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拖延就是这样无孔不入——你是怎么变成“拖拉斯基”的
一般来说,有几种人相对容易拖延:第一种是完美主义者,第二种是缺乏主见的人,第三种是个性过强的人,第四种是禁受不住诱惑的人。这几种强大的“根基”使得拖延的发生变得很容易,并且很普遍。
近墨者黑和近朱者赤
诸多的科学研究和事实证明,拖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养成的,是人们从周围的人那里学来的,或是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形成的,并不会直接产生。
拖延的养成可能与个人的经历有关。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不尽相同,这也就造成了个体的差异。拖延这种坏习惯的养成就源于不同个体的成长过程,换句话说是源于自身的经历。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的第一次拖延都发生在学校里,下面摘引一个小学生的回忆。
“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讲了一个公式的应用,当时我的思绪不知‘飞’向了哪里,没有听老师讲,后来自己怎么看都看不明白,又不好意思问老师和同学。那天老师布置的作业恰好就是那个公式的应用,由于我不会,所以就没有做作业。那是我第一次没有交作业。课堂上老师将我叫了起来,问我为什么没有交作业。我说作业忘在家里了。这也是我第一次撒谎,当时我紧张得手心出汗,面红耳赤。令我感到欣喜的是,老师没有再追问下去,只是叮嘱我下次要带来。在我之后,老师点了几个做错的同学名并狠狠地批评了他们,理由是:这么简单的题都能做错。”
“当时我感到自己十分侥幸,如果我不是说忘带了作业本,就一定会和那几位同学一样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从那以后,我再碰到类似的事情,就下意识地拖延,借此来掩盖自己的错误或者不足。”
很多事情都可能导致拖延,比如你生活的周围有个人很成功,你渴望自己能像他那样取得成功,但是这样的目标对于当时的你太过遥远,实现的希望渺茫,这样的事实会让你难以接受,于是你下意识地拖延,并可能自暴自弃。
贝贝有一个令她骄傲的姐姐,她们相差9岁,当她还在念初中时,姐姐已经进入了国家一所重点大学。贝贝一直生活在姐姐的光环中,周围的人都知道贝贝的姐姐是一个“全才”,不仅学习非常好,会好几门外语,而且会写诗,体育也非常好,总之是个不折不扣的天之骄子。
自懂事时起,贝贝就把姐姐当作了榜样。家人和亲戚也都拿贝贝和姐姐做比较。每次当贝贝做完作业想出去玩一会儿的时候,她的妈妈准会这样说:“你姐姐上初中的时候,天天在屋里学习,都很少出去玩。”贝贝只好放弃了出去玩的打算,谁让自己有一个那么好的姐姐做榜样呢。
寒、暑假期,贝贝妈妈不仅给贝贝报了外语和数学班,还给她报了舞蹈学习班、小主持学习班和乐器学习班。这样,贝贝天天奔波于各个培训班之间,她累极了。可是当她提出不想去培训班时,妈妈准会说:“你姐姐就是这样过来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你看看你姐姐多风光。”于是贝贝又强打起精神继续奔波于各个培训班之间。可是她实在困乏,就在培训课上睡着了,老师讲了什么她也不知道。即使没有睡觉,贝贝的脑子也是昏昏沉沉的。假期就在贝贝的这种昏沉中过去了,贝贝感觉自己什么都没学会。
妈妈很难过,贝贝也很难过,她认为自己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像姐姐那样优秀,于是她开始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下意识地拖延功课,下意识地拖着不去培训班。
类似的事情很多,例如一个人原本对工作很有激情,做事很积极,但是如果周围的同事都消极、倦怠,那么他也会受此影响,变得倦怠,做事也变得拖拖拉拉。
路南原是一个认真负责的员工,可是身边的同事告诉他,他们都没有开始工作呢,还有的同事告诉他,这个工作即使过几天再做也是无碍大事的。路南仔细观察同事们的行为,发现很多事情果然如此,他就尝试拖延了一下,发现真的无碍大事。他开始不积极工作了。当前一项工作虽然没有很好地完成,但总算在期限内草草了事时,做下一项工作时他还会参照前一项工作时的状态,久而久之,路南养成了做事拖延的习惯,而且还乐在其中。
如果你周围有个品质败坏的人,那么自然你不想成为他那个样子,所以你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比较一下,看他是怎么做的,而你就不那么做,这样便下意识地养成了拖延的习惯。
实际上,不管是什么时候开始了拖延,也不管是由于什么原因而拖延,如果任其发展,就会像燎原之火势不可挡。可能刚开始的时候只是偶尔拖延,或者在遇到困难时不得已拖延,可是渐渐地,拖延就会变成你的习惯、你的应激反应,那个时候就不再是偶尔或者遇到困难时才拖延,而是什么事都要拖延,任何时候都要拖延,拖延已经挥之不去了。想一想,那有多么可怕!
