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笔墨
一、基本的含义
理论界有观点将“笔墨”的含义广义化,认为代表了物质材料层次、传统技法层次和经验层次,也延展到整个传统绘画风格领域。这种情况不仅在今天十分常见,在古代画论中也无处不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人们引用石涛在一幅画中题跋的“笔墨当随时代”。这造成了今天研究笔墨问题牵涉范围太广,笔墨问题争论太大,因为彼此思考、表达和讨论的并不是一个事情。所以,我们不妨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从最基本的字面含义开始分析、思考和讨论笔墨。
从字面含义看,“笔墨”一词包括两个方面,“笔”和“墨”。在中国古代汉语中,“笔墨”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一、“笔”指毛笔或其他可以刻画的工具;“墨”指墨条、墨块或墨锭。这是材料层次;二、“笔法”和“墨法”。指使用毛笔和墨的具体技巧和方法。这是技法层次;三、“笔迹”和“墨色”。指写出的物象,包括线条(点画)、墨色和作品;四、“笔气”和“墨气”。指技法、修养、个性等因素叠加于笔底点画和线条,最后形成抽象的,具有个性化气质的作品。
审视作品中的线条、墨色和最终的作品物象,以及作品整体和局部的笔墨气息,需要丰富的经验,属于经验层次。但是,在汉语双名词合并使用后,概念化特征具足情况下,常常将笔和墨、用笔和用墨、用笔方法和用墨方法,统一省略和简化为了“笔墨”一词。比如,我们讨论历代军事理论,谈到“粮草”一词时,不仅仅认为是士兵的干粮和马匹的草料,而且会理解认为是军队的后勤保障问题,同样包括物质、方法和系统性三个方面,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但是,如果我们在古代战争的保障体系中忽略最基本的干粮和草料,而过度追求鞍马的外形、兵器美观或草料的产地,则是舍本逐末、华而不实的行为。
笔墨也是如此。
在汉语中类似的词汇还有很多,如:“灯火”、“薪水”等等。甚至有人会像理解“马屁”一词那样,发散性地去理解“笔墨”一词。因此,有必要把“笔墨”这个词汇限定在一个基本范围内开展讨论和认识,这样的比较、分析和研究才有相对准确而可靠的价值。
由于“笔墨”一词包括线条和墨彩的基本含义。其中,墨彩也包括色彩,而笔、墨、彩必须通过水才能结合,所以具体到方法论看,“笔墨”就是用笔、用墨、用彩、用水的方法。在微观表现形式上就是物像载体中的笔(点画和线条)、墨(墨色)和方法论中的用笔、用墨,即谢赫“六法”中“骨法用笔”的物质性显现,是石涛所说:“画受墨、墨受笔、笔受腕、腕受心”的反向显现,是讲究线条内在质量和墨色层次丰富性的一门技术和学问,是古今中外,一切艺术门类中,中国人发现并长期独据的。
此时,有人一定会问,墨作为一种单纯而又丰富的色彩容易理解,那为什么中国人那么看重线条和点画的质量呢?简单地讲,敏锐的中国人发现,按照特定方式训练后书写出的线条,不仅能勾勒物像,而且能表达物像的质感,还能够映照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反应书画家的人格特征和富有个性的技术特征。通过深入的理论思考和艰苦卓绝书画实践,可以很好地将这三者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统一、丰富而有特色的美学产物。这种美学产物就是好的线条,它拥有独立的美学价值,可以被受过良好训练的人独立观察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