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校知识产权资源的市场化方面
高校知识产权资源的市场化主要是指高校技术转移或高校的技术研究成果商业化过程。国家这些年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增长,采取多种措施激励科技成果的转化。高校对知识产权的转让和技术转移的途径和方式做过大量的尝试,但成果转化率不高。据教育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由于受到缺乏内在动力机制、缺乏外在经济载体、社会投资机制不畅等三大“瓶颈”制约,我国高校虽然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6000项至8000项之间,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转化的科技成果还不到10%(发达国家的科技转化率达70%),而这10%的转化项目中,收益也不尽如人意。这份由清华、复旦等国内20所高校联合完成的“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比较落后。
下表是我国高校近年有关技术转移的相关数据。从表3.1、表3.2的数据来看高校技术转移的绩效并没有随高校技术成果的产出而相应增长。高校技术转移合同增幅小,占全国技术转移合同比重不到20%,专利技术交易数量仅占专利授权数量的5%,平均合同成交金额仅为40.92万元。
表3.1 我国高校技术转移合同数增长情况
注:根据《2006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整理。
表3.2 2007年高校技术转移相关数据
注:数据来源于《2007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
我国高校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在持续上升,但同时,大部分高校发明专利权非正常终止率(指未缴纳年费)也较高。有学者进行过统计,从2009年5月20日—2009年6月21日,对排名在前30位的高校自2000年起独立申请的发明专利进行检索。结果是,30所高校专利权的非正常终止率高达53%,专利权非正常终止率高达60%以上的院校有14%,占总量的近47%。[1]专利权非正常终止原因主要是因为发明专利没有产生良好经济效益而高校不愿承担缴纳年费的支出。
不仅专利存活率低,而且实施率也低。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发明专利8年存活率总体上只有34%,外国专利权人的专利存活率高达76%,自申请日期维持到8年的发明专利存活率9级(即维持总时间8年)的个人、企业、科研单位分别达到44%、34%、31%,而大专院校最低,仅为22%。大陆地区中国发明专利平均寿命为7.2年(外国11.1年),企业最长(10.7年),大专院校最短(6.4年)。专利转移率(0.7%)。[2]
存活率以及平均寿命从一个侧面反映大学专利大多数没有商业应用和产业前景。在专利权转移率方面,大专院校为0.9%,低于大陆地区平均水平(1.4%),仅高于个人专利转移率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技术转移过程要经历实验室、产品化和产业化三个阶段,过程很复杂。Jensen and Thursby[3]对1991—1995年间美国62所研究性大学发明的技术特征进行分析:48%的发明没有原型,仅处于概念验证阶段,29%的发明只是实验性原型(机)状态,仅有8%的发明具有制造可行性,71%的发明需要发明人进一步的合作,能够实际应用或商业化应用的只有12%。我国情况也类似。考虑到不菲的专利申请和维持费,美国大学TLO只会对有商业价值和市场前景好的发明提出申请。而我国目前大学专利申请、维持转化等基本是教师自行其是。基于目前的高校激励政策,发明人的科研更多出于职称等的考虑而不是成果的商业应用。[4]
另外专利实施的环境也影响高校的技术转移。创造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交换,从而实现其经济价值。从技术交易市场统计来看,我国以技术转让合同为代表的专利实施大环境还没有形成。技术转让的交易量萎缩。除了专利本身的权力稳定性、技术经济价值的原因外,社会整体知识产权意识不强、专利保护不力、专利维权困难等原因造成了专利实施双方风险预期增加,从而影响了技术在不同组织间的转让。
虽然我国的高校知识产权工作早已起步,但在高校知识产权资源配置方面还有不少问题,和发达国家相比也有较大差距。中国高校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6000项至8000项之间,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1/10,技术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为40%,与发达国家的平均贡献率60%~80%相差甚远。国家知识产权局2005年发布的《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和对策研究》调查报告显示,5年间,全国高校专利申请量18137项,专利授权量8389项,专利实施量1910项,专利实施量只占授权量的22.8%。但是,不能仅凭一项指标的高低确定我国高校知识产权配置的现状,所以,需要建立能够比较全面反映高校知识产权配置效率的模型,以对问题进行更深入的阐释。
[1] 孔毅.高校发明专利权非正常终止原因探析及解决方案[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1.
[2] 曹津燕,肖云鹏,石昱等.专利评价指标体系(二)——运用专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进行数据分析[J].知识产权,2004(5):29—34.
[3] Jensen R and Thursby M.Proofs and prototypes for sale the licensing of university inventions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1,91(1):240—259.
[4] 陈海秋,宋志琼,杨敏.中国大学专利实施现状的原因分析与初步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7(4):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