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999年起,我国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发展阶段,新建本科院校通过专科升级为本科的途径应运而生。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面临着提升层次型和加强应用型两个方面的挑战,既要适应本科院校的建设要求,又要符合区域发展要求和提升其服务地区经济的办学、科研能力及水平。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于2015年10月21日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我国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有利于推动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化智库建设,也有利于深化教育体制的创新与改革。
随着学科界限的不断模糊,不同知识的交叉度、融合度日益增强,知识经济时代下各分支学科的发展综合化趋势日益加强,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也达到了极高的程度。原先封闭、分散的个体研究过于低效,而学术成果的生成也应由原来的以个体智慧为主向依托一定规模的,强调开放、协作的集体研究转变。与此同时,科研创新也从依靠项目领头人的个人能力向团队智慧转变。高校作为科研创新推动者,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尤其是科技知识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科研团队的建设与合作创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如何打造出高绩效的科研创新团队,选拔和培养出能引领团队发展的科研创新团队带头人,有效提高高校的科研创新能力,成为高等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国际背景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管理创新成为时代的主旋律。高等学校逐渐成为国家创新发展、创新建设的主要力量,高校创新发展的有生力量则是富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坚持创新发展的各种科研团队。
(一)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是创新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风起云涌的市场变化带来了更激烈的国际竞争,许多国家选择建立国家创新体系,提升创新竞争力和综合国力,走创新型国家之路。不仅21世纪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加依赖体制与技术的创新,全球面临的自然资源、生态平衡、环境污染、人口质量等重大问题,其解决之道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
科技创新的迅猛势头凸显出它作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性。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为在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权,纷纷把国家战略重点放在科技创新上,各国开始重视基础研究,大幅度提高科学研究的经费投入,科技成果的转化速率也不断加快,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推动力。
一个国家不只是经济领域需要创新,其他领域也需要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人类社会正在从传统的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体系走向新能源社会。美国页岩气开采技术的发展,清洁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与利用充分表明,科技创新需要致力于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二是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和生态文明,修复工业革命以来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人们对社会发展模式的思考要进行创新。三是人口增长与医疗保障。在应对人口增长与质量问题、心理障碍和精神性疾病、老年性疾病、新的传染性疾病等问题上,相应的科技和制度需创新。四是各学科的交叉融合让创新处处都能应运而生。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并不会减缓,反而会势头更猛。各国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广泛而深入,各学科之间进一步交叉融合,使得跨学科、跨部门、跨国界的产学研合作已成趋势,知识共享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发展为公平竞争提供了保障。各地政府、高校纷纷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具有创新能力的新经济、新技术人才和团队,以便取得人力资源配置的优势。
(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是高校
研究发现,发达国家的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为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贡献了很多力量,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创新人才的培养。以美国为例,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逐年加大了对工科创新教育和研究的资助。美国原总统奥巴马于2009年发起了一场旨在提升在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校园行动计划。美国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吸引了大量外国留学生,许多留学生毕业后选择留在美国,可见其成功实施的创新教育,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储备了充分的人才。
(2)创新成果的产出。同样以美国为例,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高等教育是美国科技创新领先于世界的重要原因。同时,美国高校在提出理论、设计原型、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到政府支持、产研共举等诸个环节均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并始终进行技术更新和思想解放,使其科技创新能力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发达国家通过技术转移等创新政策推动了高校为本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等都相继制定并提出了关于创新的法律法规和倡议,为其高校的理论创新提供了支持,不断促进创新成果的产出。
(三)高校创新的主力军是高校科研创新团队
研究不再是单一个体的工作,而需要多学科、多部门协同完成,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的建立和发展也是符合这一发展趋势的。可以说,高校科学研究的发展与当今社会科技进步的发展规律决定了合作研究的必然性。美国科学家普赖斯(D.Price)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大科学”概念,指出学科的高度分化和科学研究的日益规模化,科研活动不再是独立的个人行为,而是逐步走向团队合作,成为一种多人员、跨学科的集体行为,即随着社会的科学化进程不断推进,社会各个方面的科学化程度不断加深,科学研究逐渐从学院时代过渡到全球时代,逐渐转换为一种“大合作”形式。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团队自然而然地成为高校创新中的主力军。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并不断成熟的一种科研组织形式,且在高校创新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如今,各国高等学校已发展出项目团队、实验室、实践平台、产学研中心、研究中心、研究团队、峰会、论坛等以跨学科协作研究为主、以集体研究为特征的基层学术组织。综合应用型高校学科的多样性和研究氛围的自由性,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建立提供了适宜的条件,依托这些基层学术组织的高校科研团队结构与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本书将从提升高校创新竞争力、推进高校学术发展的角度,对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进行深入研究。
