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十分欣喜地读到了陈家祥博士关于开发区、新区研究的又一新著。陈博士1989年大学毕业后即进入南京高新区从事规划管理,包括在南京江北新区工作在内已30年,经历了它的设立、成长、发展、提升、转型的全过程。他对开发区这个中国特色的经济增长单元和战略空间有深切的理解,尤其对创新作为开发区发展的动力更加关注,已先后出版了《中国高新区功能创新研究》(2009年)、《创新型高新区规划研究》(2012年)两本专著。本书即在他调入国家级新区——南京江北新区工作后,以更广阔的视野,以规划的视角,结合工作实际,对城市新区的创新空间进行的系统研究,是一本研究新区创新的重要著作,是规划管理一线人员珍贵的研究总结。
本书以创新空间为主题,以城市新区为对象,构建了从创新空间概念、理论借鉴、特征分析、趋势判断、发展定位、生长模式、规划布局、空间创新到对策研究的相当系统全面的研究思路和框架。这既是对开发区、新区这一空间形态组织30多年来发展演化的全面剖析和总结,也是对创新空间这一空间研究新命题的全新探索,无疑地具有重要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指导的价值。
本书以创新为命题,纵观全书,也颇有许多的创新特点。
(1)把背景分析、相关研究成果评述、理论借鉴与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研究背景中,归纳评价了关于城市竞争和空间关系,创新在城市竞争中的价值,创新空间对城市功能、城市空间与社会结构的塑造影响,等等。其中,不仅介绍了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观点和结论,而且融入了作者的认识和诠释。在引介相关理论部分,摒弃了一般研究中只是简单介绍观点、方法的做法,而是在对理论进行评价基础上,引述自己的观点,并运用于主题研究。如在不同学科界定城市空间的概念中,明确提出作者自己的见解;依据国外新区创新空间生成机理,划分了江北新区创新空间4种生成模式;在整理归纳已有成果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三空间尺度分析了新区创新空间生成的动力机制,真正做到了借鉴与应用生动结合。
(2)提供了特征分析的新做法。本书对特征的分析不是采用一般的列举观点、结论和数据辅证的做法,而是把分析视角、特征形成过程、原因、案例和数据紧密结合起来。本书对城市新区创新空间特征的解析,首先分产业空间和创新空间两类分别进行。在产业空间发展分析上,通过归纳点、园、轴不同空间形态概括了江北新区产业发展阶段和空间发展脉络;采用不同定量方法对第二、三产业布局进行具体分析;通过对产业空间发展战略确定的主导产业进行空间分析。对创新空间分析更为细致,首先分析了从产业集群到创新集群的演化过程,划分了产业型和知识型创新空间两类型,然后通过与其他国家级新区或国内外典型创新功能集聚区对比,判断了江北新区创新空间发展阶段;最后再分别对产业型和知识型创新空间特征进行归纳。其中,尤其基于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两方面,对三大主导产业从规模发展指标到研判创新空间发展阶段的研究是十分深入和有创意的,也提高了空间特征分析的科学性。
(3)以南京江北新区为例,多(五)层面、多(五)维度地系统进行新区空间的功能定位,全景式地阐述新区创新空间的功能定位过程,并由此提出近远期发展目标及“+创新”和“创新+”的实施路径,是对区域功能定位研究的新发展。在国际层面,宏观把握国际创新空间发展趋势,对比国内国家级新区创新发展水平,明确江北新区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重要基地”。在国家层面,根据国内设立江北新区的批文,对照其他新区定位,从区域地位、创新链环节、创新领域、政策制度、价值形象等五维度,定位江北新区为“国家自主创新先导区”。在长江经济带层面,通过对沿线100多个城市的创新绩效水平分析,明确南京及江北新区地位,又从“创新”和“开放”两个发展的核心主题和五维度分析,定位新区为“长江经济带对外产业技术创新合作的重要枢纽区”。在江苏省层面,依据省发展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和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网络的趋势,对比分析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在国家级高新区创新能力,定位为“江苏省产学研合作创新引领区”。最后,结合新区自身创新空间发展趋势和需求、国内外典型创新功能集聚区经验,定位为“创新服务高质的宜居宜业新城”。
