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与活动设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中篇
理论探索

第4章
学前儿童教育发展纵览

一、家庭教育、社会需求与个体发展

一直以来,“妇女的身上具有某种素质,强烈表明她们能承担某些女性特有的职责,生男育女即其中之一,另一职责是其后注定的养育子女。”因此,在人类的教育形式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教育是最早出现的一种形式,古代的幼儿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传统的家庭教育——妇女在家操持家务、抚养儿童。

直到18世纪后半期,随着工业革命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欧洲的妇女走出了狭小的家庭环境,可以工作、赚钱贴补家用。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欧洲传统社会中那种妇女在家操持家务、抚养孩子的现象消失。妇女在就业的同时,失去了自己在传统社会中的温柔善良、持家有方的美好品质,还会影响到下一代的成长教育。“公共幼儿教育机构”应运而生出现了。最初是为了父母都工作的孩子设立的一个幼儿托管场所,仅仅为了日常基本的照料,托管人员一般是没受过教育的社会底层的家庭主妇。之后,这些公共教育机构在一些有识之士的推动下,不断地进行制度、人员、内容等的改善。自公共幼儿教育机构出现以后,人类社会的幼儿教育无疑得到了更为迅速的发展。纵观幼儿教育发展的历程,对于西方幼儿教育的发展乃至整个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产生最重要影响的有两位西方幼儿教育大师:一位是幼儿园创始人——19世纪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培尔,另一位是“儿童之家”的创始人——20世纪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

作为幼儿园创始人的福禄培尔是近代西方幼儿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提出了“让我们与儿童一起生活”这一格言,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幼儿园教育理论体系,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幼儿园教育事业。随着19世纪后半期幼儿园运动的兴起,福禄培尔的幼儿园教育实践和理论对世界各国幼儿园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到20世纪初,他所构建的幼儿园教育理论体系已是幼儿教育领域中最流行的幼儿教育体系。值得关注的是,他所创立的“幼儿园”模式作为一种主要的幼儿教育机构,在世界上一直沿用到现在;他为幼儿所设计的“恩物”、游戏和作业材料,在当今幼儿园教育中仍有现实的参考价值;他还撰写了相关的幼儿园教育著作。因此,福禄培尔被世人誉为“幼儿园之父”。

在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蒙台梭利的名字频频出现在早教的文章里,在幼儿园和早教机构中,应用蒙台梭利教学法的也特别多。蒙台梭利教学法不是一屋子的教具,也不是一群摆弄教具的孩子和老师,它是一种教育方式。蒙台梭利教学法产生于工业革命时代,对传统的一人授课的班级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冲击。1907年,蒙台梭利在意大利创办了第一所“儿童之家”。她在教学过程中肯定了孩子具有自发性的教育本能,因此,成人应为孩子准备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即儿童之家),在多样化的教具操作中和教师的引导下,让孩子自我教育,积极地开发和完善孩子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以儿童为中心”的先进教育理念。

妇女从工业革命开始走出家庭、在社会上从业工作,到现在她们在社会、家庭和职场的地位都发生着巨大的转变。妇女们教育程度和社会地位的逐步提高使得她们母亲的天性又重新回归家庭,关注下一代的成长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前教育越来越被世人所重视,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幼儿师范教育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人们对儿童教育规律研究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人们围绕着“以人为本”的学前教育理念,综观几千年来中外学前教育的发展和研究,在不断地探寻科学的、人文的教育方法,更加有效地开发学前儿童的心智教育。

二、教育政策与理念

近几十年,每个国家都在逐步完善各自的教育体制,学前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在不断推动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第12款、第13款规定:每位儿童均享有表达意见并使其意见得到考虑之权利,亦享有相关联的言论自由权利。第29款规定:教育的方向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潜力;帮助儿童做好准备,使他们将来能够在自由社会负责任地生活”。

(一)外国学前教育政策和现状

1.英国

英国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近两百年来,社会改革家一直在推动幼儿护理和教育事业,并为贫困家庭提供帮助。英国政府自1997年以来不断提升教育目标;鼓励失业家庭停止依赖福利,重新走上工作岗位;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EPPE(学前教育有效提供计划)是英国一项规模庞大、控制良好的纵向研究计划。研究对象是3~5岁的儿童,由英国教育与技能部资助。规划期限从1997—2003年,现已延长至这批儿童结束小学教育为止。参与这项计划的儿童背景差异很大,并且是在英国不同地区不同的学龄前学校学习。为了对比这批儿童的学习进展情况,EPPE构建了多层次的研究模型。EPPE的部分主要研究成果在政策制定和实际运用上具有的意义:高质量的早期教育是一种投资,能大大促进儿童的社会能力发展以及认知发展,对有社交或教育需求的儿童尤其有效;学龄前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学人员的资质水平和经验,而非物质条件;和家长的合作非常重要,家长需要灵活的工作模式和可以承受的幼儿护理服务;由一位资格教师(Graduate Teacher)领导的、经过培训的教师所占比例高的教职员工队伍是儿童及其余员工的福音;分享信息并运用到儿童的学习中去是很关键的。

