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情绪平和,孩子幸福一生:如何做一个不吼不叫、温和坚定的好妈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为什么我们总是用吼叫来表达爱——冲孩子大吼大叫的深层次原因》:追踪——在什么情况下我会大吼大叫

作为妈妈,你总能为自己的种种行为找到各种理由。所以,对孩子吼叫,你给自己找了一个非常能说服自己的理由,“因为妈妈爱你”。

这份爱,真是好沉重啊!因为必须要用这样强烈的情绪来表达,要用这样大的力气来体现,还要用这样负面的语言来表现。

但是吼叫真的是爱孩子的行为中必不可少的吗?你怎么会有那么多想要吼叫的瞬间?你为什么时刻都处在愤怒的状态呢?

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好好想一想了,来认真找一找冲孩子大吼大叫的深层原因吧!

真的要说起来,很多妈妈对自己的吼叫可能并没有特别注意,只是吼叫之后,才仿佛大梦初醒一般意识到自己居然又吼叫了。我们需要好好思考一下,想想自己到底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才大吼大叫的。

哪些情况让你情绪失控?

情绪是会随时发生变化的,这也就意味着一天24小时,我们的情绪基本不会一直停留在一个水平,普通人一天之中都会有许多情绪的变化,但即使是在变化,也基本是在我们可以掌控的范围之内的。

而失控,就是失去控制能力。从这个定义来看,在“失去”控制之前,你总是可以控制的,直到某个“节点”触发你所掌控的极限点,一旦极限点被打破,你也就无法将情绪把控在自己的理智之内了,它们会开始“暴走”,并准确绕开你的理智,此时你的外在表现——言行,就会出现一种失控的“疯狂”状态。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情绪失控点,有的可能与其他人的相同,有的则独属于我们每个人自己。

一位妈妈说:“下午4点左右是我最易崩溃的时间,因为这时孩子刚好放学。在学校待了一天,回到家后,孩子会饿,想和我腻歪一下,说个不停,会继续或开始新的游戏。但我不仅要准备晚饭,还要应付他,其实一天下来我也想要安静一下的,但孩子总是来捣乱。有时候我吼他,让他安静地自己玩一会儿。可这并不管用,也就安生几分钟,他依然热闹。”

另一位妈妈则说:“我最烦躁的时候,就是孩子对我劳动的不尊重。我前脚收拾房间,他后脚就能给我立刻弄乱;我刚整理完沙发,他马上就能用一堆玩具和书立刻让沙发乱成一团;我擦完地,一回头就能发现孩子在地板上踩出一排小脏脚印。天啊!我对整洁有高要求,感觉我每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儿,家里哪儿不干净整洁,我都会抓狂。如果是孩子给我造成的,我当然是想也不想就吼他,只希望他能住手,不要再糟蹋我的劳动成果!”

一天天下来,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也会和孩子发生不同的思想“碰撞”。这些“遇见”与“碰撞”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结局”,情绪就会积累,时间久了,我们可能就会和前面两位妈妈一样,养成固定的情绪失控的“习惯”,到了某个节点情绪就会控制不住爆发。

那么,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寻找那些让我们情绪失控的“节点”。这个寻找过程,你可以借助三步来完成。

第一步,你一定要有勇气,突破自己。

观察自己情绪爆发的节点,这其实是需要勇气的。几乎所有人都会不自觉地回避自我表现不好的地方。

坏情绪导致的吼叫,体现了我们对家庭、对生活、对孩子无力的一面。我们许多人都打心底里觉得一个吼叫的妈妈是无能的,但是又无力去改变,这种无力会带给我们羞耻感,让我们不能正确去面对爱吼叫的现状。但是,我们一旦要下决心正视自己,就不能给自己找任何借口,不能逃避,不能遮掩,解决问题要有直接“命中”的决心,说实话,这的确需要勇气。

但这个突破是值得的,就如治病,稳准狠地找到病灶,然后再对症下药,才可能更快地实现“药到病除”。

第二步,好好认识自己的失控节点。

情绪失控的原因有大有小,有来自于人体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情况所致。

来自于人体自身的原因,是与个人身心状态有紧密关系的。所以,你在以下情况下,是不是会更容易情绪失控呢?

