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西医对心悸的分类
(一)中医辨证分型
1.心气不足型 症见心悸气短,头晕乏力,自汗,动则悸发,静则悸缓。
2.心阴亏虚型 症见心悸易惊,心烦失眠,口干微热,五心烦热,盗汗。
3.心脾两虚型 症见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不华,神疲乏力,纳呆腹胀。
4.肝肾阴虚型 症见心悸失眠,五心烦热,眩晕耳鸣,急躁易怒,腰痛遗精。
5.脾肾阳虚型 症见心悸倦怠,少气懒言,大便溏薄,腹胀纳呆,腰痛阴冷,畏寒肢冷,小便不利。
6.心虚胆怯型 症见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多梦易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
7.痰浊阻滞型 症见心悸短气,心胸痞闷胀痛,痰多,食少腹胀,或有恶心。
8.血脉瘀阻型 症见心悸怔忡,短气喘息,胸闷不舒,心痛时作,或形寒肢冷。
(二)西医分类
1.心脏疾病引发的心悸
(1)缺血性心脏病引起的心悸:缺血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循环改变引起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导致的心肌损害。心律失常可以是缺血性心脏病的唯一症状,常常出现室性或房型早搏。
(2)心肌梗死引起的心悸:见于75%~95%的患者,多发生在起病1~2周内,而以24小时内最多见,可见乏力、头晕等症状。各种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因此,患者出现心前区疼痛,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出现频发的室性早搏,注意是否患有心肌梗死这种危及生命的疾病。
(3)心肌炎引起的心悸:心肌炎在青壮年发病较多,常先有原发感染的表现,如病毒感染患者发热、咽痛、咳嗽、呕吐、腹泻、肌肉酸痛等。若治疗不及时可引发心肌炎。心肌炎的症状可能出现在全身性病毒感染期或恢复期。患者发热,多汗,心悸,胸闷、胸痛,疲乏恶心,头晕。严重者心功能不全。常见体征为窦性心动过速,也可有窦性心动过缓,心界扩大。重症心肌炎,因心脏扩大可致二尖瓣或三尖瓣关闭不全,心尖部或胸骨左下缘收缩期杂音。轻者可完全无症状,重者心力衰竭或猝死。所以发热后出现心悸、心律不齐、疲乏等情况应引起注意。
(4)心力衰竭引起的心悸:心力衰竭是指心脏因慢性心肌病损,长期负荷过重等原因引起的心功能减弱,排出的血量不能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状态而言。临床以心悸、浮肿、气促、尿少,甚至憋气,面色青紫,张口抬肩,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为主要表现。心力衰竭的发病率较高,预后不好,特别是引起各种心律失常,积极地纠正其心律失常尤为重要。
(5)心包炎引起的心悸:心脏包膜发生炎症称为心包炎。此病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与心肌炎、心内膜炎并存。一般分为急性心包炎与缩窄性心包炎2种。患者在临床当中出现心悸、气急、腹胀、浮肿等症时,注意检查是否患有缩窄性心包炎。
2.甲状腺功能亢进引发的心悸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临床中出现心慌、心动过速、怕热、多汗、多食而消瘦、疲乏无力及情绪易激动、性情急躁、失眠、眼球突出、甲状腺肿或肿大等症,那就应该去医院检查甲状腺激素(T3、T4),注意是否患有甲亢疾病。
3.贫血引发的心悸 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或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不足。临床上,有很多老年人就是因为出现贫血没有及时治疗,导致了心绞痛、心律失常的发生。这是因为发生了贫血后,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红细胞携氧能力也大幅度下降,引起全身组织器官的缺氧,大大加重了心脏的负担。当出现乏力、容易疲劳、活动量大时出现心悸,面色、手指甲、嘴唇苍白等早期的贫血症状时就要引起重视,及时到医院检查。
4.心脏神经官能症引发的心悸 心脏神经官能症是由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多见于女性,除心悸外,常感呼吸不畅,还常伴有头痛、头晕、失眠等,因此,女性患者心脏在没出现器质性病变且常常感到心慌、气短、失眠等症时,就应该引起重视,检查是否患有心脏神经官能症。
5.其他疾病引发的心悸 因低血糖、神经官能症等原因引起的心悸。低血糖症引起的心悸可表现为心慌,出汗,肢体震颤等症;神经官能症引起的心悸表现为心悸,伴有头痛头晕、失眠、健忘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