被“拖”击中,只因缺乏自我约束力
说到底,拖延就是一种坏习惯。而坏习惯养成的原因:正向内因不够强大,使得一些不良诱因乘隙而入,最终在心理上扎下根,而表现在外。拖延的形成就是如此。在形成拖延的内因中,自我约束力不够就是其中一项。
自我约束力就是指自制力。它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对个人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如果自我约束力太差,自己管不住自己,那么就极有可能被拖延“击中”,成为拖延症患者。诸多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点,比如,本应该完成的工作,由于放纵自己,随着自己的性子来,不去做,那么就会使事情拖延下去。这种拖延做事的方式久而久之就会变成拖延做事的习惯。
科学表明,拖延症患者有以下三大明显特征。
第一大特征是,意图与行为相悖。含义是虽然拖延症患者规划做得很好,想要不拖延地尽善尽美地完成工作,但是在行动时却做不到,总是会拖延。
第二大特征是,担不起职责。含义是拖延症患者虽然做好了计划,但是却不能按照计划时间行动,或者即使开始了行动却又没有办法坚持下去,总之担不起职责,总是让计划“流产”,事情拖延。
第三大特征是,缺乏自我约束力,或者说自我约束力不够,再进一步说就是在实际行动中无法进行自我有效控制。
在这三大特征中,自我约束力不够是最主要的因素。自我约束力不够型患者多目光短浅,只专注于眼前利益,而把长远利益抛诸脑后。在遇到诱惑或者遭遇困难时,他们便会放弃原来要做的工作;或偏离原来的轨道,转而“扑向”诱惑他们的事物;或者干脆停下来什么也不做,任由时间飞逝。
实际上,这种行为是符合人的天性的。一项科学研究表明,一项任务本身的回报性越高,就越容易见成效。将这项研究成果应用到拖延研究领域,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人们在执行一项任务的时候,如果能获得更多的欢愉和满足,那么他们就越容易将这件事进行下去。由此可以推断动机对拖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在极强动机的刺激下,人才会去做一些原本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同时在做的过程中很容易找到各种各样的借口,拖延甚至中断那些尚未到截止日期的事。这就为人接受诱惑提供了心理基础。
此外,还有一项研究表明,人控制自身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如果人投入极多的精力于某些事情,那么其自我控制能力将会消耗在这件事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再去从事另外一件事,就没有那么强的自我控制能力了,这也从心理的角度为人的自我约束力不够做了辩解。
这也就是在警示我们,在进行完一项重要事务后需要休息放松一下,以便使自我控制能力得到恢复,避免拖延乘虚而入。
因不好意思说“不”而拖延
很多人之所以拖延甚或养成了拖延的习惯,是因为性格方面的软弱或者为了所谓的“好面子”,不好意思说“不”。虽然他们本来也怀着警惕的心面对生活、工作中可能出现的拖延,但就是因为上面的原因,客观上造成了拖延。
赵刚是一家医疗设备制造企业的市场开发人员。他刚入职的第三个月,老板交给他一项任务,让他在五天内递交一份最新的行业发展评估报告。赵刚在老板交代这个任务的时候,敏锐地认识到这个任务的困难,可是“好面子”的他没有犹豫,爽快地答应了,并在老板面前立下军令状,承诺保证完成任务。
最新的行业发展评估报告,要求所参考的数据是最新的。可是赵刚在具体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因为时机不对,该行业(医疗设备制造)其他公司的财务报告尚未公示,销售部门的销售数据也没有公示。因此他无法完成任务。
赵刚陷入了苦恼之中。很快五天过去了,赵刚不但没有弄出一份专业的行业发展评估报告,甚至连一份一般的行业报表也没弄出来。赵刚只好“硬着头皮”面对老板的批评。
