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空间中理解时间:从区域社会史到历史人类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多元的时间和空间视域下的19世纪中国社会[1]——几个区域社会史的例子

一、问题之由来

近年来,社会史研究在取得迅猛发展之后,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某些社会史研究在揭示以往不曾为人所知的方面的同时,却无力关注以往史学提出、至今也还存在意义的一些重要问题[2],于是,社会史与以政治史为代表的传统研究模式之间,就形成了互不干涉、各说各话的局面,以致造成相互之间的某些误解[3]。实际上,任何新的研究尝试都不可能包打天下,包治百病,而只能对有意义的问题提出新的解答思路;这些新的思路会对旧的思路提出挑战,但这不应该是一种彻底否定,而是一种认识途径上的丰富。

社会史研究会不会或者应该不应该回避历史上的重要变革?尽管目前国内大部分冠以“社会史”头衔的研究成果的确对此较少关注,但我个人的答案还是否定的。我相信我的真正的社会史同行都不会同意说,革命前后的东亚社会或者中国社会“没有太大的差别”。但在这里,“东亚社会”或者“中国社会”是否可以被当作一个同质的有机体,可以不加分别地说它有变化或者没有变化?对此,罗志田已有清醒的认识,他在《见之于行事: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可能走向——兼及史料、理论与表述》一文的第一部分“近代中国的变与不变”中提出,在这一时期,变与不变是“并行而共存”的,其具体的表现是沿海和内地竟成两个不同的“世界”,当然这种“多歧性”又不仅体现在空间上,也体现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及思想界中等等[4]。这种看法及其中体现出的多元视角显然是我所赞同的,他力图避免的是长期以来研究主题和基本观点的单一向度。但是,如果我们再深入一些,从区域社会史的角度看,或者从多元的时空视域观察,变抑或不变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相对性。

以此立场为出发点,我们就必须去思考一个个区域社会的历史发展轨迹。但是,这种所谓“在地化”的立场是否能够解释整体的政治变革及社会变化[5]?我个人的答案是,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立场一样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是,它可以从与以往不同的角度帮助解释这个整体的变化,也许可以揭示这个整体变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当此之际,下面的问题变得重要起来:区分变与不变是否造成了“有历史”和“无历史”的社会这样一个带有西方殖民话语倾向的两分?即使我们承认这样一个区分,那么我们能否在“不变”中把握“变”,同时又在“变”中理解“不变”?社会史学者如何面对19世纪诸多显示出巨变的事件,是视而不见还是束手无策?他们如何为揭示19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提供新的解说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