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刘太后临朝称帝制 范仲淹庆历施新政(下)
包拯初入仕途,先被任为大理评事,出任江西建昌县知县。包拯因父母年迈,请求在合肥附近就职,遂改授和州监税。父母却不欲其离家,包拯便辞去官职,回家赡养父母。数年之后,父母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墓旁筑庐守丧期满,直到景佑四年才赴京听选,获授天长知县,此时已是三十九岁。庆历元年,包拯调任端州知府。端州产砚,此前知府大都以进贡为名敛取,以赠送当朝权贵,包拯命制砚仅足贡数,任满一年并不私取一砚。庆历三年入京任殿中丞,后经御史中丞王拱辰举荐,命为监察御史里行,改任监察御史。包拯既任监察御史谏官,屡屡犯颜直谏,有时唾溅帝面。仁宗却一面以袖擦脸,一面受其建议,竟不怪罪。包拯奏三司使张尧佐平庸,请罢其职,张尧佐乃是仁宗宠妃伯父,仁宗遂命张尧佐出为节度使,包拯仍是不肯,领七名言官上殿与仁宗理论。仁宗终怒道:“节度使是粗官,何用再争?”谏官唐介答道:“太祖太宗皆曾为节度使,恐非粗官。”张尧佐于是最终没能当成节度使。仁宗回到后宫,对张贵妃说道:“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岂知包拯为御史乎?”
除却弹劾贪臣庸官,包拯又多提建议,以富民强国。庆历五年八月,包拯担任契丹正旦使,出使辽国。回朝后上疏说道:“我国每年向契丹交纳岁币,绝非抵御戎人良策;宜操练军队、挑选将领,致力于充实边境守备方为久远之计也。”又请重视门下封还驳正制度,以及被废黜贪官污吏不得重新做官,选择郡守县宰,推行考核试用,补任恩荫子弟之法。当时各道转运加按察使奏弹劾官吏,大多指摘细小过失,注重苛察相互标榜,官吏自觉不安,包拯因此请求免去按察使。此后包拯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又出任京东路转运使。只因仁宗皇帝善于纳谏,遂成全包拯流芳千古。仁宗朝不仅出现包拯此类铁面无私谏臣,复有“求之千百年间,盖示一二见”之名臣范仲淹,以及倡导“文宜明道致用”,领导古文运动之一代文豪欧阳修。庆历三年,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项改革主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欧阳修等人也纷纷上疏言事,仁宗采纳大部分意见,遂下诏命范仲淹着手施行新政。
宋仁宗准许实施新政,原因有二,其一是因国家积贫积弱,其二同因内忧外患故也。北宋立国后,为限制宰相权力,先于内庭设中书门下,又增设副宰相参知政事;为防止地方割据,废除殿前都点检,增设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分别统领禁军;为限制三帅权力过大,又设枢密院掌控调兵权。又设置盐铁、度支、户部三司,皆由皇帝亲信担任使官,掌控财政大权。如此一职多官,同时大兴科举、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导致官僚机构庞大臃肿,此积贫之基。为抵御辽国南侵,宋初实行守内虚外、奉行养兵之策,废除府兵制,改为招募。至仁宗时全国兵马已达一百四十万,养兵费用竟达赋税收入十分之七八;同时行更戍法使兵将不相习,兵士虽多不精,毫无战斗力,此乃积弱之因。同时因对西夏及辽国付出大量岁币,又真宗时大兴土木、修建寺观,形成冗费,此乃贫弱之表。
