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专注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少催促,孩子真的“快不了”

对自己的孩子,父母总是抱有很高的期望。当他们发现孩子表现不佳的时候,心情就会变得很急躁。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不管孩子是在学习还是做其他的事情,父母都把“快点”两个字挂在嘴边。父母总是感觉孩子做事太拖拉,希望他们能快些、快些、再快些。殊不知,孩子往往被催得不知所措,甚至心烦意乱,他们的心里一定无数次地喊着:“我真的快不了!”

如果父母不断地催促孩子,孩子的大脑就像听到“紧箍咒”一样,满脑子都是父母催促的话语,他就很可能被催得喘不过气来,而且他的思路、行为会因此而受到影响,专注力更是无从谈起。这样一来,孩子原本要做的事情就会几次三番被打断,自然无法专心将事情做好。

一位母亲对此深有体会。

我让儿子帮我打扫卫生,任务是将客厅杂乱的地方收拾一下,然后将地上的垃圾清扫干净。这对做惯了这些家务的我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可是儿子做起来就没那么简单了。

在我看来,儿子打扫卫生的速度简直就是龟速。当我把其他一切都收拾妥当以后,我发现儿子竟然还在整理客厅茶几上摆放得乱七八糟的东西。

我一着急,便催促道:“你倒是快点啊!这么半天怎么还没收拾完呢?”

儿子一听,手上加快了速度,但是手上的动作乱了套,不是碰翻了杯子,就是把报纸掉落地上,结果刚刚还整理得像那么回事的客厅立刻变得不成样子。

这时,我更着急了,说:“你怎么还越整越乱了呢?要是手脚麻利点,肯定早就弄完了。”

谁知儿子忽然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沮丧地说:“妈妈,我快不了,您非要让我和您一样,我实在做不到。您老是催我,我都没法专心打扫了。”

说实话,当时我挺生气的,一个人气鼓鼓地做完了剩余的家务。不过事后我冷静下来一想,似乎问题的确出在我身上。孩子本来还小,没有做家务的经验,不可能像我那么麻利。另外,我总是催促孩子快一些,他的头脑中如果全是我的催促声,就没办法集中精力将手头上的事情做好,结果越催孩子反而孩子越快不了。

这位妈妈分析得很有道理。事实的确是这样,我们不断催促孩子,会使孩子产生一种紧迫感,而他的手脑协调能力还不算好,就算他的头脑里想着要做快一点,但是手上的动作无法加快速度。而且,孩子一边想着“做快一点”,一边做事,很容易使注意力分散,结果反而无法将事情做好。

因此,我们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和标准要求孩子快速完成他无法完成的事情,不要总是催促孩子,否则很容易制造一种“紧张气氛”,让孩子无法专心做事。最好让孩子在一种平静的心态下将一件事情踏实地做好,这样才能保证孩子的专注力更持久。

1.耐心等孩子把事情做完

一位妈妈说:“一看到孩子在那里磨蹭,我就急得不行,恨不得替他做完。”其实,我们并不知道孩子的内心是怎么想的,不了解他做事的先后顺序。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不必着急,耐心地等孩子把事情做完,总好过中途打断孩子。如果我们心里没底,完全可以直接问孩子,听他讲讲自己做事的步骤和计划,这样我们也能做到心中有数。而在孩子做事期间,我们尽管去做自己的事情,只要不打扰孩子,就是对孩子专注力最好的保护。

当然,有的孩子可能是做事方法不对,导致做事缓慢。即使这样,我们也要等孩子把事情完成,再给他讲讲其他能够快速做事的方法,帮助孩子提高做事的效率。

2.给孩子安排“弹性时间”

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尽快地把事情做完,但是,孩子是很容易分心的,因此,给孩子限定时间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是限定的时间不宜太短,要给孩子留下足够的弹性时间,这样才能保证孩子能够轻松完成手中的事情,而不至于使孩子太着急,产生焦虑感。

再者,如果家长一味缩短孩子做事的时间,则不仅不能让孩子很好地完成任务,而且可能让孩子养成“应付了事”的坏习惯。

由此可见,要想改变孩子拖沓懒散的习惯,家长就要让孩子有时间观念,但是时间观念并不是靠“催”产生的。家长可以事先给孩子限定一定的时间,但是不要把时间限制得太死。

通常来说,父母之所以不断催促孩子,是因为潜意识里将孩子所做的事情当成了自己的事情。慢慢地,孩子也会形成这样的认识。让孩子自主安排自己的事情,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主意识与责任感,从而可以使孩子一心一意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3.少催促并不是不催促

本节所说的“少催促”,并不等于不催促,对孩子拖拉、懒散的行为视而不见,放任不管。有时候,孩子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大脑开始神游,这样,他自然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将事情做好。这时,父母只需稍微提醒一下,帮孩子找回思绪即可。

比如,当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忽然因为某种原因走神了,家长看见以后,不必大惊小怪,立马上前训斥,只需要轻轻咳嗽一声或者敲敲书桌,以示提醒。为了避免孩子产生尴尬的心理,家长可以借由递水或者送水果,对孩子说:“你是不是累了?喝点水(或者吃点水果)再做吧。”家长这样做,孩子会更乐意收心继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