疲劳

恐惧

焦躁

厌恶

孤独

悲伤

困惑

压抑

尴尬

饥饿

生理期

另外,还有外界因素对人体情绪的干扰。那么,在以下的情况,你又是怎样的表现呢?

被误解

被催促

被抱怨

被指责

毫无安全感

内心无力感

马上要迟到

事情变糟糕

无法掌控一切

当然,对于妈妈来说,孩子的情况才是最容易干扰妈妈情绪的最大因素。那么,出现在孩子身上的以下这些情况你一定再熟悉不过了。

任性不听话

吵吵闹闹

说谎

做规定以外的事情

尝试被禁止的事情

乱发脾气

对妈妈太过黏缠

不好好吃饭

不按时起床

不自己穿衣服

乱丢东西

不明原因的哭闹

怎么询问都不开口

另外,与我们相近的周围人的某些表现也会“引导”我们将火气撒到孩子身上。

另一半没有按时回家

职场同事勾心斗角

受到了上司的指责

家中其他亲人对自己的做法尤其是教育指手画脚

与邻居进行了不愉快的交流

和朋友闹了矛盾

以上罗列了这么多的可能导致我们失控的节点,如果我们仔细对照就会感到恐慌,因为一定有不少人发现,导致我们失控的原因很多时候并不单一。比如,单单是孩子不听话,也许根本不能让我们“大动干戈”。

事实上,很多情形下,是我们劳累了一天身体非常疲惫,在单位受到了领导或同事的质疑,同时和朋友间也有了些小问题,偏偏这时候孩子爸爸还在应酬,很晚了还没有回来,家里孩子想让我们陪,但是手头还有一堆家务要做,千头万绪都堆在了一起,我们实在没有精力去应对。就在这时,孩子不小心打翻了你刚放在桌子上的一杯牛奶,看着狼藉的地面,万千种情绪在一瞬间化作一股火气冲了出来。你冲着孩子大吼了一声:“你在干吗?怎么这么笨!”……看着孩子委屈的泛着泪光的眼睛,我想,你的内心一定也不比他好受,甚至更加难过。

这种场景你一定感到很熟悉,对了,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常态。

说到这里,我们就会发现,一个吼叫的背后,我们竟然积累了这么多的情绪,有这么多的无能为力。但是,只要发现了就是好的,我们可以养成记录的习惯,这对于我们自我成长和教育孩子来说,都是一个好的习惯。

不管是个人内在原因,还是外在环境导致,都可以记录下来,或者在上面提到的情况后面打钩,以方便对自己的情绪进行确认,找准这些失控节点,并正视起来,最好是做一个综合的总结,看看自己究竟在哪种情况下更容易失控。

要想改变,就要更大程度上的复原生活的全貌,在这个看似复杂的单一事件——吼叫中,找到它背后隐藏的很多的被我们忽略的因素,通过记录我们可以找到并重视它,精力充足的时候,再一个个“击破”,这对我们控制情绪能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第三步,意识到你的情绪是会升级的。

吼叫有时候不会突然发生,就如前所说,一定会触发情绪掌控极限才会发生。可能一开始你的情绪只是焦虑一点,认为孩子的表现不那么让你满意,但还没有到不可忍受的时候。可是当你开始“引申思考”——他要是一直都这么不能让人满意应该怎么办?我都跟他说过多少次了,这教育真是一点用都没有,他根本都不听话,他越长越大,越来越脱离我的掌控,这真是太可怕了!然后,可能你最初只是简单的几句提醒,但随着你想法的变化,最终你就开始对孩子吼叫了。