(4)搭建了一个以人和知识为中心,以人才空间需求、人才集聚和知识圈层布局为主线,探讨创新空间布局规律的思路和做法。作者首先概括了创新空间从宏观到微观的空间系列,指出了城市创新空间整体的关键是人才。由此,根据国外理论和经验及江北新区的实地调查,明确了创新型人才内涵、特征;按年龄结构分析创新型人才空间需求特征;概括了创新型人才需求层级模型,研究其就业空间偏好和偏好的布局模式。从国外和都市圈人才流动趋势,研究人才城市流动规律,进而按知识型创新空间和产业型创新空间两类,从城市新区创新空间布局、创新空间载体分布及创新空间的空间拓展三方面探析创新空间布局规律。其思路清晰,内容全面,分析细致,结论明确,是一条有创意的分析技术路线。其以大量的实例和数据,对知识型创新空间布局的环高校圈层式创新空间和大型科研院所辐射式创新空间的划分,及对环麻省理工和环同济大学知识经济圈从发展历程、产业和空间视角的系统分析与阐发,不仅是一个个鲜活案例的生动介绍,更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如何使用借鉴的分析思路和方法,是很有意义的。同样,在创新空间的空间拓展规律研究中,对硅谷和中关村两者的异同比较也具同样价值。
(5)在创新空间规划中,采用空间创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为空间规划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前提。作者通过构建空间创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过程、评价结果、布局引导,完成了整个空间规划布局的过程,也是一种有实用价值的技术思路。空间创新适宜性评价指标构建以创新核心要素和创新环境质量两个目标层和五个一级指标和15个二级指标组成。通过数量分析、空间重要节点遴选评价过程,并按产业型、知识型两类创新空间分别得出评价结果。并由此按布局原则、布局现状及包括规模、布局、总体战略等规划引导和两类空间发展趋势,对南京江北新区的创新空间规划布局作出图文并茂的详细阐述,是一个了解江北新区空间规划过程和区域创新空间布局规划可以借鉴的范例。
(6)以“空间创新”这一新概念,从空间组织方式创新角度,探讨新区产城融合,是研究空间开发的新视角。它适应了从增量时代到存量时代空间组织的转变,为创新功能和创新活动提供了新的空间载体形式。作者概括了国内关于空间创新方法的现有成果,把产城融合作为空间创新的重要内容,从时间、空间、类型、人本四维度解释了产城融合的内涵,阐述了产城关系的一般演化过程和江北新区从产业附城、产城分离、产城融合的产城关系演变过程,分析了尺度重构下新区产城关系。运用相关理论,阐述了产城分离的机理。从空间复合、空间集成、空间营造三个维度探讨了城市新区创新空间的空间创新方法,并以江北新区为例,分别详细讨论了三维度,从基本概念、形态类型、理论基础、具体策略、实施路径等的空间创新策略。应当说,这是空间研究一种新的创新。
(7)对区域科技创新政策进行较为系统的认识和探究。作者解读了科技创新政策的内涵,分析了新区的科技创新政策,明确政策创新是创新的首要任务。根据国外学者对科技创新政策的研究,对城市新区的基本科技政策工具分为供给型、环境型、需求型三类,具体说明了其内涵及在科技创新中的不同作用。并结合江北新区科技创新政策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空间政策的建议。这是空间规划实施应用的组成部分,也是需要重视和研究的。
一本书,基于理论,重在实践,悟自心得。陈博士在繁忙工作之余,勤于学习,潜心研究,志在为新区发展、规划事业、学科进步尽心尽力,是值得肯定和赞赏的。家祥索序,欣然命笔,是为序!
201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