实际上,赵刚之所以没有完成这个任务,固然有他本身的主观原因,但大部分则是客观原因。正如上面所说,是任务本身的难度让赵刚根本无法在五天内完成。
当赵刚接下老板给他下达的任务时,他是缺乏对任务的相关认识的,单是凭着模糊的感觉,认为自己应该能完成该任务。更为关键的是,赵刚认为自己的选择会直接影响老板对他的印象,不接任务就会给老板留下不好的印象,进而影响自己的前途,因此他不好意思跟老板说“不”。这种想法让他忽略了很多现实问题,包括这项任务实际上的难度。这也就注定了这个任务最终不能完成。
之所以说这个任务无法完成主要由客观条件的影响所致,是因为,首先无法采集到最新的参考数据,上面已经提到,当时该行业(医疗设备制造)其他公司的财务报告尚未公示,销售部门的销售数据也没有公示。这就在客观上造成这个“最新”报告的不客观性,也注定了它无法完成。
另外,还有一个现实,那就是赵刚刚进入这个行业三个月,对这个行业的认识还处于一个相对模糊的阶段,所以让他去做一份专业的行业发展评估报告,如赶鸭子上架,强人所难,这也注定了这个任务将无法完成。
至于“发展评估”更是一种奢望。因为“发展评估”是建立在能采集到数据和对行业属性了解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这些资料,何谈“发展评估”?这些客观条件的限定让赵刚根本无法完成这个任务。
拖延从赵刚接下这个任务时就已经注定了。赵刚的“好面子”性格不但最终没让他得到什么面子,却让他丢了面子。实际上,赵刚在刚接下这个任务时,还是有两个机会推掉这个任务的。第一个机会就是在老板交代任务时推掉任务,虽然会让老板对自己缺乏信心,但同时也能让老板看到你的坦诚。第二个机会就是在具体调查之后,承认无力完成任务,这属于事中坦白。这个时候坦白,虽然也影响了公司的长期安排,造成了拖延,但可以让老板看到自己的努力。不管如何,在这两个时机坦白,承认无力完成任务,都要比最后期限到来的时候承认好得多。这个时候造成的不良的后续效应要比前两者大得多。
明知不可为,却偏偏死要面子,不敢、不好意思说“不”,注定了失败的结局。很多时候,拒绝代表了一种坦诚,也避免了拖延的发生。这种拖延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自己陷入了无法承担的工作中,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另一方面是由于任务没有完成,公司还要另行安排时间、安排人力去做,造成了任务的拖延。误人误己,代价不可谓不大,因此,我们在做事时要量力而行,对自己无力承担的事要大声说“不”。
为了让失败、成功更远些
有一句关于“失败”的描述是:失败是人生道路上常有的遭遇,可是它却不是人生的结局,在人生的道路上,它远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这是对失败的一种非常中肯的认识,是看待失败最好的心态。
害怕失败是人类的共性,没有谁愿意一再让失败“光临”。由于害怕失败,很多人都事先准备了各种各样的借口,但是这种行为的后果往往迎来的只能是失败。由于头脑已经被害怕失败的念头所充斥,本来应该下定决心马上开始行动,却选择了拖延,浪费了时间,错过了良机。
雯雯是一名高三学生,再有五个月就要参加高考了。在考前冲刺阶段,本应该好好复习的雯雯却突然变得情绪不正常起来,动不动就发脾气,还经常嚷嚷这儿不舒服,那儿很痛。可去医院检查,却什么问题都没有。医生给出的诊断是临近高考压力过大所致,不需要药治。
雯雯的妈妈和爸爸体谅孩子,劝说雯雯放下思想包袱,轻松复习备考。至于高考能否取得好成绩,暂时不要去管。但是雯雯却坚持说自己有病,医生没有检查出病情,那是误诊。她坚持首先要养好身体,然后再考虑上学的事。
雯雯的妈妈和爸爸又带着雯雯去了一家更大的医院检查。检查的结果同第一家医院一样,雯雯身体没有问题。检查回来,雯雯还是坚持说自己身体有病不能去上学。妈妈十分生气,对雯雯说:“我看你不是身体有病,是心理有问题。你害怕高考失败,所以就以身体有病为自己找逃避的借口。”
雯雯被妈妈说中了心事,但还是抵赖:“我就是感觉身体不舒服,哪儿都不舒服。反正我要在家养身体,不去学校了。”
妈妈愈加生气:“你的意思就是不参加高考了呗!这样的话,你还上学干什么?如果你认为这样合适的话,那就别去上学了,准备找份工作干吧!”
