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红色经典”成了“黄色经典”?
如果我们把“红色经典”限定在革命时代生产的、以讴歌中国革命、讴歌中国共产党和它的伟大领袖毛泽东、表现革命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为主题的作品,那么,最早被改编后复出的“红色经典”应该是1993年的《“红太阳”革命歌曲新唱》盒带。随着《红太阳》的流行,大量的革命老歌被制作为卡拉OK进入各种各样的消费场所(主要是歌舞厅、练歌房、KTV包厢)。这充分表明:一、所谓“红色经典”的“复出”最初是市场行为而不是政府行为;二、红色经典所承载的革命话语和革命意识形态,在今天中国的消费文化环境中已经被戏剧性地挪用和篡改,曾经存在于革命和消费之间的水火不容的紧张关系如今已经转化为相互利用的“合作”关系。虽然重新包装上市的“红太阳”已经加入了诸多的流行元素(比如由流行歌手来演唱,加入现代打击乐节奏)和商业气味,已经不是原初“纯洁”的“红太阳”,但是官方似乎没有表现出对最先出现音乐领域的“红色经典”有什么明显的反感。
影视领域对于中国历史上的经典作品的改编由来已久。《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改编的影视剧早已妇孺皆知,甚至一改再改。但对“红色经典”的电视剧改编还是2000年开始的事情。2000年万科影视公司推出的中国版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炮走红,不仅赢得很高的收视率,而且得到官方与民间的一致赞赏。2003年夏天,电视剧《烈火金刚》热播;2004年3月,《林海雪原》在各大电视台轮番上演。就在“红色经典”的话题被炒得沸沸扬扬之后,2005年,《小兵张嘎》在中央电视台黄金强档播出。改编后的电视剧《红色娘子军》在2005年国庆节面世。《闪闪的红星》将于2009年播出。消息还在源源不断地传出,完成或正在摄制和筹备之中的“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还有:《红岩》、《红日》、《红旗谱》、《阿庆嫂》、《红灯记》、《鸡毛信》、《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牛氓》等等,一个“红色经典”的改编热潮已然到来。
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播出以后,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对此都倾注了很高的热情。当时《中国青年报》等媒体还进行了一场关于保尔·柯察金与比尔·盖茨谁是英雄的讨论。结果大多数人认为他们应该“并称当代英雄”:革命与商业、政治与经济的双赢。[1]一夜间,开始出现所谓“道德真空”的消费社会似乎在并不久远的“红色历史”那里找回了伦理支柱。这是官方与民间都愿意看到的情形。
但是所谓“道德的回归”、“理想主义的复活”只是表象或某些人一厢情愿的期许。事实是:在“红色经典”改编所体现的文化、经济、政治、伦理、市场、大众、消费等元素在影像世界的奇妙融合中,消费主义与商业的逻辑无疑起了主导的或统帅的作用。正如有人敏锐地指出的:重拍“红色经典”之所以成“风”,是因为改编者抓住了“红色经典”原本被掩盖住的商业价值。“红色经典”大都弘扬集体英雄主义,而且这种集体英雄主义在其产生的当初语境中本身是抑商的,但“辩证法”的巧妙之处恰恰就在于此——从集体英雄主义中,可以挖掘个人英雄主义;从“高大全”式的人物中,可以挖掘英雄多重性格的一面;从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中,可以挖掘出七情六欲;从有口皆碑的故事中,可以挖掘鲜为人知的“猛料”。就这样,重拍“红色经典”有了争议,也因而有了卖点。有人说,不就是借历史背景的壳,来讲述人之常情的故事嘛?只要故事性强,怎么改都可以。况且,演杨子荣的,在百老汇浸过;演白茹的,刚刚挨过男朋友打。这些商业炒作的要素还不足以构成未播先热的卖点吗?[2]