还有一种情况,比如孩子的爸爸随便丢自己穿过的袜子并不主动去洗,你一开始是抱怨,认为他不尊重的劳动,然后开始想到“我为什么总要替他做事”,再然后你可能会感到悲伤与愤怒。如果此时旁边有孩子,孩子忽然的一个举动或者就会成为最终压垮你的“稻草”,你的脾气立刻爆发,吼叫不仅对着孩子的爸爸,孩子也被波及了。

这种升级也是需要我们好好反思的,很多时候,我们担心的事情并不会发生,大多数时候我们是在为还没发生的事情“买单”。如果我们要改变现状,就要想办法积极努力去和家人沟通、磨合,单单是焦虑,进而引起恐慌,然后吼叫,那就有点“杯弓蛇影”的感觉了。

你是哪种“吼叫派”的妈妈?

来看这样一个测试:你会向孩子吼叫吗?也思考一下,如果是我们面对孩子的类似情形,又会作出怎样的反应来呢?

测试一:

周末早晨,一家人计划好出去玩儿,可孩子就是磨磨蹭蹭,不老老实实吃饭,还故意把饭粒弄得到处都是,穿衣服时身体扭来扭去,妈妈忙得出了一身汗,怒气一直在心里蓄积。接下来会怎样做?

A:心里早就火了,可表面还是不动声色,只是语气生硬了许多,甚至不再搭理孩子了。听着孩子一个劲叫妈妈,就是不答应,妈妈心想你不是磨叽吗,就不搭理你了,看你认不认错!

B:出门前,催促声一直在孩子耳边想起:“快快快!你看吃个饭都弄得到处都是,快别自己吃了,我喂你吧!”“穿衣服怎么那么费劲,反了,脱下来,教你多少次了就是记不住!”

C:早晨一起床,妈妈火气就很大,孩子刚一表现出磨蹭的苗头,火腾一下就上来了,大吼起来:“你看你!刚换的新衣服,又成这样!到底还想不想出门了!烦死人了!”

测试二:

在公共场合,孩子的行为让你特别“冒火”时,你怎样做呢?

A:火气一下子冒上来,但碍于面子没发作,强忍住怒火,满足孩子的要求,等到没人的地方,好好收拾他。

B:孩子哇哇哭着躺着地上不起来,妈妈不吃这一套,一边吼着一边拉起他,巴掌啪啪落在小屁股上。

C:先好言相劝,如果实在不奏效,直接走人,孩子见妈妈走了,赶紧起来追妈妈,妈妈还是不理他,自顾自往前走,看谁拗过谁!

你是哪种“吼叫派”的妈妈呢?

测试一:吼叫型妈妈也分“派”,对照选项看一看,你属于哪种类型的“吼叫派妈妈”。

选A:冷漠生硬型。

这种妈妈虽然看起来斯文少言,当面对孩子“无理取闹”时并不会及时发作,但她们会立即转变态度,用沉默来对待孩子的哭闹。

这种方式看起来属于“低分贝”,但却有高杀伤力,因为不明所以的孩子面对一个沉默生气的妈妈会更加无所适从,他会受到这种对立情绪的感染,变得更加“不可理喻”。因此“冷战”虽不会让耳朵受太多罪,但孩子心灵依旧会受到很大的伤害,会严重破坏亲子关系!