雯雯一听慌了神,忙说:“我也不是不想上学,只是想等高考过了再说。”
妈妈语气更加严厉:“不参加高考还上什么学?你自己好好想想,如果还想上学,就马上回到学校。如果不想上学,那就准备找工作吧!”
在妈妈的呵斥下,离校快一个月的雯雯最终还是不情愿地回到了学校并参加了高考。高考那几天,雯雯犹如在黑暗中行走,结果可想而知。
雯雯害怕高考失败,以身体不舒服为借口逃避,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也让自己的情绪变得十分糟糕,这样注定了高考失利。
如果因害怕失败而习惯于寻找借口,用各种自设的障碍应对无法掌控的局面,那么就会在拖延之路上越走越远,也注定了失败的局面。
生活中,因害怕失败寻找借口拖延、逃避的事情非常常见。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除了让自己缩成一团躲到看似安全的壳子中,没有其他任何作用,对自己有害无益。
对成功的恐惧也使很多人陷入了拖延的泥潭。恐惧是一种担心、害怕的心理反应,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导致拖延的原因。人们的恐惧常来自对未知的担忧,因为事情有太多的不可预料、不可确定性,这些会影响人们的判断,从而导致人们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心理,进而引发人生理上的强烈反应。
张浩洋在A市一家水利工程公司上班,入职五年,他老实做人,踏实工作。前一段时间,公司新开了一条产品线。公司的领导认为张浩洋这方面的能力很强,有意让他负责这条产品线的进一步研发和开拓。张浩洋没有多想,爽快地应允了下来。
一开始,张浩洋劲头十足,干得挺开心。很快,这条产品线的开发就显出了预期效果。对此,公司领导层非常满意,他们找来张浩洋,给予工作成绩的认可,并提升他为工程部总负责人,希望他组建一个更大的产品开发工程部。
这本是十分好的事情,但是张浩洋听了这个消息却犹豫起来。在他看来,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做事比较踏实,技术相对较好的普通员工,没有能力担起如此重担。客观上说,张浩洋虽然也对新职位有一些期待和渴望,但是他更担心自己没有能力担当重任,即使他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为此,他处于深深的焦虑中。他害怕自己从此以后每天都要加班加点,忙得焦头烂额,没有任何自由时间。他还害怕,自己升职后,原先那些同事会因此与他保持距离,还担心遭到公司上层某些领导的排挤,他还担心……
就是在这种恐惧成功中,张浩洋推却了公司领导的安排。事情还没有完,从此以后,张浩洋没有了之前那种干劲儿,做事拖拖拉拉,甚至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公司领导开始以一种异样的眼光看他。
虽然理性上张浩洋希望自己能得到更大的发展,事业有成,但是为什么不能全心全意追求成功,而且后来还不停地拖延,自己给自己制造麻烦呢?只因为对成功的恐惧,这种恐惧和焦虑造成了他的拖延,也注定了他的失败。
恐惧可以使人感觉焦虑、紧张、不适,同时也会使人的身体感到不适,比如不自觉出汗,心跳加快。当人设想事情发展的不好的情况时,恐惧就会充斥大脑,进而在行动上促使人回避那些难以对付的事情以及有压力的情景。对成功的恐惧也在这个范畴内。
很多人之所以对成功恐惧,是因为担心成功要付出高额的代价,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需要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这让他们感到无力承受,所以他们认为与其这样,还不如站在原地,这样也就滑入了拖延的泥潭之中。
对安全和舒适的渴求
人属于社会性动物,在一定程度上渴望生活在社会群体间,乐意与人交流,喜欢有人支持和鼓励。更为重要的是,与他人在一起会让人有一种安全感和舒适感。如果没有了他人的陪伴和与他人的交往,则人往往会感到恐慌和不安。
人的社会属性也使人在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做某件事时,采取拖延、彷徨的方式来应对此事,实际上,这也是对安全和舒适渴求的一种表现。总之,如果人们怀疑自己缺乏独立自主性,就会采取各种方式来拖延手头的事情。
