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带穿孔的铜活字具有中国古代活字特征
这批铜活字中有5枚在印体上有贯通的穿孔(图13,穿孔活字)。这是中国古代金属活字独有的特征(图13)。
图13 穿孔活字
上引王桢关于锡活字的记载说:“近世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但上项字样难以使墨,率多印坏,所以不能久行。”这说明在1300年之前,中国的金属活字已经具有穿孔,在排印时用铁条将一列活字穿起,可以防止其左右移动。
朝鲜学者李圭景(1788—1856)对印刷术深有研究,他在《铸字印书辨证说》(《五洲衍文长笺散稿》卷二十四)一文中对比中国和朝鲜的铸字印刷技术时说:
“中原活字,以武英殿聚珍字为最,字背不凹而平,钻孔贯穿,故字行间架,如出一线,少不横斜矣。我国字式,则或大或小,或厚或薄,又凹字底,不钻不贯,故字行龃龉。”
聚珍字是乾隆皇帝对武英殿所刻木活字的美称,但武英殿木活字并无穿孔,而且李圭景比较的是“铸字印书”,所以潘吉星先生认为此聚珍字是指武英殿排印《古今图书集成》所用的铜活字。李圭景去古不远,又留心印刷技术,故其道出中朝铜活字的一个重要区别:中国铜字“钻孔贯穿”,朝鲜活字“不钻不贯”。
考察朝鲜古代铜活字,确实都不带穿孔。高丽时代传下来的那枚“㠅”字,并不带孔。《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字间笔画交叉,其活字并非规则的四方体。这种形状的字需要用印蜡黏合在版上,也不穿孔。朝鲜时代早期的癸未字、庚子字,“其底如锥”,不是方正的四方体,在排版时也用蜡黏合,所以也不需要穿孔。自甲寅字以后,朝鲜铜活字改进为方正的四方体,排版时相互挤紧,所以也不穿孔。甲寅以后的朝鲜铜活字,传世多有,皆无穿孔。
上文所述是中国活字在元代和清代的穿孔特征。明代居于中间,有一些迹象表明,此时一些金属活字本可能是用“钻孔贯穿”技术排版印成的。例如,无锡华氏会通馆“活字铜版”所印书,其版面呈现的一些特征,用普通的挤字排版法无法解释,用“钻孔贯穿”法则可很好解释。文献方面,明崇祯刻本《吴兴艺文补》卷三十九,张朝瑞撰《宋登科录后序》述及版本源流时说:“嘉靖壬午,汀守巴陵胥君文相刻于郡之学宫,汴有宗室西亭者,联活字为板,印二录行于世。”仅仅将活字排列起来,并非“联”的状态,张朝瑞说的有可能是用穿条将活字连成一串的方法。
综上所述,活字印体上带有穿孔,是中国古代金属活字的独有特征。这5枚活字,可以确定为中国古代铜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