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读
春风无限意,何不饮酒行
梁启超
怎样才算真呢?
一
要绝无一点矫揉雕饰,把作者的实感,赤裸裸地全盘表现。就这一点而论,像潘、陆、鲍、谢都太注重辞藻了,总有点像涂脂抹粉的佳人,把真面目藏去几分。所以我觉得唐以前的诗人,真能把他的个性整个端出来和我们相接触的,只有阮步兵和陶彭泽两个人,而陶尤为甘脆鲜明。
二
渊明和慧远方外至交,常常来往。渊明本是儒家出身,律己甚严,从不肯有一丝苟且卑鄙放荡的举动。一面却又受了当时玄学和慧远一班佛教徒的影响,形成他自己独得的人生见解,在他文学作品中充分表现出来。
三
他(陶渊明)是一位极热烈极有豪气的人。他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
四
他是一位缠绵悱恻最多情的人。读集中《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与子俨等疏》,可以看出他家庭骨肉间的情爱热烈到什么地步。
五
集中写男女情爱的诗,一首也没有,因为他实在没有这种事实。但他却不是不能写。《闲情赋》里头,“愿在衣而为领……”底下一连叠十句“愿在……而为……”,熨帖深刻,恐古今言情的艳句,也很少比得上。
六
他是一位极严正——道德责任心极重的人。他对于身心修养,常常用功,不肯放松自己。
七
他一生品格立脚点,大略近于孟子所说“有所不为”、“不屑不洁”的狷者,到后来操养纯熟,便从这里头发现出人生真趣味来,若把他当作何宴、王衍那一派放达名士看待,又大错了。
八
己巳年之弃官归田,确是渊明全生涯中之一个大转捩。从前他的生活还在漂摇不定中,到这会才算定了。但这个“定”字,实属不易,他是经过一番精神生活的大奋斗才换得来。
九
渊明在官场里混那几年,像一位“一生儿爱好是天然”的千金小姐,强逼著去倚门卖笑。那种惭耻悲痛,真是深刻入骨。一直到摆脱过后,才算得著精神上解放了。所以他说:“觉今是而昨非。”
十
寻常诗人叹老嗟卑,无病呻吟,许多自己发牢骚的话,大半言过其实,我们是不敢轻信的。但对于陶渊明不能不信。因为他是一位最真的人,我们从他全部作品中可以保证。他真是穷到彻骨,常常没有饭吃。
十一
他并不是好出圭角的人,待人也很和易,但他对于不愿意见的人不愿意做的事,宁可饿死,也不肯丝毫迁就。
十二
檀道济说他“奈何自苦如此”。他到底苦不苦呢?他不惟不苦,而且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一个人。他最能领略自然之美,最能感觉人生的妙味。
十三
渊明何以能有如此高尚的品格和文艺?一定有他整个的人生观在背后。他的人生观是什么呢?可以拿两个字来包括他:“自然。”
十四
他并不是因为隐逸高尚有什么好处才如此做,只是顺著自己本性的自然。“自然”是他理想的天国,凡有丝毫矫揉造作,都认作自然之敌,绝对排除。他做人很下坚苦功夫,目的不外保全他的“自然”[1]。
[1]摘自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陶渊明》,商务印书馆一九二三年排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