唐欣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父母对唐欣呵护备至,吃的、穿的、用的、玩的,他们都给备好了,唐欣只需要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同时,唐欣也是个乖孩子,十分听大人的话。就这样,在父母等亲人的呵护下,唐欣顺利地进入大学。在学校,唐欣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门功课,尊敬老师,与同学和睦相处,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
大学毕业的时候,成绩优秀的唐欣获得了留校任教的资格。对此,唐欣也很满意。做个老师安安稳稳地过完这一生是她的一个愿望。可是变故突然发生了。为快速提高学生成绩和扩大学校影响力,学校最后决定高薪聘请几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来充实师资队伍。这样本来给唐欣的教师名额就被取消了。唐欣对此忧心忡忡,对未来充满了迷茫。
唐欣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她将写好的简历投寄给许多教育机构,她依然想当一名老师以度此生。同时,她也顺便将简历投给了几家招聘企划文案的大公司。这几家公司规模都很大,在业内都很有名,唐欣没有奢望能被这几家公司看上。给这几家公司投简历只不过是顺手之举,没有报什么期望。令她没有想到的是,一周后,其中一家公司给她打来了电话,约她去面试。面试顺利通过了,这家公司给她发来了邀请函。
唐欣有些心动,要知道这个公司可是实力派,在业内鼎鼎有名。虽然她本想做个老师安安稳稳度过一生,但现在有新的机会摆在她面前,她有些按捺不住兴奋,但又有些害怕。于是她征求父母等人的意见。这一次家人没有给她明确的意见,而是让她自己认真考虑,然后做出决定。
唐欣陷入了迷茫,从小到大她一直很少拿主意,现在让她决定这样的大事情,她不知道怎么办。她犹豫不决,就这样一直拖了下去,到了这家公司约定的上班时间时,唐欣也没有做出决定。
案例中的唐欣虽然各方面都很优秀,但是由于她有一个很大的弱点,那就是缺乏独立性,没有主见,所以当公司通知她面试时,她迟迟拿不定主意,以至于最后错过了机会。
有这样一类人群,他们安居于次要地位,并感到很安全、舒适。他们不愿意承担责任,希望有人来领导他们,因为这样会让他们感到安全和踏实。如果将他们推到一把手的位置,那么他们将会感到非常恐慌,他们担心失去原有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李琴是皇朝五星级酒店的副总经理,她在这个位置上已经工作三年了。她协助总经理将酒店管理得有声有色,风生水起。总经理对她的表现非常满意。
不过最近一段时间,李琴的表现令总经理感到诧异。他本来打算过一段时间提前退休,好好享受人生。退休前,他准备将李琴提到总经理的位置,现在却发现李琴的表现与之前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李琴做事有条有理,而现在做事颠三倒四。以前做事劲头十足,而现在做事无精打采,而且拖拖拉拉,效率很低。
此外,他还发现李琴的改变好像是从得知自己要被提升为总经理的那一刻开始的。当她得知自己将要升为总经理后,开始露出欣喜的笑容,但随即就不自觉地紧锁眉头,并要求收回这个任命。最后,总经理认为李琴在下意识地回避升职一事。
实际情况正如这位总经理所料,李琴确实是因为升职一事而发生了重大变化。她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担任总经理,也不想当总经理,她倒是觉得副总的位置很舒服,也很安全,自己已经在副总的位置安安稳稳待了三年。她已经习惯于向总经理请示,习惯于让总经理做出决定,然后去执行,这样的模式让她感到很安心。如今,要被推到第一线了,往日的安全和舒适没有了,她变得焦虑,并下意识地拖延手头的工作,希望以此来维持现状。
还有些人常常拖着该做的事,宁愿自己陷入被动的状态,他们期盼有人出手将他们从困境中解救出来。对他们来说,最彻底的解救就是有人帮他们完成本属于他们的任务。由此他们养成了凡事拖延的习惯,并一直期盼“救世主”出现。
小美是一家设计公司的设计师,公司中每个设计师都有自己的任务。有一次,小美接到的案子有点棘手,正在她愁眉不展时,同事小王帮她出了一招,使得小美顺利完成了任务。后来,再有工作任务分配下来时,小美总是不愿立马开始着手做,总希望有同事能来帮她想点子,因此工作一拖再拖。
案例中的小美就是因为期望别人的帮助才造成了拖延。
对他们来说,拖延的一个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帮助他们尽量保持现状,不让他们感到安全和舒适的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尽管有些改变对他们来说是好事,但是他们还是不希望改变,拖延由此养成。