选B:急功近利型。

这种妈妈性格急躁,追求结果忽略过程。其实于孩子来说,各方面协调能力及动作自然没有成人那样发育完备,所以慢是有道理的,是正常的。如果在他做事时,旁边总有人催促或者有人代劳,那他的动手能力将永远得不到发展。

这种妈妈的吼叫分贝指数虽然属中等,但由于其声音持续不断地出现在孩子耳朵里,对孩子的影响还是很大。

选C:生气易怒型。

这种妈妈性情不稳定,生活中一件很小的事都可以引起她们的怒火。尤其是当她心情不好、身体情况欠佳时,如果孩子再来“捣乱”,就更加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有时周围的人对她情绪的爆发都会感觉到莫名其妙。

特别是孩子,面对一个情绪化很严重的妈妈,时常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点燃了妈妈的“火药包”,情绪总是处于紧张状态,在最信任的人那里得不到安全感,令他十分疑惑和焦虑。通常情绪化妈妈也会有一个情绪化孩子,一家人的情绪会相互传染,形成恶性循环。

这种妈妈吼叫的分贝指数最大,当然对孩子的伤害也非常大。

测试二:在公共场合一些父母会比较紧张,生怕孩子又做出令自己感到难堪的事。往往越是担心,孩子越是会出难题,到底是为什么呢?

选A:这类妈妈比较“爱面子”,所以孩子做了同样的事,如果在家就会被大吼一通,或挨屁股打;但在外面,妈妈就会碍于面子“委曲求全”,先满足孩子的要求,哪怕这个要求是无理的,总之不能在外面丢人现眼。但这也最容易让孩子钻空子,他会发现当众提出无理要求比较容易被满足,不行就撒泼打滚,哪怕回家后吃顿苦头也值得。这样一来就会恶性循环,你会发现你越来越会受到他的“控制”,可这也是妈妈自己造成的结果,不是吗?

选B:这类妈妈遇到孩子“无理取闹”才不会束手无策,不管三七二十一吼叫巴掌一起上,看看谁治得了谁!这种蛮横态度倒可以暂时对付得了孩子,可等到孩子长大了呢?总有一天你会发现,粗暴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可到那时再想和孩子好好沟通恐怕为时已晚。

选C:很多妈妈在公众场合都这样做。把孩子往地上一扔,自己哭去吧,我走了。有的孩子见妈妈走就紧张地大哭着追,有的就是不起来,妈妈走就走吧,就拧上了!妈妈本意是想让孩子赶紧结束无理行为追自己,好赶紧一起离开“是非之地”,可这招究竟管不管用,还得看孩子“心情”!总之,这也属于“冷暴力”的一种,不可取。

实际上,陪伴孩子的过程,是我们再次成长的过程。

孩子就像一个天使来到我们身边,他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并修正过去这么多年来走过的错路。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个机会,在与孩子相处中,努力修正错误言行。慢慢就会发现,我们在学习中学会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后,吼叫越来越少了,不仅如此,对身边的人我们也仿佛变得越来越宽容,恭喜你,你在孩子的帮助下,心越来越柔软,人生也越来越圆满。

能控制情绪的妈妈才能培育出性格健康、人格健全的孩子。掌控情绪,才能掌控未来!所以我们应该感谢孩子,是他让我们拥有反思的机会。无论我们曾经是否吼叫过孩子,都要努力改变,为自己加油!我们都走在一条成长的道路上,孩子也会越来越出色。

当吼叫成为一种习惯

生活中的某种行为模式,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变成习惯,有的是好习惯,有的则是坏习惯。一旦成为了习惯,就会变成不假思索的行为,会在不经意之间显露出来。

对于一部分妈妈来说,自身的情绪、压力,以及外部的种种环境影响,会让她们习惯于吼叫。她们不需要思考是不是要这样做,也不需要考虑这样做对周围人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她们只是用习惯的方式来进行反应。

所以,当孩子的某些行为触动了妈妈的愤怒节点,妈妈会很自然地吼叫出来,并试图通过吼叫来纠正孩子的行为,还会期待他在吼叫之下能回归妈妈所期望的状态。

孩子在认真地看动画片,妈妈走过来问道:“中午你想吃什么?”孩子没有理会她,妈妈以为他没听见,便提高了声音又问了一遍,但孩子还是没理会。妈妈有些焦躁了,挡在孩子面前,大声叫了孩子的名字,说:“我跟你说话呢,你怎么不理我?”孩子则随着妈妈的遮挡也歪了身子,他不想错过动画片连续的剧情,但依然没将注意力分给妈妈。

