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迪西亚大战役
尽管瓦立德战功赫赫,但新的战役并没有交给他,而是交给了另一位将军,赛义德·本·阿比·瓦卡斯。穆斯林军人战胜了不可战胜的军队后,不再畏惧任何人,坚信他们的征服行动体现了真主的意志。一些原本要去进攻拜占庭的部队投奔了瓦卡斯,组成了另一支军队,他们不像瓦立德带的军队,经常被派去打波斯人。
没有任何人确切地知道历史上最有决定意义的战役是在何时进行的。但很可能是636年的11月,也就是战胜拜占庭帝国后的第三年。率领波斯军队的罗斯塔姆·法库扎伊德是最高统帅。对于他,我们了解不多,除了他在对穆斯林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一件事非常肯定:他没有15年前对拜占庭人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的波斯将军的那种才能。
这是历史规律:定居民族倾向于步兵与重骑兵,而游牧民族更注重轻骑兵。萨桑人与穆斯林之间的战争也没有逃脱这个几乎一成不变的规律,尽管当时双方的步兵比例有点高。马是波斯人偏爱的动物,而阿拉伯人则只用它来打仗,骆驼用来做其他事,比如运输和后勤支援。根据波斯人的长期传统,萨桑军队拥有来自印度的战象和精通驯象的人。作战时,他们能指挥那些庞然大物。
如果说波斯军队的实力在战争之前的几年严重下降,但它知道保存主力。尽管我们从阿拉伯史学家塔百里那里获得的数据不是很可靠,用处不大,但萨桑人在人数上占绝对优势,比穆斯林士兵多2到3倍应是无疑的。历史学家亨利·皮雷恩和他之后的历史学家试图解释穆斯林人不可思议的胜利,把原因首先归结为宗教。在比利时历史学家看来,是信念激发了穆斯林军人的热情。但人们忘了,阿拉伯穆斯林人介入这一大战的主要背景是,波斯人与拜占庭人的战争已经具有宗教特征,正如我们前面分析的那样。萨桑国自认是神权政治国家,至少是半个神权政治国家——琐罗亚斯德教为其国教。宗教元素对波斯人和穆斯林人同样重要。这次圣战的宗教思想特征与拜占庭和波斯之间的战争有着相同的逻辑。在这一点上,两者并未真正决裂。两大阵营之间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穆斯林人拥有清晰的指挥链,而波斯人的指挥系统是断裂的,并被不断削弱,而战略机制的衰弱会导致各种摩擦。最高统帅欧麦尔是先知的最忠诚伙伴之一,有着丰富的长期作战经验,他制定了穆斯林的大战略,将军们只需集中精力打仗。
王中王伊嗣俟那时还是个十一二岁的孩子,战略方面的知识极其有限,更遑论权威,保卫帝国的重任就全都落在了罗斯塔姆身上。在得知罗马人在雅穆克大败后,这个最高统帅应该知道该怎么做。然而,在那个时代,一位萨桑将军想象得到阿拉伯人能战胜大波斯帝国吗?当然,拜占庭也被击败了。但与波斯人相比,拜占庭帝国并没有在战争中投入所有的资源,这就避免了帝国的衰落。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波斯人可能轻视了威胁,并没有认真地应对危险。但这种假设只建立在推测的基础上,没有任何的可靠文献可以佐证。
这场战争发生在伊拉克的卡迪西亚。尽管塔百里向我们提供了关于这场战争的许多细节,但关于这场战争的真正性质并没有多少明确的史实。我们只能大致勾勒出重大的历史行动的线条。比如在雅穆克,战斗就持续了好几天。这是不是意味着,波斯人尽管遭遇了各种波折仍然可以击退敌军?没有什么是确定无疑的,因为拜占庭人当时有能力取得胜利,但波斯人占着人数上的优势却一直被穆斯林军队压着打。不过第一天,波斯人利用阿拉伯人不习惯的战象突袭了一把。他们按照惯例把大象部署在中间,同时在侧翼也安排了战象,目的是给穆斯林骑兵造成混乱,同时让步兵陷入瘫痪。但罗斯塔姆并不知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否则就有可能让胜利的天平向他这边倾斜。
战争的第二天,只有一些小冲突;第三天才发生了大规模的交战。这次,穆斯林没有措手不及,大象也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瓦卡斯的人一直在琢磨消灭大象的方法,他们尝试着用弓箭射眼,然后用剑刺腹。负责这一艰难任务的人需要有高超的胆识。失去战象的波斯人,继续沿用旧策略,凭借人数众多的优势向敌人进攻。但敌人英勇抵抗,激烈的战争一直持续到深夜,波斯人没有占到任何便宜。
这一夜的战斗相当激烈,后来被称为“号叫之夜”。两军搏斗,波斯人好像比穆斯林更疲惫。无论如何,罗斯塔姆都难以让他的疲惫不堪的军队重新发动进攻。瓦卡斯则声称,胜败马上就会有分晓,让士兵们继续战斗。
次日,当穆斯林组织进攻时,刚好刮起了沙尘暴,风向大大有利于瓦卡斯的部队,这让穆斯林在进攻时占了上风。顷刻之间,波斯人筋疲力尽,溃不成军,罗斯塔姆被杀,士兵四处逃命。此前为萨桑军队提供用水的河流阻挡了他们的退路,波斯士兵不是溺水身亡,就是被弓箭射伤、刀剑砍伤。士兵阵亡,战争结束。穆斯林最终获得了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