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科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统觉系统

当原型——体现目标的早期个性——形成以后,方向随之确定了下来,个人也从而获得了明确的倾向性。正是这一事实使我们能够预言在以后的生活中将会发生的事情。从此,个人的统觉(apperception)就注定要落入这一方向所决定的总体格局。他不会按照环境的真实存在来认识这些事物,而是按照他个人的统觉格式(scheme of apperception)去理解它们——也就是说,他将怀着他自身的兴趣的偏见去理解环境。

在这个联系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事实:有生理缺陷的儿童总是将他们所有的经验同有缺陷的器官的功能联系起来。譬如,一个患胃病的儿童对于饮食显露出一种异常的兴趣,而另一个视力有缺陷的儿童则十分着迷于能看见的事物。这种迷恋是与个人的统觉格式相一致的;我们已经说过,正是这种统觉格式构成了所有人的各自不同的性格。因此,为了发现一个儿童的兴趣之所在,我们也许只需要确定哪一个器官有缺陷就行了。但事情并不如此简单,因为某些儿童所感受的生理自卑被他自身的统觉格式所限制而并不表现为任何可以观察到的外部特征。因此,当生理自卑这一事实已经成为这个儿童统觉格式中的一个因素时,对这一自卑所做的任何外部的观察都未必能够对统觉格式有所暗示。

儿童对于相对性的统觉格式并无免疫力。在这一点上儿童确实同我们成年人并无二致——我们任何人所掌握的知识都不是绝对的真理,甚至我们的科学也不是绝对的真理。科学的基础是常识;常识是在不断变化着的。人人都会犯错误,但重要的是我们能改正错误。改正错误在原型形成时期是比较容易的,但如果在那个时期没有改正这些错误,以后要对它们加以改正时,就必须通过回忆重新体验那个阶段。因此,在治疗一个神经病患者时,主要的任务在于发现他在早期生活中,也就是在他的原型形成的过程中,所铸成的根本性的错误,而不是去发现他在后来的生活中所犯下的错误。一旦发现了早期的错误,我们就能够用适当的治疗去纠正它们。

根据个体心理学的观点,遗传问题的重要性大为减弱。一个人所遗传的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早年如何运用其遗传——即在童年环境中如何构建其心理原型。先天性生理缺陷自然应归咎于遗传,但我们此处所要讨论的问题需要排除那些特殊的困难,并把儿童置于一个适宜的环境。实际上,只要发现了缺陷,对症下药,事情就相对容易。没有任何先天缺陷的儿童常常会由于营养不良或者许多养育上的问题而出现发展的偏差。

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下个体心理学对教育和训练精神病人所提出的课题。这里所说的精神病人包括患神经性疾病的儿童、罪犯以及那些借酒精之力以逃避生活的人。

为了比较容易而迅速地了解到错误之所在,我们就以询问病症源于何时开始吧。一般人都把病因归咎于某一新的环境,但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在这一具体事情发生之前,病人就没有得到过充分的准备以适应这一新的环境——调查将会证实我们的这一论点。如果病人仍然处在一个适宜的环境之中,他的心理原型方面的错误就不会那么显而易见。然而每一个新的环境都具有一种试验的性质,在这个新环境中,他必须根据其原型创造出的统觉格式做出反应。他的反应不是消极的,而是具有创造性并与他的目标相一致的——这一目标在他的整个生命过程中统领着一切。在进行个体心理学研究的早期,经验告诉我们,不应看重某一孤立部分的重要性以及遗传的重要性。我们知道,原型按其自身的统觉格式与经验达成一致。我们必须研究的正是这个统觉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