妈妈大声吼道:“妈妈跟你说话,你怎么这么不在意?整天背什么‘父母呼,应勿缓’,就只会说,你看你做到了吗?对妈妈一点儿都不尊重!问你吃什么,顺着你,你还倒了不起了!”说得着急了,妈妈上去拽了拽孩子的胳膊,接着顺手关掉了电视。

孩子这才回过神来,赶紧回答妈妈的问题,但心里也老大不高兴,嘴里嘟嘟囔囔的,可想而知,接下来的这顿饭是什么滋味。妈妈则觉得,还是吼叫管用,孩子不仅理会了她,还好好回答了她的问题。她自己也似乎习惯了这个样子,吼完之后,就仿佛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继续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你是不是也是这样子呢?动不动就用吼叫来解决问题,而且还觉得自己吼叫得很有道理,重要的是很有效果,可事实却并不一定如此啊。

就拿前面这件事来说,孩子专心地在看动画片,很专注,妈妈突然问话,相当于打断了孩子的专注,此时他听不到你的问话是很正常的,我们在专注做事情的时候也可以做到“旁若无人”,有时孩子在我们忙的时候在我们身边不停地说话,我们可能还会因为心烦吼他们几句。

换位思考一下,我们就能明白孩子为什么不能对我们的话及时应答,因为他已经沉浸在他喜欢的事情里面。此时,如果我们想要和孩子沟通,就要先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这里,当他从自己感兴趣的情境中出来,再继续你们的沟通。这时的沟通才是有效的。

你看,跳出当时的情境,认真想一想,你的吼叫是不是显得非常突兀呢?可遗憾的是,我们很多时候都意识不到这一点,就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觉得到时候了还是吼一嗓子比较管用,事实上,真的管用了吗?

实际上,那些我们认为不错的吼叫效果,其实有一部分可能是孩子“演”出来的。

一位妈妈有一个4岁的女儿,她发现每次她刚一吼叫,女儿就作出可怜的样子,不管是刚才发生了什么事,她都会马上说:“妈妈,我错了,对不起。”有了这样的话,妈妈后续的吼叫也没法再继续了。

这个孩子是很乖吗?又或者是很懂事吗?没有。

后来这位妈妈发现,这只是孩子的小“伎俩”,聪明的女儿发现道歉之后,妈妈的情绪就缓和了很多,于是女儿内心有了这样认知:及时道歉=安抚妈妈=让自己免于被吼叫。

连单纯的孩子都意识到,及时道歉,表现得乖一点,就能换来平静,但他却并不一定真的能意识到自己刚才做了什么。

孩子这样做的原因再明显不过,他不喜欢听吼叫,不喜欢面对吼叫的妈妈,妈妈的这个坏习惯已经开始对他快乐的生活产生了影响,所以他才会装模作样。

当你的习惯对他人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就应该改掉这个习惯了。

孩子不喜欢你的吼叫,你的家人也是同样的心理,不管是对着孩子吼,还是对着家人吼,这个坏习惯不仅伤害了对方的情感,对你自己也是一种伤害。

因为你会时刻处在一种愤怒的情绪之中,你总是从一些看似很平常的事情中找到那个让你愤怒的点,然后自己将自己带到那条愤怒的路上,用吼叫来发泄自己的情绪,其实就是为了让自己感到舒服而已。

这样一个吃力不讨好的坏习惯,何必留恋呢?

当然,要打破一个已经形成许久的思维定式,改掉吼叫的习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没必要太过苛刻,想要一夜之间就有变化,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还是需要我们好好观察自己,认真观察和感受前一节提到的那些触发节点,然后客观面对自己的行为对自己、孩子以及家庭所产生的影响。

先认识习惯,然后再纠正习惯,养成好习惯,这才是迎来美好生活的良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