二、国内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奋斗目标,而高等学校作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有生力量,必须全力推动科研创新团队的发展。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
持续的科技创新才能带来可持续发展,但真正的科技核心技术是无法单纯用金钱购买,核心技术中涉及的国防安全尖端技术等方面将会对主导产业及装备制造业产生影响。因此,我国必须依靠自身力量建立自主创新的科技发展体系,从而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
我国探索乃至实践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已经有了一段时间。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并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85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闭幕式上做了题为“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的重要讲话,国家开始对科研院所进行改制,出现了大量新型科研院所和研究型企业;同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获批成立;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科技政策和科技计划,包括星火计划、“863”计划和火炬计划等。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党的十四大提出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党的十五大提出加速科技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点。
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抉择。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指明了我国未来15年的科技发展目标。2006年2月国务院相继印发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这些配套政策包括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等十个方面。随后,科技部、财政部和教育部等有关部委依据要求制定了许多配套政策实施细则,各级地方政府也结合本地实际,依照法定权限制定相应具体措施。2008年2月,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推进委员会成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打造国家级智囊团。
2012年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的进一步发展和升华,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方法论。201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指出,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从制度建设、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方向等方面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指明了方向,并明确提出了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的要求。2016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是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第二步是到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第三步是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历程中,我国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在战略规划、制度建设、确定目标等方面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日益完善的战略指导与制度保障。
(二)高校已成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
国家创新的根本在教育,关键是人才的培养。高等学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肩负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双重使命,在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和承担重大科研任务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部结合《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于20世纪90年代启动了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各地高等学校逐步形成了由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组成的研究实验基地结构体系,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以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为平台的成果转化与服务体系,创新平台的体系结构和体制日趋成熟,有力地推动了高校的科研创新工作。
(三)高校科研创新团队人才队伍壮大,水平不断提高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大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促进跨学科、跨单位合作,形成高水平教学和科研创新团队。”《纲要》为高等院校的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指明了方向,是落实党和国家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重要举措。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特别是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是高校创新环境的培育者,是高校创新能力、创新水平的重要支撑,是高校创新实力的橱窗。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团队数量与其创新能力的高低是密切相关的。学校创新团队数量越多,质量越高,则该高校创新能力越强。随着我国科研创新团队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学术科研创新越来越依赖高等院校科研创新团队特别是高素质的科研创新团队,他们在高校创新能力的培育和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提升高校创新优势产生了积极而重大的影响。
三、研究意义
世界发达国家掌握了一流的教育资源,其中包括一流的科研创新团队。创新团队的建设在高校创新中的作用愈加重要,因此应加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理论研究,加强高校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和创新体系建设,从而提升高校的科研水平,提高高校创新能力。这是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所在。同时,《纲要》的表述非常重视创新,在《纲要》中共计出现63次“创新”。创新已成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时代主题,通过比较国内外现有关于科研创新的研究,以及对创新团队建设问题的分析和对策思考,研究创新背景下的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探讨新建本科院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的基本理论,分析高校创新能力与科研创新团队的关系,特别是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建设等问题,对丰富高等教育管理理论,拓展高等学校科研管理理论和科学研究创新理论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