选择何其难:患上选择障碍症
从某个角度看,人生就是众多选择的过程,每个人的选择不同,人生也往往不同。一种选择便是一种人生,一种选择常常会换回许多体会。选择难吗?说难也不难,说不难也难。就看是怎样一种心境了。原则上讲,面对选择要做到果断、坚决,但同时一定要慎重。
生活中很多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犹豫不决,不知该如何选择,这就是所谓的患上了选择性障碍。什么是选择性障碍?简单说就是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无法拿定主意,即使在万般无奈之下做了选择,也会质疑自己的选择,总在想如果当初做了别的选择,结果可能会比现在更好。显然这种行为没有任何好处,既浪费了时间,也让自己陷入了焦灼之中。
如果在面临选择的时候因为不知如何选择而本能地选择逃避,尽力拖延做出决断的时间,那么就会养成拖延的坏习惯。这样的人群被称为拖延症患者。这一类人群通常很害怕自己做出抉择。如果要自己做出抉择,那么不论何种情况,他们都会觉得不是很满意。因此,他们往往将选择往后拖,如果最后只剩下一个选择了,他们也就无余地接受了。这种结果多少会让他们心安一些。如果有可能,他们会等其他人帮助他们做出选择。这个人可以是亲人、朋友、同事、熟人,甚至陌生人。如果做出的选择产生了一个好的结果,那么他们会心安理得地接受。但是如果做出的选择导致了一个不尽如人意的结果,那么他们便会将责任推到决策者身上。他们会说:“当初如果是我选择,肯定情形比现在要好。”
从客观上分析,造成不好结果的原因有多种,其中可能真的是决策者决策失误导致的,但也有可能是因为拖延症患者在执行决策的过程中拖延造成的,还有可能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不利局面,拖延症患者都要找到替自己“背黑锅”的人,他们转嫁责任,为自己开脱,于是新一轮的拖延又开始了。
小贾和小赵是大学同学,大学毕业后,俩人一同到北京寻找发展机会。小贾很幸运,被招聘进入一家外企工作,而小赵则进入一家民营公司工作。小贾收入高,几年下来攒了一笔可观的积蓄。从2003年开始,他就打算在市里买一套房子。他对房子的要求很高,不但要求地段好,楼型好,而且还要求格局好、物业好、邻居好。他想在繁华地段买房,又嫌那里噪声大。现场看了看,又没有找到令自己满意的房子,于是作罢。又到稍微偏远一点的地方去看,那里倒是有户型好、环境好的房子,但小贾又嫌离市区远,生活设施不够健全,有些不方便,总之也不满意,于是也作罢。
这样折腾了好几年,看了无数的房子,最终也没做出选择。但是房价却以飞机升空的速度蹿了上去。在他刚开始买房的时候,他的积蓄够全款买一套房的,而现在却只够付首付了。小贾又觉得房产有泡沫,买房不值,于是就只好继续租房,每月拿出一笔不菲的钱来支付房租。
与小贾不同,小赵虽然收入较小贾低,但是他平时花费不多,几年下来也积攒了一笔钱。在小贾到处看房的时候,他也准备在市区买一套。根据自己的支付能力,他决定以首付按揭的方式买一套小户型的房子。很快他找到了自己满意的房子,并果断出手。从决定买房到办完相关手续,仅仅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如今他舒舒服服住在自己的小房子里,每月拿出的房贷还不及小贾的房租高。
小贾的拖延致使他最后只有一条路可走,他只能无奈地接受。犹豫不决、拖延并不能带来任何好处,无限拖延更是害处无穷。要勇于、善于做出选择,哪怕做出的选择是错误的,也比待在原地要好。因为我们可以从错误中汲取教训,为下一次选择积累有益经验。如果一味拖延,那么即使新的机会来临,它也会在观望和踌躇中快速飞走。因此对那些迟早要做的决定,早点儿做决定要比晚点儿做决定好。
如果实在做不出决定,也没有其他人帮助做决定,那么不妨借助一款手机软件——“神奇8号球”来做决定。“神奇8号球”只是个类似于黑色的带有数字8的桌球。它的顶上有一个清晰的“窗口”。摇动一下,这个“窗口”就会出现一条建议,这个建议通常是一些比较有建设性的建议,如“可以这样做,没问题的”“不能这样做”“问懂行的人去”等。
实践一下,当你求助“神奇8号球”做决定的时候,往往会有两种情况出现:第一种情况是,“神奇8号球”给出的建议并不是你预期的建议,也就是与你想要的建议相左,可能你就会觉得那是一个愚蠢的建议,决定不予采纳;第二种情况是,你又接着摇动“神奇8号球”,这一回“神奇8号球”给出的建议是你预期的建议,你比较满意,决定采纳。
