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文论的西化历程
中国文论的中国化研究,顾名思义,就是要让中国文论的独立特色彰显出来,它直接回应的就是当前中国文论处于西化的现状。这就督促我们重新审视中国文论的构成,长期以来中国文论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无法融通各种构成部分。在中国文论整体的发展历程当中,中国古代文论历时久远,在现代以前,它实际上就是中国文论,体现出中国人的生存体验及对文学艺术的独特理解,然而“古代”一词的增加却透露出一种尴尬,即古今融通的缺失。面对这种状况,学界提出了一些疑问,陈伯海先生论述道:“‘古代文论’与‘中国文论’的区别何在?打一个浅显的比方,有如中医,其植根于传统的中国医术是不言而喻的。但中医不称之谓‘古医’,因为它不单存活于古代,即在当前的医疗系统里,也仍处于作诊疗、开处方的活跃状态;它是现代医学中与西医并列的一个派别,而非已经过去了的历史陈迹。相比之下,古文论的命运便有所不同。尽管目前高校的有关专业多设有古文论的课程,学术领域里的古文论研究亦仿佛搞得火旺,而究其实质,基本未越出清理历史遗产的层面,也就是不被或很少应用于当前文学理论批评的实践。不仅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的评论中罕见古文论应用的痕迹,就是今人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亦未必常沿袭古文论的学理,反倒要时时参用现代文论乃至西方文论的理念。”因此,要进行中国文论的中国化研究,首先必须变“中国古代文论”为“中国文论”,这就需要探寻原来“中国文论”变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内在理路。换言之,即要分析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下在场形态——中国古代文论学科。
“学科”一词,《辞源》通过对古代文献中相关用法的总结,解释为“学问的科目门类”。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学科”共有三个义项:1.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2.学校教学的科目,如语文、数学。3.军事训练或体育训练中的各种知识性的科目(区别于“术科”)。由此可见,学科是对知识领域的一种划分,具有一套制度性的规范。在当代语境下,一种研究能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具备现代意味上的基本因素,比如,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体系、学校教育等,它们共同组成了学科的基本框架。由于现代学科范式基本上来自西方,中国古代文论学科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中国文论西化的历程。自现代以来,中国古代文论学科正式的名称有“中国文学批评史”,又有“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中国文学思想史”“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等名称。当我们将它视为一个独立学科时,其实是从现代的学科形态对它的重构。蔡镇楚先生表述说:“文学批评史是以文学批评为研究对象,是对文学批评作系统的历史的考察。研究范围涉及‘文学批评的历史’与‘历史上的文学批评’,故其以‘史’为纲,以文学批评为目。主要任务在于通过文学批评史料的调查、考证、分析、比较、综合、归纳,从纵的方面去探讨文学批评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全过程及其规律性,并适当从横的方面进行批评家、批评流派、批评理论以及中西文学批评实践的比较研究,以寻求各自之间不同的文化性格。”而“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称谓也呈现出多维度,它起码指涉三个层面的内涵:一是学科门类,二是研究方向,三是研究对象。“第三层面上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过程,是一种本然意义上的东西……第二层面上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对第三层面上中国文学批评史进行研究的一种结果……第一层面上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出于学科类属划分而出现的称谓,用来作为一个学科的名号。”鉴于此,为了避免互相干扰,我们暂且以“中国古代文论学科史”来指称,也方便对百年来古代文论研究现状进行理论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