另自北宋王朝建立以来,非但不抑制土地兼并,且纵容功臣、大将有意为之。至于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种,有田者无力可耕。宋代居民有主户客户之分,纳税又有支移折变等负。两税之外且有丁口、杂变之税,徭差不断。王小波、李顺、王均之叛频发,西夏、北辽外敌屡侵,亦使宋廷生存压力陡增,非施以变革不可也。由是欧阳修上书要求改革吏治,尹洙亦上书中指出因循不改,弊坏日甚。庆历年间农民起义及兵变又在各地相继爆发,欧阳修上书奏说“一年多于一年,一伙强于一伙”,甚至京畿开封府所属各县也有盗寇出没。富弼亦于其奏疏中言道:“自此以往,只忧转炽,若不早为提备,事未可知也。”宋仁宗既决意改革变法,便在其后召对中对范仲淹、富弼等特别礼遇,并多次下诏催促,要求拿出革新方案。于是庆历三年,范仲淹改革思想得以付诸实施。
书中暗表,宋仁宗此番决意革新图强,实是源于西夏崛起,宋师屡败,使朝廷颜面尽失。说话人于前文书说到,夏州之主李继迁因遭吐蕃人暗算,被劲弩射伤,后伤重而死。李德明在众将及部族拥戴下继承父位,却出是一个能征惯战之主,其后倾力向河西走廊发展,南击吐蕃,西攻回鹘,大大拓展党项羌族生存空间,宋天禧三年,李德明定都怀远镇,改名兴州。虽然仍向宋、辽称臣,对内则完全已是帝王气派。宋天圣十年李德明死,子李元昊继夏国公位,始积极准备背宋自立。先弃李姓,自称嵬名氏,次年又以避父讳为名改宋明道年号为显道,自立年号。其后数年内修建宫殿,立文武班次,规定官民服侍,定兵制,立军名,创造西夏文,并颁布秃发令,恢复鲜卑衣冠服饰,又派大军攻取吐蕃瓜州、沙州、肃州三个战略要地。至此元昊已有夏、银、绥、宥、静、灵、会、胜、甘、凉、瓜、沙、肃十三州之地,势力大盛。宋宝元元年十月十一日,乃西元一零三八年,李元昊称帝,去宋封号,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是谓夏景宗。
宋朝闻报,群情激愤,诸文武官员主张立刻出兵讨伐,兴师问罪。宋仁宗于宝元二年六月下诏,削去元昊官爵,并悬赏捉拿,派兵出征。西夏景宗元昊却未待宋朝出兵,已提前亲率兵前来进攻宋朝,于是夏宋之战爆发。元昊一面率军佯攻北宋金明寨,一面送信给宋朝延州知州范雍,表示愿意与宋和谈,制造假象,以麻痹范雍。范雍信以为真,立即上书朝廷,对延州防御随即松懈。同年七月,元昊包围延州,宋将刘平、石元孙奉命增援。当至三川口时,遭西夏军队偷袭,并被重重包围。刘、石二人率军苦战,虽重创西夏军,但因寡不敌众,只好退守山坡。西夏又遣将增援,元昊亲自写信劝降,刘平宁死不屈。夏军遂发兵猛攻,宋兵全军覆没,刘平、石元孙被俘。其后宋将许德怀援兵方至,趁诳偷袭得手,西夏军被迫撤离宋境,延州之围得以缓解。三川口一战,虽然宋朝成功抵御西夏军入侵,但损失过重。宋仁宗深感西夏强盛,遂诏命封夏竦为陕西略安抚使,韩琦、范仲淹为副使,共同迎战西夏。康定二年二月,元昊再领十万大军攻宋,将主力埋伏在好水川口,另分兵声称要攻渭州,诱宋军深入。韩琦不听范仲淹劝阻,派环庆副都署任福率军五万出夏破敌。任福率军到达怀远城,与镇戎军西路巡检常鼎合兵战于张义堡南,杀死夏军数千。于是夏军佯败,任福尾随追击。至好水川果遭西夏军主力伏击,宋军溃败,任福等大将战死,几乎全军覆灭。
宋仁宗闻知好水川之战再度失败,不由震怒,遂罢韩琦、范仲淹军职。西夏主闻知大喜,又商议攻宋大计。谋臣张元向景宗皇帝献计道:“既宋朝精兵良将全部聚集边境,彼关中地区薄弱,若我大军牵制宋朝边军,后派一支劲旅乘机直捣关中平原,攻占长安,则大业可成也。”元昊喜而从之,遂遣十万大军兵分两路,大举进攻关中。一路从刘燔堡出击,一路从彭阳城出发向渭州。宋将王沿闻知,急派葛怀敏等人率军增援刘燔堡,却在定川寨陷入西夏军重围,宋军大败,葛怀敏等十五员将领战死,宋军九千余人近全军覆灭。但西夏另一路军马遇到宋朝原州知州景泰顽强阻击,西夏兵全军覆灭。虽是两路军一胜一负,夏景宗李元昊直捣关中美梦却就此破灭。宋与西夏之间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战皆败,虽扬言要重整旗鼓决战,但已是有心无力。西夏三战亦均系惨胜,所掠获不能抵偿战争消耗,实在是得不偿失。此外由于夏景宗元昊好大喜功,四处征战,国库空空如也,复因战争致民间贸易中断,西夏物价上涨,百姓四处怨声载道。因此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五年六月,元昊遣西夏皇族李文贵前往宋朝京城议和,宋仁宗诏准,并使太师庞籍主持谈判。
