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素质教育实践中的误区
——兼谈素质教育的人力资源观[1]
由于目前人们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看待,认为应试教育是一种以考试为手段,以选拔或淘汰为目的教育。应试教育是面向少数升学学生的一种教育。因此在推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主张以否定应试教育与过去基础教育方式为突破口,实践中存在许多误区。
误区之一,认为要推行素质教育首先必须取消考试。过去教育中考试的目的在于选拔与淘汰学生,在全面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的今天,小学生普遍升入初中学习了,选拔或淘汰学生的现象根本不存在,因此小学升初中要取消考试,实行就近入学。这种推行措施带来的问题目前有三:
问题之一,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升初中可以取消,但作为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升高中考试仍然存在,最为根本的是高中毕业升大学的大统考难以取消。这种前不考后要考,小不考大要考前后不一的改革不但使部分学生不能适应,而且也让一部分家长与教师担心。有位一直教初三的老师说:“尽管小学升初中不再有考试了,但是中考、高考仍然存在,并且短期内不能取消,那么这些一直没有考试压力的学生如何去面对突然而来的激烈竞争呢?以前的学生可以通过大量的练习、模拟考试来逐渐适应,现在我真不知如何帮助他们走过这座中考桥了。”
问题之二,取消了考试,一方面使学生不再为决定命运的考试分数而压力重重,教师也不再为争取考试分数而给学生增加课业负担了。但另一方面调查表明学习中等以上的学生与家长大为失落与失望,没有了竞争的动力与冲动,学习没有主动性与积极性了,而学习较差的学生感到自己占了不少便宜,为此有了学习的勇气。
如果说中学教育是对青少年素质与潜力的一种开发,那么取消考试的客观效果不就是“削峰填谷”与“杀富济贫”了吗?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吗?
问题之三,取消了考试,学校教学自由灵活多了,不再需要围绕考试这根指挥棒转,真正有了教育的自主权。但实际上目前许多学校与教师却因为没有了考试这根指挥棒的指挥变为无所适从,有的无所事事,听任学生自己发展,有的开设“围棋”、“象棋”、“球类”、“武术”等课外活动班,有的则开设大量“美术”“音乐”等选修课,难道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玩吗?就是让他们轻松自由任意发展吗?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可抹杀,教师教学的主导性更不容否定,素质教育的真谛不在是否取消考试,也不在于课程的种类形式与教学的内容多样性,而在于教师教学思想与教学艺术,在于教学过程之中的启发、引导与培养。
误区之二是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教育条件与机会。因此问题解决的具体做法是初中扶持薄弱校,学生不分优劣就近入学,以便缩小校际差异。高中则扶持条件优势校,拉大校际差距,增加学生择校力度。这种做法自然有一定的道理。初中教育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有责任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享受同等的教育条件与机会。而高中以后则就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了,允许享受选择好学校,鼓励优等生上优等学校,因此政府决定大投资,在全国办好千所示范校,并要求初中与高中脱钩,否则初中就可能攀龙附凤,校际之间就拉不平。但是这种做法所带来的后遗症也不容忽视。
其一,这种做法不利于因材施教。
每个人因为所处的家庭与环境不同,因为遗传素质的不同,最后形成的素质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种企图以同样的条件与要求去教育每个学生,以期提高整体素质的做法是不明智的,也违背了我国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
因材施教,小至因人而教,因情而教,中至分组施教,分班施教,大至分校施教,同等水平的学生接受同等要求与条件的教育。目前我们扶持薄弱校的做法是对的,但取消先进“重点”校,让小孩不分优劣一律就近上学的做法未必很好,水平差异很大的学生在同一课堂上课,着实让一些教师叫苦连天。
其二,这种做法不利于入才资源的优化开发。
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来看,中学教育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学与教育手段开发与提高学生素质与潜能的过程。就整个国家的学校教育而言,在致力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与潜能。就一个地区来说,教育要致力于开发与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与潜能,就一个地区来说,数千数万的学生彼此差异很大,对于这样一些彼此差异不一的学生,我们都有责任有义务让每个学生的素质与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与提高。显然,目前这种取消初中重点校,要求与示范校高中脱钩,学生一律实行电脑排位,就近入学的做法难以保证让每个学生的素质与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与提高。其结果很可能是挫伤了中上等学生的发展,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牺牲了优等学生的发展,换取了落后生的发展。就学生整体素质来说,也许有所发展与提高,但这种发展与提高却不是最优化的,实际上是大平均主义,是一种趋中主义,如果长此下去,那么我们的高素质创造人才将从何而来,我们的拔尖人才从何而来,我们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从何而来。笔者认为这种以牺牲高素质的学生的发展换取低素质学生的发展决不是素质教育的真正本意。素质教育的真正本意应该是以先进促进落后,鼓励高素质的学生优先发展,更快发展,带动与鞭策低素质学生的奋起直追。我们在国有企业改革中一再强调要有竞争才有发展,那么这个道理在初中教育中就失效了吗?
