反不宜同食、鸡肉与芥末同食会伤元气、大葱与枣同食脾胃不和、乳腺炎病人吃羊肉狗肉增加内热、辛辣食物会使神经衰弱病人失眠等;现代医学上的:鸡蛋与豆浆同食影响蛋白质吸收、芹菜与黄瓜同食会破坏维生素C、黄瓜与辣椒同食会破坏维生素C、菠菜与豆腐同食影响钙的吸收、贫血吃大蒜会引起红细胞减少、贫血病人喝牛奶影响铁的吸收、醋会破坏胡萝卜中的胡萝卜素、饮酒会影响维生素B的吸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