从这个实践中,可以知道,实际上你已经知道要做怎样的决定,你只是需要某样东西来证实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而“神奇8号球”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这也说明你完全不需要“神奇8号球”,事实上任何一个外物,包括人,都可以充当这个“媒介”。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此,而在于当有这么一个外物为你提供反馈时,你的决策过程就加快了,拖延症也就得到了解决。
此外,我们还可以采用抛硬币的方式解决决策难的问题。如果一个人前思后想、焦头烂额还无法做出选A方案还是B方案的决定,那不妨对自己说:“别想了,抛硬币做决定吧!”首先定好硬币正面代表A方案,硬币背面代表B方案,然后用力向上抛出硬币,使它在空中不停翻转。当它落到桌面或手中时,快速用手盖住它,并迅速问自己:“希望是哪一面呢?”这个时候,90%都会给出一个答案。在这个答案确定后,你可以把这枚硬币放进口袋,而不去管它到底是正面朝上还是背面朝上。到此,选择的问题解决了,就这么简单。
在这里,硬币的作用和“神奇8号球”一样,都是帮助你加快做出决策的外部工具,如果你实在无法独自做出决策,借助类似的工具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因为宽容,所以拖延
很多拖延者也知道自己有拖延的习惯,也想努力改掉这个坏习惯,但数次努力都无果而终,还在一味拖延,可见拖延的诱惑非常大。
导致拖延行为的因素有很多,拖延可以说是综合因素的结果。在导致拖延的因素中,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是通过内部因素起作用的,因此,拖延行为的产生更大的原因是我们自己。
在我们自身的因素也就是内部因素中,容易被宽容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正是不断被宽容,我们才不断地拖延,宽容既有来源于自身的,也有来源于他人的。
苏颖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文秘,她承认自己在工作中有拖延的行为,每次领导分派给她的任务,她总是不急于完成,而是快到完成期限时,才开始动手。结果不是完不成任务就是敷衍了事。对此,她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因为即使没有完成任务领导也不会训斥她,而且在分派工作给她时,领导虽然交代工作周一要完成,但往往到周三才会问起完成情况。正因为如此,苏颖的拖延行为一直进行下去。
从这个事例中,可以看出苏颖的拖延行为之所以一直能进行下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宽容,不仅来自领导对她的宽容,而且还来自自身对自己的宽容。
我们经常为自己做错事找出各种各样辩解的理由。这些理由往往并不是事情没有做好的真正原因,而是我们为自己开脱的借口。我们找出这些借口的目的是原谅自己,宽容自己。看看这些借口我们是不是经常使用:明明是我们没有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却偏偏要说“最好的时机还没有到来,我想再等等”“这几天我身体有些不舒服,精神状况不佳,所以工作才拖延了一天”“这一段天气情况糟糕,有风有雨的,让人没有心情干活,所以工作才拖延了下去”
固然,我们可能心情不好,精神状况欠佳,但即使是这样,我们也能坚持完成我们要完成的工作。我们要等最佳时机、最佳状况来完成工作,殊不知,最佳时机和最佳状况是不存在的,是永远都不会来的。
虽然时机可能真的不是多好,心情也可能真的欠佳,但我们还是可以工作的,即使效率不是最高。为了等待所谓的最佳时机、最佳状况,我们白白浪费了大好时间,却在事后找出各种各样但却都不堪一击的理由搪塞我们拖延的行为,原谅、宽容自己,真是自欺欺人,可怜又可气。
很多时候拖延者知道自己的拖延行为是不对的,所以他们经常会说:“我知道这次没有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任务,但下一次,我争取尽量早动手,争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把希望寄托在下一次,而下一次依然如此,事后又痛定思痛,一次又一次地寄希望于下一次,一次又一次宽容自己,一次又一次拖延下去。
“下一次”现象说明了什么?首先它表明了拖延者已经认识到了自己拖延的问题,其次也表明了他们想改变的想法,但是为什么每一个“下一次”后面总还会有下一个“下一次”呢?