其三,这种做法把本为一体的中学教育割裂为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初中阶段入学要求学校取消考试,消除竞争,就近入学,而高中阶段入学却鼓励竞争,鼓励择校。同为中学却接受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教育思想与要求,这无疑使部分学生,尤其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心里矛盾。这种把本为一体的中学(初高中联为一起)割开为初中与高中两个部分,也不利于教学与教育研究,不利于高中初中教学的相互沟通与衔接。本来一个中学教师可能从初一教到高三,与同一班学生追踪研究6年,可以深刻领会与研究其中的教学与教育规律,以达到优化中学教育,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但分割之后,初中教师与高中教师就很难有机会相互沟通与实行一条龙教学的实验研究了。初中与高中联为一体,也有利于初中学生与高中学生的相互交流,使初中学生尽早尽快熟悉高中的学习生活,示范校初高中分离无疑在初中学生与高中学生之间筑起了一道隔离墙。
其四,这种做法缺乏长远观点。示范校无论如何设计客观上将是重点校,这是一种把高校211工程的思想与做法移植到基础教育中的行为。既然初中校际之间拉平是因为目前是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之故,那么将来实行12年义务教育了,是否又要将现在的1000所示范校削平与其它薄弱校一般齐呢?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各地差别较大,中等发展地区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已不成问题,发达地区的教育目标与思想就不能再停留在九年义务教育上了,而应该鼓励实行12年义务教育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等发达城市尤其应该先行一步,这些城市的郊区也许实行12年义务教育有些困难,但城市中心区显然没有多大问题。因此这些城市的示范校应该成为初中高中一条龙,甚至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培养拔尖人才应从小学开始,如果仅从高中开始,让示范校担任培养拔尖人才的重任,那么中国的许多人才资源将可能在小学初中的平等教育中泯灭了。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计算机人才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难道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就只能从高中的示范校抓起吗?
误区之三是素质教育注重学习能力与创新素质的培养,因此传统的讲解式教学已过时,以往注重基础的“双基”教育已失效,主张快乐教育,玩中学,主张学生凭自己兴趣随意学习与发展。这种改革措施存在以下几个疑点与误区。
其一,传统的“双基”教育如果失效,那么为什么近年来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中中国学生屡屡夺冠?实际上结构学说告诉我们,合理的知识结构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合理的基本能力结构是创造能力与劳动能力的源泉。
其二,传统的讲解式教学并未过时,在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建构中,讲解式教育功不可没,问题在于讲解过程中不但要讲清教学内容是什么,还要告诉学生为什么教学内容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要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获取与发现知识的方法与技巧。获取与发现知识的学习能力只能在掌握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培养。
其三,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高素质,而不是教师的学历、课程的内容与形式。我们有些同志已认识到推行素质教育,教师本身的素质是关键,但却把学历作为教师素质高低的标志,因此目前许多地区把提高教师素质的重点放在学历教育上而不是教育思想与教学艺术的培训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教学并没有什么固定内容与形式,根本没有固定的教科书,一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教师的高素质体现在其实际教学的恰当性、启发性与艺术性当中。
素质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工程,是对学生现有素质的改造、组合、重塑与创造的过程,要力求在素质培养上多花功夫。在注重创新素质教育的同时不要去否定传统的“双基”教学,在取消统考的同时不要放松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在注意教师学历提高的同时更要注重创新素质的培训。如果取消统考不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教师仍然是老方法老方式教学,那么我国的教育质量将可能出现滑坡:如果只取消初中升学考试,而对高考中考不作根本改革,创新性素质教育终将受挫;如果仅仅拉平校际差异,忽视人际差异,缺乏人才素质测评与激励机制,那么我国的大批优秀人才将很难脱颖而出。
从人力资源论的角度看,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一种重要途径与方法,素质教育即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素质与潜能开发与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升学教育与发展教育同时并存于学校教育之中。学校教育一方面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提高个性修养,另一方面要帮助与指导学生通过各种考试,升迁到更好更适合自己的学校与班级中,接受自己所想受到的教育,使自己获得优化与充分的发展。在这里学校教育中的发展与选拔功能同时得到确认而并非自相矛盾。学校教育建立在承认学生先天素质存在差异的客观现实基础上,要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群施教、因班因校施教,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班级与学校,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与改变。素质教育在这里被认为是一种按照人力资源结构理论与要求对学生身心进行塑造与改造,使之更具人力资源价值与功能的过程。中小学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工程,而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则是人才资源职业定向开发的基础工程。
[1] 本文原载于《现代中小学教育》 199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