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柳斯和他的《芬兰颂》
未到北欧之前,我对芬兰了解很少,除了“桑那浴”,就知道“诺基亚”手机。当我们乘坐邮轮从圣彼得堡到达赫尔辛基,才发现芬兰是一个那么幽静、美丽的国度!那天早晨,下着小雨,波罗的海一派迷蒙,海水变成了青灰色,岸上的城市在雨雾中影影绰绰,仿佛披上了一层轻纱,带给人一分朦胧感。
听导游介绍,芬兰国土面积35万平方公里,略小于挪威;人口500多万,仅次于瑞典。由于1/4的领土在北极圈内,“冰天雪地”成为一大景观。也由于冰川的作用,形成6万多个大小湖泊,享有“千湖之国”的美称,和“千岛之国”的挪威各领风骚,相映成趣。芬兰的森林资源在北欧名列榜首,70%的国土都被郁郁葱葱的森林所覆盖。得天独厚的环境,使芬兰成为全球国民最长寿的国度之一,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幸福指数很高。
然而,芬兰在历史上曾经饱受欺凌,多灾多难,先是受瑞典统治长达600多年之久,18世纪初,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彼得大帝发动了对瑞典的战争,1709年,在波尔塔瓦击败瑞典舰队,夺得了大片土地后,又将芬兰变为俄国的一个附属国。
或许是长期受压抑,被奴役的原因,芬兰历史上未出现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但却诞生了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的名字叫西贝柳斯,和挪威的音乐家格里格常常排在一起,为19世纪显得有些寂寥的北欧星空平添几缕璀璨,几束光芒。
1865年,西贝柳斯出生于芬兰的海门林纳,他从小学习钢琴、小提琴,梦想成为一名小提琴演奏家。19岁如愿进入赫尔辛基音乐学院,大学毕业后,又赴柏林、维也纳进修,学习作曲理论。1891年回国后,在赫尔辛基音乐学院任教,同时从事创作。西贝柳斯的才能和兴趣主要表现在管弦乐方面,其作品独树一帜。他所崇拜的偶像是贝多芬,受这位“乐圣”的影响,西贝柳斯的音乐作品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浓浓的民族特色,既有富于英雄气概的激昂音符,也有表现田园风光的柔曼旋律,题材多样,风格迥异。其代表作品是交响诗《芬兰颂》,被誉为“芬兰的第二国歌”。同时,他还创作了七部交响曲、四部交响传奇曲、多部小提琴协奏曲,交响诗《萨加》,忧郁圆舞曲,弦乐四重奏及为莎士比亚的戏剧《暴风雨》配乐;此外,还有大量的钢琴曲、歌曲等。
1900年,他的《芬兰颂》首演,深沉凝重的序曲,引出了抒情悲叹的主题,随着乐曲的变化,情绪趋向高昂,充满战斗的激情,最后以辉煌壮丽的尾声结束。这部世界著名的音乐作品,将芬兰人民经历的苦难,抗争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念融为一体,获得了极大的成功。音乐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正如我们的《太行山上》《延安颂》《大刀进行曲》等抗日救亡的歌曲一样,《芬兰颂》也激起了芬兰人民高涨的爱国热情,为反对沙俄入侵,争取民族独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西贝柳斯是音乐家中的长寿者,活了92岁,1957年在他隐居的艾诺拉别墅去世。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音乐家,赫尔辛基每年举行一次“西贝柳斯音乐节”;赫尔辛基音乐学院也以西贝柳斯命名。最引人注目的是,赫尔辛基还建造了一座西贝柳斯公园,园内树立了一座由600多根不锈钢管组成的纪念碑,仿佛一架巨大的管风琴。这是芬兰女雕塑家艾拉·希拉图南的作品,在一天之内就建成了这座气势恢宏的纪念碑,每个钢管的处理都表现了不同的工艺,堪称大手笔、高速度。在管风琴旁,雕有西贝柳斯硕大的头像,英俊而威严,是他中年时代的形象。
一个音乐家,只要热爱祖国,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我看到西贝柳斯公园内游人如织,膜拜者络绎不绝。不见得这些人都爱音乐,但我相信,他们都有一颗热爱祖国,渴望和平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