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创新集群的内涵
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的知识密集程度和复杂程度显著提高,物力在生产中的地位显著下降,创新成为企业以及区域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与大多数产业集群的低成本战略相区别的是,创新集群的核心竞争力是以持续的创新进行价值创造,产品或服务的创新价值在一系列价值链环节中被创造出来,相互关联的不同企业拥有不同的核心专长,相互合作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发挥更大的创新潜力。因此,当城市新区创新空间进入创新集群阶段后,在技术创新规范的指导和推动下,创新集群将呈现繁荣景象。
1.创新集群的内涵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和信息的流动加快,一些产业集聚区内企业紧密合作,知识和信息高速流动,整体创新能力迅速提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深入研究这些产业集聚区的基础上,将其称为创新集群。这是继国家创新体系之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推出的又一个重要概念(肖广岭,2009)。龙开元(2009)认为,创新集群的概念是从产业集群概念演化出来的,是创新性的产业或基于创新的产业集群。王缉慈等认为,创新集群是区别于低成本产业集群或低端产业集群而言的,创新集群是产业集群的升级或高端化(见表3-2)。
表3-2 创新集群与一般产业集群的比较
资料来源:龙开元,2009
虽然国内外对创新集群的界定尚无统一的概念,对创新集群的特征研究有待深入,但是综合已有创新集群的概念及相关研究,可以概括创新集群的几个基本特征:①创新集群以创新活动为中心,强调创新主体的相互作用与学习,强调集群内的知识流动;②创新集群中企业之间具有较高的信任程度,具有广泛的生产关联度,企业之间具有较多的合作与竞争;③创新集群中企业具有持续的创新行为和较高的创新能力。
2.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的演化过程
创新集群是集群发展的高级阶段,是由企业、研究机构、大学、政府和中介组织等多主体、多要素组成,共同参与创新活动的经济网络。这些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中形成了战略联盟或竞争对手,以创新为导向,相互协作、反馈、竞合,形成一个不可逆的、路径依赖的进化过程,集群整体呈现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动态演化。
创新集群中的组织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研发和生产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技术具有局部性、默会性和复杂性,已经不能单纯通过市场途径获得,而创新集群则是不同创新主体建立的一种长期合作学习的关系网络,主体之间具有较高的信任程度和广泛的关联度,在每个正式网络背后都存在着大量的非正式网络,默会知识正是依赖于这些非正式网络得以扩散。学习网络为创新主体提供了一种启发式学习模式,引导企业不仅要知道技术的功能是什么,而且要知道如何利用和拓展这些功能,并分享“失败经验”。正是这些学习网络为创新主体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和条件,促进了他们的学习和创新能力,这恰恰是当今社会竞争的最有力武器。
产业集群和创新集群是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大多数创新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源于产业集群的升级演化。作为有生命的组织聚集体,集群的演化过程有其生命周期和发展规律(见图3-26)。纵观集群从产生到升级或再生的整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产业集群的萌芽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创新萌芽阶段),产业集群衰退或转型阶段(创新集群发展阶段)及创新集群成熟阶段。
图3-26 产业集群到创新集群的演化周期及过程
资料来源:陈海华、陈松,2010
根据创新集群的概念与基本特征,产业集群进入成熟期后,基于价值链的集群分工网络非常完善,产品和服务标准化,集群的边际规模不断上升,边际成本迅速下降,边际利润逐渐提高,集群内出现了一些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企业间既竞争又合作,联系广泛而密切。但随着产业的成熟,以低成本作为企业竞争力变得越来越难以持续,群内企业逐渐认识到通过创新增加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通过创新获取细分市场和高端市场的重要性,逐步增加了研发和创新投入,并加强了组织间的学习与合作。随着成员间信任度的增加,默会知识和复杂知识、信息和技能等在集群内快速扩散,从高位势企业向低位势企业流动,有利于知识的生产利用和创新的产生,创新氛围逐步形成,此时进入创新集群萌芽阶段。这一阶段虽有一定的技术引进、合作开发和自主开发,但集群的创新模式主要是以模仿创新为主。
当创新产出大量涌现时,则创新集群进入成熟阶段,特别是作为重要标志的核心技术不断有突破。成熟的创新集群是一个高度动态、有序的自组织创新系统,多元的创新主体(如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不断实现创新产生→外溢→持续的过程,创新成果遵循“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技术创新→商业化→产业化→基础研究”的链环回路。企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不断地推出、实施新的创新(包括产品、工艺、组织和市场等创新)项目,并不断地实现创新经济效益。组织之间或是互相竞争、互相替代,或是互相协同、互相促进,创新的技术范式确立。
3.创新空间的类型
创新空间是聚集创新活动的场所,是以创新、研发、学习、交流等知识经济主导的产业活动为核心内容的空间系统。曾鹏(2007)将城市创新空间划分为两大类,分别为开展基础研究为主的空间和开展高技术及其产业为主的空间;王兴平、朱凯(2015)则通过创新空间功能的不同在都市圈的研究层面上将其划分为知识型空间与产业型空间,并进一步划分至研究院所、实验室等具体空间类型;陈家祥(2017)从生产模式的视角提出创新空间的四大类型,包括城市中心型、开发园区型、城市更新型以及规划生成型。本次研究借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根据不同创新主体目的与功能的差异将创新空间划分为知识型与产业型两大类。同时,考虑到新区尺度相较区域、都市圈等层面可开展更为详细的研究,因此本书将两大类创新空间又分别细划成创新空间载体的具体类型来进行深入分析(见图3-27)。
图3-27 创新空间的分类
资料来源:王兴平、朱凯,2015
其中,知识型创新空间主要对应创新链条上游的基础研究、源头创新等环节,具体创新载体包括高等院校与研究院所;产业型创新空间主要对应创新链的技术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等中下游环节,具体载体包括孵化机构与创新型企业两类,其中孵化机构包含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加速器等,创新型企业则既包含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也包含拥有附属技术中心与附属实验室等创新载体的其他企业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