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感光度和白平衡如何设置
在常规拍摄中,相机感光度(ISO)当然越低越好,低感光度会让图像的噪点少,画质也更加细腻;感光度高,图片的噪点多,画质也随之下降。使用高感会让画面的动态范围降低,图像细节丧失,导致画质下降。
在商业拍摄里,要特别注重感光度的调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使用ISO25或ISO50的感光度,这样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画面的画质。但是摄影没有固定参数,更不是万事不变的。凡事都有特例,感光度也不例外。比如万宝路的商业广告拍摄,需要那种粗颗粒、体现野性的质感。所以他们在数码时代还是沿袭这种拍摄风格,会故意调高感光度,并根据每个年代的审美进行不断调整和变化。
在日常拍摄中,感光度的设置基本上从ISO100起步。作为一个从胶片时代走过来的商业摄影师,我在拍摄中还会沿袭胶片时代的习惯,相机感光度尽量越低越好。进入到数码时代之后,我都是根据不同场景随时手动调整感光度。而在抓拍类人像的拍摄中,从室外到室内、从室内到室外光线会有剧烈的变化。因此我会用自动感光度,以确保应对不同光线和拍摄场景的变化。相机之所以可以自动和手动调整感光度,就是为了应对不同情况的拍摄任务,灵活掌握这一点是一名职业摄影师应有的职业习惯。
在影棚中拍摄,摄影师通常会使用低感光度。这是因为在摄影棚里会使用影室闪光灯,有足够的光线保证,可以允许感光度设置得很低。但是要注意,普通135相机的扩展感光度我不太建议使用。扩展感光度是机身处理器通过算法计算出来的,对拍摄或多或少有影响。如果要刻意使用这种方法降低感光度,往往适得其反。
通常来说,白平衡会分为日光白平衡和灯光白平衡,这是从胶片时代一直沿用下来的。到了数码时代之后,相机根据不同拍摄场景增加了很多常用的白平衡模式,来方便大家的使用。
胶片时代是不能调整白平衡的,胶片中的专业反转片都是按照日光白平衡设置的,这个设置一定是有道理的。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光源都来自于太阳,我们的视觉认识也是基于日光带给我们的感受。拍摄人像的时候,摄影师为了追求现场氛围和色彩感觉,建议优先选择日光白平衡。
作为摄影师一定要了解这一点:那就是没有所谓准确的颜色,只有准确的色彩。比如,晚霞照在人的面部呈现出金色的感觉,这时候人物面部的颜色并不准确,但是整体画面的感觉是美的,这就足够了。作为摄影师,拍摄人物时对色彩的要求不用像科学数据那样绝对准确的还原。
再来说说人工光源,人工光源通常是指日光灯、LED灯这些非自然界产生的光源。这些光源显色指数不同,目前只有三基色灯和专业级别的LED灯能达到98%以上显色性,其他灯暂时都不能准确还原颜色。既然不能还原,又何来准确之说?
我想说的是,色彩还原没有绝对准确一说,白平衡的使用也没有对错之说,只要你达到了你想要呈现的视觉效果,那就是“对的”。
既然没有准确的要求,摄影师了解白平衡还有什么用呢?
当然有用啊!熟练掌握白平衡你就能实现对画面的控制啦!可以让画面更加艺术化!如果摄影师不对色彩进行把控,照片就会变得平淡无奇、索然无味、缺乏灵性。
那有没有要求颜色准确还原的时候呢?当然有!在拍摄艺术品以及对色彩还原要求极高的场景时,要求颜色准确还原。这时候,日光很难满足这种需求,通常摄影师会使用闪光灯、三基色灯控制现场光源。白平衡的设置也不能依靠相机本身设置好的。职业摄影师通常会使用色卡进行前后期手动白平衡的设置,以对现场物体颜色做最大限度的还原。
要提一句,自动白平衡对职业摄影师来说几乎没有什么用。自动白平衡更多出现在家庭合影、旅游街拍等场景中,此类拍摄对白平衡要求不那么苛刻。随着技术发展,各个相机厂商自动白平衡越来越精准,作为职业摄影师一定要谨小慎微,不管自动多么精准,拍摄的时候一定要使用RAW格式,为后期留下更多创作空间。
总结一下,没有准确的色彩,只有合适的颜色!没有绝对的标准,适合自己的口味和想象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