英国近期的进展情况诸如:公立机构、私立机构及志愿者组织携手合作,以各领域3~4岁儿童为服务对象,共同推进儿童护理服务的战略发展进程,促进免费半日托儿服务的提供;引入抵税政策,儿童护理方面的支出可以抵税;对3~5岁的儿童开始实施基础阶段(Foundation Stage)教育。通过“确保开端”计划(Sure Start),在最贫困的地区投入经费资助有孩子的家庭,资助期自怀孕至儿童年满4岁为止;更加重视0~3岁学前儿童的发展(“0~3岁关键”计划(Birth to Three Matters));强化对教职员工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树立一套循序渐进的模式,鼓励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资质。

英国政府10年的长期战略目标是以下列基本原则为基础的:每个儿童都应该拥有一个良好的人生开端;当今时代,工作模式日新月异,家长,尤其是母亲们,可以在照顾孩子之余工作并在事业上取得成就;为了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家庭成员需要做出许多选择,这时候选择权应该握在他们自己手中;当地的服务应取决于家长的需要;服务质量要上乘,价格要让家长负担得起。

2.德国

德国伟大的近代西方幼儿教育理论的奠基人、幼儿园创始人福禄培尔的理论和实践一直影响着德国本土的现代学前儿童教育。早在1970年,德国教育委员会在讨论《教育结构计划》时已把学前教育纳入计划。从此,学前教育成为整个教育系统中初级教育的一部分。

在德国,幼儿教育机构可以分为州立、私人或教会举办等几种类型。大部分幼儿园由教会、福利机构以及城市社团来治理,有些幼儿园也由企业和协会负责。所有幼教机构的运作经费绝大部分由国家提供。德国法律规定,必须给3~6岁的儿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所以德国3~6岁的幼儿入园率能够达到90%。德国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有关幼教的行政法规,对幼儿园的设置予以规划、调控,对幼儿园的规模、招生人数及工作人员的数量予以监管。另外,他们还要提供幼儿园的经费预算上交议会,为议会下拨经费时提供依据。

在德国,幼教人员的中心任务是给孩子们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创造一种学习氛围,让他们将来能够发展成为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幼儿园教育是对家庭教育起到辅助补充作用,帮助消除儿童发育缺陷,给他们提供各种广泛的教育、发展和培训的机会。德国幼教工作者认为“混龄编班”有利于幼儿之间的互相学习以及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他们认为:年龄不同的孩子在一起,年龄大的孩子会感到很骄傲,同时知道要去爱护小弟弟、小妹妹,而年龄小的孩子也可以向大孩子学到很多东西。

德国幼教工作者认为对孩子们来讲最重要的是玩,通过玩来教他们,老师只是一个观察者、帮助者,要充分发挥孩子们的天性。这一点在德国幼儿园的实践中表现得尤为彻底。一份教育行政部门有关学前班幼儿教育规定的资料显示,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主要有:要培养幼儿有自己独立的观点,有主见,不是老师怎么说,别的幼儿怎么说,自己就怎么说;要培养幼儿敢于说,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克服个别幼儿的害怕心理;要帮助幼儿熟悉四周的环境,例如,熟悉信箱,他可以把要寄的信放进去;熟悉电话亭,可以用来打电话;培养幼儿手工劳动的能力,例如,写字、拿针等,可以锻炼幼儿的手,练习幼儿四肢的技能;教幼儿熟悉厚薄,熟悉颜色,学认1~10的数字,熟悉具体的国家,熟悉不同材料制品;对幼儿进行音乐方面的练习,学唱歌、跳舞、培养节奏感;培养幼儿熟悉马路上的交通规则,知道如何过马路、看红绿灯。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德国的学前儿童教育很重视幼儿的独立性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而他们的培养方式是玩,通过玩来教会孩子。

