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意味:后物质时代的意义消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1 引言

社会科学主要从语义角度关注社会舆论的形成,即在一定的语义场内,采用访谈、统计和其他分析工具来映射观点的分布、演变、冲突和统一。社会符号学、社会的符号学以及其他与社会调查相关的符号学分支则通过提供分门别类的符号学网格,为这一研究做出贡献。这些符号学网格种类大多数也与社会及其文化中所传播的语义内容有关。

本章将展开一个不同的假设:在当今社会,社交网络作为一种主要的个人表现形式,已被广泛接受,因此,舆论的形成不能仅从语义角度进行研究。事实上,个人的声音、团体和社群的信仰,变成了日益庞大的群体,其中立场的确立更多地取决于句法逻辑而非语义逻辑。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不信其言,或者漠不关心。相反,他们坚信并且也很在意。只不过他们在群体中的个人立场,以及由此而生发的各种观点,更多地源于他们对分化(differentiation)的渴求,而非真正地关心社会事务。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当下舆论的社会形态具有极其矛盾的特征。相比坚持主流意见,如果能彻底地否定以前的立场,或许是一种更有效的差异化手段。现代技术和沟通方式是否把大多数社会行动者变成了盲目的意见相反者?这是本章讨论的主要问题,通过个案研究聚焦当代社会最具争议,也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

本章首先简要回顾2015年1月7—9日巴黎地区发生的事件(针对《查理周刊》的恐怖袭击),然后在调查的基础上,绘制出社交网络中关于该事件的舆论分化语言形态,通过符号学方法将其表述并呈现为:1.割裂(cleavage);2.相对性的比较(comparative relativizing);3.模糊的讽刺(blurring sarcasm);4.匿名性(anonymity);5.无明确责任(unfocused responsibility);6.阴谋论(conspiracy thought)。以此创建一个新的符号方阵模式,用以直观地显示它们之间的方位、关系及其演变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