主要的原因是“下一次”只是一种麻痹人的想法,它让你宽容自己,让你将目光转移到下一次的任务上,可是它没有告诉你要将想法付诸实践,只是给了你一个虚无缥缈的希望。你想过没有,这样的“下一次”将会有多少,一次期待一次,何时是尽头。正是由于“下一次”没有尽头,想有多少就有多少,所以我们才一次又一次地放过这一次,期待下一次,而拖延也就自然而然地进行下去。
来自他人的宽容也纵容了我们的拖延。特别是来自领导的宽容更让我们有了拖延的“资本”,本来周一要交上去的报表,直到周三领导才过问。很多时候,即使领导知道了拖延的发生,也没有过多责难我们,而只是象征性地说了几句。于是,我们会这样想:老板都不在意我们拖延,我们又何必自己为难自己呢!那样岂不是傻子嘛!于是我们更加肆无忌惮,更加将拖延进行下去。
拖延的行为有了宽容这块沃土的滋养,能不茁壮生长,能不深深扎根吗?等到拖延真正扎下了根,再想要拔除,又谈何容易。
要想解决这类问题,就要想尽办法阻止这种自欺欺人的宽容,从根源上解决拖延问题。
对号入座
你中了拖延的病毒了吗
拖延是一种“习惯病”,它的毒素渗入拖延者的肌理、骨髓,时时刻刻都在消耗他们的热情、能力,让他们深陷泥潭无法自拔。关于拖延的人数,一项统计表明,大约有20%的普通人有拖延行为。
同时,另外一项调查还表明,70%的大学生存在学业拖延、做事喜欢“等待明天”的习惯。比如临近期末考试,原计划花费一个月的时间来复习,但是到了考试前一个月的时候,许多人却想:用不了那么长时间吧,半个月的时间就够用了。而到了最后半个月的时候,他们又想半个月的时间也不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就差不多。可是到了最后一个星期,他们却又拖延着不去看那厚厚的学习资料,于是最后“裸考”。
这项调查还表明,拖延病症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也就是说患上拖延病的人越来越多了。
事实证明,拖延症患者通常有如下表现。
(1)总是挑一些容易的工作去做,一旦遇到那些重要且耗时的工作,就下意识地开始“拖”,而且越是重要的工作,就越是安排在最后面去做。
(2)当好不容易下定决心将手头的工作做完时,却先要去外面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或者给自己泡一杯饮品来慰劳一下自己。
(3)做事情要求情绪非常好,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往往需要等心情好转时或者好时机到来时,再去行动。
(4)正在工作时,忽然发现同事在做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就马上停止自己的工作,过去掺和。或者自己突然有了一个新奇的想法,就停止手头的工作去尝试一下。
(5)把拖延当作一种自我调节的方式,意识不到拖延的严重性,也没有把拖延当成一种坏习惯来对待。
(6)通常容易接受别人拖延的借口,同时,也容易接受自己拖延的借口。正所谓因为容易宽容,所以容易拖延。
(7)经常并且习惯于撒谎。比如他们经常说“我更想明天去做这件事”“我有压力时才能做得更好”,但情况往往不是这样的,很多时候恰恰相反。
(8)经常不断地寻找可以消遣的事情,特别是那些自己不需要承诺就能参与其中的事情。比如正在工作中的人借上网查资料的机会浏览一下娱乐网页,看一下自己喜欢的网站。
(9)通常喜欢饮酒。大多数拖延症患者喜欢饮酒,有更高的酒精需求量。一般认为,这种表现是自我调节出问题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