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第1节 历史的经验和知识的发展
史学是一门新兴的学问。在思想上,史学和迄今为止的读史行为有很大区别。因此,笔者打算对史学的大意进行简述。历史书是记录自古以来社会发展足迹的书籍。大体而言,学者因为只注重理想而缺乏经验,所以将理想作为事实,以致在实际生活中很容易失败。因此,我们如果要在各个科学领域进行严密的研究的话,就必须将理想和事实进行比较。如果我们要情理并重地进行研究的话,就需要对局部的历史经验进行思考。然而,在社会现象中存在着复杂的情况。我们如果仅仅关注某个社会现象中某一局部的情况,那么是不可能理解该现象的。因此,我们一定要立足全局进行观察,进而针对种种问题,就其局部进行分析,否则是不会有效果的。史学的价值就在于此。
迄今为止,日本学者都是领取俸禄且不事稼穑的士族。因此,除了政务外,他们对经验的必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而且认为政治就是“以德而治”。因此,历史经验仅仅停留并拘泥于旧例或掌故上。就学问而言,我们应该将历史应用在惩恶扬善的教育上,为了让幼稚者模仿先哲就得让他们读历史。父兄或其他前辈分别将过去的经验灌输到子弟或晚辈的幼稚的大脑中,引导他们在日后学习知识——这才是历史学的初衷。然而,学者们如果因循守旧,墨守旧学问或旧思想的话,就会停留在历史学的初衷上,并且会养成崇尚古代和敬畏先哲的习惯,导致与现代的学问背道而驰。如今,日本教育者还没有丢掉旧的习惯,而受教育者在学问道路上的迷雾也还没有消散。因此,笔者在这里就史学的本质讲几句话。史学研究应该仅仅就历史事实阐明所研究对象的利害得失、成败的原因和结果,做出是非判断,而没有必要深究所研究对象中的人物的心理,根据以某种教义为准则的理想来评论被研究对象的善恶邪正。大体而言,在社会发展形势的推动下,社会知识由蒙昧走向文明,不断进步,并且不允许有丝毫退步。我眼前所看到的生物现象都遵循这样的规律。因此,历史现象也遵循这样的规律。我们将这种规律称为“自然法则”。假如某个历史现象违背自然法则,那么它就会腐朽、颓废,成为历史之锈。经验可以去除历史之锈,将其磨出光来,堪称加速进步的试金石。这样一来,第二代胜过第一代,而第三代又胜过第二代。一个家庭因而会越来越兴旺。我将这种现象称为“发展”。如果按照迄今为止的思想,只让晚辈模仿先哲而读历史,那么知识的发展就会停滞;社会就会一代而衰。
“尚古之风”是儒学宣扬的“阶级、俸禄和世袭之锈”。这一病态现象随着世袭制度的废除而消亡。然而时至今日,该现象遗风尚存。不少人动辄就逆世道而为。如今,有新思想的人都知道这些现象是不对的,但其实古人早就觉察到这些现象的错误。在此,我想对执着于旧思想的人多说几句。老子是周朝的大史学家。老子的道学是通过博览史书而得出的哲理。因为老子博学,所以孔子将他作为前辈而敬畏。当遇见老子时,孔子向他请教。老子答道:“子所言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老子的意思是历史是经验的痕迹。对于该观点,在易经中乾卦下的象中,孔子做了说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如果研究这些文字,我们就会发现它们都是意味深长的话。儒家一方面观察到“天行健”这一点,而另一方面,孔子没有能脱离尚古的窠臼,仅仅编纂了惩恶扬善的历史。而老子不愧是老子。他的卓识向着哲理前进了一步,由浅薄变得高远。然而,孔子和老子都没有得到史学的真谛。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他们受到当时政治的压制。话虽如此,孔子和老子的见识在当时实际上已经相当深刻。然而,社会在不断发展,出现了当今的现象:政治压制完全消失。然而,虽然政治压制已经消失,但仍然有人拾古人牙慧,想回到“天行健”的情形下,受老子和孔子耻笑。这点道理需要后世人有所醒悟。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