3.澳大利亚

在澳大利亚的许多幼儿园,人员编制非常紧张,一个人往往要承担多种工作和角色。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澳洲教育注重的是过程,而对教师教育工作的治理上注重的是结果。他们不会过多地对你的教育策划进行干预,但他们最终会从孩子的发展情况、家长的满足程度来评价教师教育工作的质量,从中得出教师教育工作是否有效的结论。多数教师都非常注重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状况,具体地做好他们的成长记录。在澳洲的幼儿园,每个班级的门口都会有一个桌子,上面是放着的是老师的记录本,家长们来接孩子时,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孩子的记录,了解孩子一天在园的情况。班级里总会有一个老师不停地在观察孩子,并不断地记录。这样的记录有利于教师对每一个孩子发展状况的把握,从而制定出明天或后一阶段的教育策略,幼儿园的教育质量也因此得到保障。

在“机会均等”理念的影响下,澳大利亚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们对孩子的培养目标不仅仅限于会读、会写等智力的发展,而是更关注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哪些素质是重要的、必要的。一些优秀的幼儿园教师着力研究儿童如何生活在一个受尊敬的社会中、如何和睦相处、怎样创造性地设计学习环境、通过科学教育培养创新思维、创造一个无压力的学习环境等课题。

澳大利亚幼儿教育十分关注对孩子创造力的培养。他们在幼儿艺术活动、科学活动、幼习方案、幼儿园日常环境布置中都溶入了发展儿童创造力的因素。在艺术活动中,教师们利用彩色碎瓷砖让幼儿合作拼画,漂亮的画面成为了桌面;孩子们在一块块的小方布上作画,老师则将几十块小布缝在一起,变成一幅巨大的作品;老师将白色的布交给孩子染色,并制作成窗帘;教室里到处是孩子们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在科学活动中,孩子们探索火山、研究人骨,各种假设由孩子们建立,又由孩子们推翻和肯定。整个过程中教师是孩子活动的观察者,孩子遇挫时的鼓劲者,孩子突发奇想时的支持者,孩子获得成功时的欣喜者。

在澳大利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向接受培训的教师推荐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一些幼儿园的组织和课程主要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设置。进入这样的特色幼儿学校,孩子们很快就融入学校的各个教学项目中去。在孩子入学的第一个星期,教师会跟踪仔细观察,弄清孩子各项技能达到的水平。这中间教师要完成一张综合测验表,表中列出与孩子各项智能相关的技能。这些技能包括:熟悉的物体;听并且跟着唱流传较广的短歌;根据图画复述一个简单熟悉的故事;知道数字有意义,例如,按顺序数数或唱数、在一堆不同的物体中识别特定的物体等,说出在他们四周看到的事物。

4.美国

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已立法确立学前教育的重要地位。1979年国会通过了《儿童保育法》(Child Care Act),1990年通过了《儿童早期教育法》(Early Childhood and Education Act),同年还通过了《儿童保育和发展固定拨款法》(Child Care and Develop-ment Block Grant Bill),该法于1995年作了修订。总统布什于1989年召集全国50个州的州长研究制定了《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提出了六项全国教育目标,其中第一项是:所有美国儿童都要有良好的学前预备,整个美国社会对于学前教育都有足够的认识。

5.日本

日本政府是十分重视幼儿教育,认为幼教问题是全社会的重大事情,并把发展幼儿教育作为其重要职责,对列入初等教育的幼稚园教育给予大力扶持。日本文部省(教育部)颁布的《幼稚园教育要领》中,将教育内容划分为五个领域,即健康、人际关系、环境、语言与表现,并确立了各个领域的具体培养目标与要求。各幼稚园可根据《幼稚园教育要领》结合地区特点及幼稚园的实际情况,非常自由地制订本园的各项教育计划,例如,教育目标和教育方针。日本《幼稚园教育要领》提出幼稚园改革教育课程,应重视培养幼儿具备有丰富的心灵和坚强的意志。日本幼稚园很重视幼儿的能力与技能的练习,例如,开展折纸、剪纸、编织、绘画、乐器弹奏以及各类大型体育器械的活动练习,目的是培养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日本幼稚园注重在活动中进行教育,例如,通过角色和情境表演、郊游、入园仪式、纪念会、欢送毕业生会、运动会等各式各样的活动,让每个孩子亲身参加并体验,在生动的活动中学到基本知识。幼稚园的老师和家长非常重视对幼儿自我生存能力、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事绝不包办代替,并重视幼儿体能的发展和意志力的培养。