宋仁宗庆历四年,北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向宋称臣并取消帝号,元昊接受宋封,称夏国主;宋夏战争中双方所掳掠将士民户不再归还对方;从此双方逃往对方领土皆不能派兵追击,双方互相归还逃人;西夏所占领宋朝领土以及边境蕃汉居住地,全部归属宋朝,双方可在自己疆土上自建城堡;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五万两,绢十三万匹,茶二万斤,另每年节日赐给西夏银二万二千两,绢二万三千匹,茶一万斤。大宋应元昊请求,复在边境设置贸易市场,恢复了贸易往来。经此庆历和议以后数十年间,双方在边境经行贸易,经济文化交流十分密切。议和既成,西方边事稍宁,仁宗召范仲淹回京,授枢密副使,又擢拔欧阳修、余靖、王素、蔡襄为谏官,就此锐意革新。又罢免副宰相王举正,再拜范仲淹为参知政事,责令条奏政事,由此书接前文。范仲淹、富弼二人随即提出三项十款改革主张,仁宗予以采纳,并渐次颁布实施。其改革主张如下:其一澄清吏治,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其二富国强兵,厚农桑、减徭役、修武备;其三厉行法治,重命令、推恩信。
庆历三年十月,朝廷任命张温之为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王素为淮南都转运按察使、沈邀为京东转运按察使、施昌言为河东都转运按察使。在选择诸路转运按察使时,范仲淹翻阅班簿,发现不称职者一笔勾去,毫不留情。富弼忧道:“一笔勾下,则会一家人痛哭矣。”范仲淹则答道:“一家哭总好过一地百姓哭。”其后仁宗下诏施行磨勘新法,“明黜陟”亦见之于行动。十一月,朝廷下任子诏,增加恩荫年龄限制及恩荫范围。四年三月颁布贡举新法,加强儒家经典在科举中比重,并许州县立学,将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结合。四月,因新政实施后恩荫减少、磨勘严密,希图侥幸者深感不便,于是毁谤新政言论逐渐增多,指责范仲淹等朋党议论再度兴起。范仲淹提出“小人之党、君子之党”予以反击,欧阳修也撰写《朋党论》上奏仁宗。五月,范仲淹与韩琦上疏仁宗“再议兵屯、修京师外城、密定讨伐之谋”等七事,并奏请扩大相权,由辅臣兼管军事、官吏升迁等事宜,改革进一步增广加深。
六月,夏竦令人诬蔑富弼欲行伊霍之事,私撰废立诏草。仁宗虽不相信,但范仲淹等人已是惶恐不安。当时趁边事再起,范仲淹请求外出巡守,仁宗从之,任命其为陕西、河东宣抚使,仍保有参知政事头衔。八月富弼亦以枢密副使离京,出为河北宣抚使。庆历五年正月二十八日,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富弼亦被罢去枢密副使,,改任京东西路安抚使、知郓州。次日杜衍被罢为尚书左丞,出知兖州。二月初四,罢磨勘新法、任子新法。三月初五,韩琦罢枢密副使,加资政殿学士,知扬州。至此主持变法改革主要人物全被逐出朝廷,二十三日废除科举新法,恢复旧制。八月二十一日,欧阳修罢河北都转运使,改知滁州,庆历新政彻底失败。庆历改革失败后,社会矛盾并未缓和,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冗兵资费更是加倍,宋廷财政空虚。北宋向以重文抑武而弃国防,此番则弃天下矣。正是:说时容易行时难,谁将既得利益捐!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