在消费主义的逻辑驱使下,这些改编后的“红色经典”开始变味:革命故事与英雄事迹被大众消费文化的巨手所改写,成为政治话语、革命话语与商业时尚话语的奇特结合物。关于电视剧《小兵张嘎》,据报道,“这部2004版的‘小兵张嘎’与时俱进了”,“张子哥不仅能端炮楼,还有一身武功呢”;关于《红色娘子军》,虽然早在2002年就被重新搬上了芭蕾舞舞台,但这次“触电”带来的震惊效应却非芭蕾舞版可比。有报道说:“《红色娘子军》要拍成偶像剧啦,‘吴琼花’再革命也是女人,‘洪常青’再神奇也是男人嘛。打土豪之余搂搂抱抱有什么不可,紧跟时尚步伐,‘红色’也可以‘激情’啊。”[3]从大家一致的感受看,“红色经典”实际不过是包装过的特种大众消费文化快餐而已。红色经典的改编、定位、目标受众,基本上是按照当前消费市场的逻辑运作的。譬如,《红色娘子军》中有青春偶像剧的影子:吴琼花成为靓丽的时尚女性,洪常青则透着帅哥的浪漫气质。导演袁军表示:希望把洪常青、吴琼花的“青春美”张扬出来,他说:“这是一部描写‘女人与战争’的作品,但是女人再革命也是女人,像她们个性中的可爱,骨子里的帅气,绝不能只是表现在行军礼时有多标准,而是要在她们的情感上下功夫。如果将来观众看了这部戏后感觉这些女人有些味道的话,我就满足了。”[4]“女人与战争”不正好是好莱坞大片的套路么?所谓“情感上下工夫”、“女人味”不过是向商业电影靠拢的委婉说法而已。这样的改编策略被其他红色经典普遍采用。比如《林海雪原》大胆地融入了言情剧的元素,少剑波与白茹的情感被渲染放大,杨子荣陷入“三角恋”,居然还与匪首座山雕成为所谓“情敌”,连“私生子”也出来了。用商业片的逻辑改写革命话语必然要求尽量张扬所谓“人性”,淡化阶级性。这不,座山雕不仅有“养子”,而且是一个颇重情义的好爹,儿子不认他这个爹就难过得老泪纵横。“人性”化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商业化、大众化的结果是去神圣化和去英雄化,少一些英雄主义,多了一些商业/消费主义。在改编电视剧的宣传剧照上,洪常青与吴琼花激情拥吻,简直与商业大片无异;杨子荣显得自由散漫、流里流气,似乎由原来的假土匪变成了真土匪;阿庆嫂则更邪乎,俨然一个风骚老板娘,不分敌我,还与胡传魁和郭建光都卷入所谓“情感漩涡”。难怪有某些媒体称此类改变为“红色”变“桃色”,与其说是《林海雪原》,不如说是《林海情缘》。在这样的“桃色经典”乃至“黄色经典”中,原有的政治教化功能轰然瓦解。
在荧屏上“戏说”红色经典、“性说”红色经典的同时,网上也在流行“红色搞笑”。据说在国内一些网站论坛、手机彩信上,手握钢枪、保卫神圣领土的战士,喊的却是“严防死守,根除二奶”;捧着红宝书的女红卫兵,说的却是:“好好学习,天天想你”。[5]于是有人说“红色经典”变成了“黄色经典”。在一个所谓的“后革命”环境中,这样的变色倒也可以理解。
[1] 参见《“保尔与盖茨谁是英雄”——电视连续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热播后引起大讨论》,《中国青年报》2000年3月22日。
[2] 《重拍“红色经典”也有软肋》。〈http://www.china.org.cn/chinese/CU-c/495526.htm〉
[3] 参见《翻拍复翻拍,电视剧誓将经典榨干》,《精品购物指南·生活周刊》精粹版,2004年第4期。
[4] 《策划:电视剧改编,如何承受“红色经典”之重》。〈http://people.com.cn〉
[5] 《如果红色经典被放任“戏说”》。〈http://www.qianlong.com/2004-04-27 10∶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