日本的幼儿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幼稚园,另一种是保育所,即托儿所。幼稚园作为学校教育的一分子,被列入学校教育体系中,而保育所,即托儿所,则是一种福利性的设施,二者的目的截然不同。日本学制灵活,主要根据日本不少女性婚后不工作的特点,设有半日制、全日制、钟点制,一周两天制等。日本幼稚园的规模一般都不大。幼儿入托人数大约在50~200名之间的幼儿园占多数,公立园以4~8个班为主,私立园则多为3~7个班。幼儿每天在园的时间9∶00至13∶30左右,大多数幼稚园不开设午餐和午睡,午餐是家长早上带来的便当,14∶00放学离园。

6.韩国

韩国非常重视幼儿教育,不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幼儿园每学期开学前,幼儿园会把当年的教学计划送给家长,每周也会把具体的活动内容计划送给家长。不过最令人称道的还是,韩国幼儿园的教育在注重培养孩子的素质的同时讲究寓教于乐。例如,十月份的活动主题就有“领悟秋天的变化”、“中秋节”、“累累果实”、“韩国的秋天”、“世界的秋天”等。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韩国就业女性急骤增加,1988年实行了《男女雇佣平等法》,据1989年统计,就业女性已占全体女性的45.6%,劳动部作为主管就业部门,从劳动女性的立场出发,积极呼吁设立岗位托儿所,以解除女工的后顾之忧。为此,韩国政府制订了《岗位托儿制度》。1990年1月14日韩国国会通过了《婴幼儿保育法案》,这标志着韩国的幼教事业将得到更加蓬勃地发展。

(二)《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和“二期课改”

中国的学前教育在国家教育政策的指导下迅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整个国家经济的腾飞,幼教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尽管幼儿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但它对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个人发展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此,各级政府依照国家性法规,广泛地为儿童提供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并努力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在国务院颁布的《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对儿童教育、儿童卫生健康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划,这些都表明了政府对幼儿教育的高度重视。1996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幼儿园工作规程》已将幼儿教育列为基础教育,使之成为我国完整教育体制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1997年国家教委印发了《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和上海的“二期课改”再次将中国的学前教育改革推向发展的浪尖。

1.《全国幼儿教育事业“九五”发展目标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就“九五”期间我国幼教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具体目标、措施保障等提出基本要求。关于幼教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实施意见》指出:“九五”时期,我国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幼儿教育必须适应这一要求并奠定坚实基础。

关于幼教事业发展的具体目标,《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在城乡保障入园率的前提下,逐步建立和健全幼儿园(学前班)评估体系。关于实现发展目标的措施,《实施意见》强调:各级政府应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幼儿教育的领导和管理,将幼儿教育工作纳入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每年抽时间专门研究和检查幼儿教育工作,使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及“普九”工作相适应。

《实施意见》要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保教质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引导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深入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进一步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注重幼儿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教师的保教技能,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承担试点任务的省(市)应根据《幼儿园课程标准(试行)》要求,制定“课程纲要或细则”,以指导本地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实施意见》要求:深化幼儿园办园体制的改革。应积极稳妥地进行幼儿园办园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办园模式和内部管理机制,逐步推进幼儿教育社会化。幼儿教育发展方向应该是建立以社区为依托的,适应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正规与非正规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实现幼儿教育社会化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可在部分大中城市和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村试点。在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社区服务体系尚不配套的地区,主办单位还不能将幼儿园一步推向社会。

《实施意见》实施十二年来,我国的幼教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进步。理论研究已迈向国际水平,一些大中城市的幼儿教育机构无论在体制、课程、教材和教育理念上都在实施运用先进的教育模式,并逐步迈向成熟和创新阶段。为了迎合我国下一个生育高峰, 2008年在政协会议和人大会议中对学前教育的发展作了更多更具体的关注、提议及措施,学前儿童教育在中国教育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二期课改”

“二期课改”是基于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对市民的关注和对经历“一期课改”后教育现状的反思而实施的,是对国家教育政策性《实施意见》的地方性的回应和实践。因此,它在课程理念上实现了突破性变革,即树立起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经历并获得学习经验的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构建体现时代特征和上海特点的课程体系;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突破口,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课程的整合,促进课程各要素间的有机联系。

随着“二期课改”的全面推广,教育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注重的是学前儿童本身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和主体体验。在这个阶段,知识的积累是次要的,而在这个累积过程中,让学前儿童获得一次次成功的体验,充分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则是非常重要的。这正是中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探索和实施的重要基础环节,也为探索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指出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