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区域合作:互联互通的视角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一直致力于中国“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建设,以创造性的战略思维进行“改革开放2.0”的顶层设计与基础建设。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不但传承了古今中外不同文明间交流的成功经验,更以时代的潮流去引领新一轮区域合作的深入,让中国的发展成为世界的机遇,进一步诠释了中国“睦邻、安邻、富邻”的一贯友好周边政策。2015年3月由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共同拟定和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愿景与行动》文件,明确了“一带一路”的推进路径,即“一带”聚焦在欧亚大陆,“一路”重点在东南亚及由此延伸至波斯湾和西亚北非。由于南亚的地理位置正处于“一带一路”发展路径之间,北上与“一带”的必经之地中亚相连,南下接通“一路”的必经之地印度洋,而历史上南亚亦因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而在古丝绸之路的交集中发挥重要的影响。赵干城:《“一带一路”战略的南亚方向与印度的选择》,载《当代世界》,2015年第6期。本书正是基于南亚和东南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特殊地缘位置,从“互联互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视角去观察“一带一路”倡议在南亚与东南亚部分沿线国家已经取得的成就以及未来可能存在的突破。

事实上,“一带一路”和“互联互通”是相融相近、相辅相成的。政策沟通,是指在政策与法律上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保障,是其他“四通”的首要前提与基本保证。加强政府间合作,积极构建多层次政府间宏观政策的沟通交流机制,深化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达成合作新共识,沿线各国可以就经济发展战略和对策进行充分的交流对接,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协商解决合作中的问题,共同为务实合作及大型项目实施提供政策支持。设施联通,是指发挥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优势,以跨地区合作为主要方式,为“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提供物质基础。2015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正式的开局之年,新丝路建设的初期将主要是以“道路联通”,也即基建、运输等基础设施项目为主,然后逐步深化并扩展至贸易畅通、民间交流等方面。目前我国已经在海外高铁合作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中巴、中缅、孟中印缅等多条陆上经济走廊也在顺利推进,这不但促进了中国外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周边国家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贸易畅通,是“一带一路”的“五通”原则中的核心,是关乎新丝路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如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是以“经济全球化”所引领的贸易世界,“一带一路”所倡导的贸易畅通既符合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愿景。而“贸易畅通”的实现并不仅仅是依靠于官方的推动,更是一次全民“改革开放”的总动员,是中国深入全球化的再次自我革命,最终也必然为世界的共同发展注入最强劲的动力。资金融通,是指通过人民币的国际化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金融合作,通过货币的流通来加速整个区域合作与地区发展。在当前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不断减少全球公共物品及服务的情况下,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也是第一大贸易国和主要的直接投资国,是完全有能力借助于“一带一路”倡议所提供的历史机遇,从而创造出国际合作的新模式与新理念,以实现更为高效的互联互通,并为世界的发展提供新的国际货币,组建新型的全球金融组织以及为消除地区局部战争和非传统威胁提供新办法、新手段等几个方面以扩大全球公共物品供给,为打造最能体现共赢合作理念的世界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的基础。民心相通,是“互联互通”的精神与灵魂,直接决定了“一带一路”的成败与否,是关乎未来国家间建设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丝绸之路”所承载的不仅仅是贸易的往来,往往更多的恰是文化的交流,只有通过建立“文化的互识”,才能达成“交往的互信”,最终推动东西部世界的“政策沟通、道路联通与资金融通”。因此,民心工程要求我国不断提高自身的软实力,加强中国关于“和平发展”理念的宣传,让世界人民更理解中国、欢迎中国,从而为“一带一路”建设保驾护航。

因此,“一带一路”的建设既是中国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世界发展要求中国所承担的责任。中国应当继续秉持“和平发展”的理念,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为主要方式,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合作浪潮中,从而实现中国的梦想、世界的机遇。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戴永红负责全书的策划、提纲的拟定和最后的统稿,参与撰写第一、二、三、十一、十二章;秦永红参与撰写第三、十一、十二章;王俭平参与撰写第十四、十八章;孟雪参与撰写第一、二章;李红梅撰写第四、六、七章;杨茜撰写第五、八、九章;刘红朝撰写第十章;解时红撰写第十三章;瞿萍参与撰写第十四章;刘晓燕参与撰写第十五章;代长友参与撰写第十五章;王祯撰写第十六、十七章;袁霁野撰写第十九章。由于作者众多,成稿时间差异较大,加之最后统稿时间仓促,本书错漏不妥之处在所难免,诚望各位读者不吝指教,并谨向关心、支持和帮助本书出版的各界人士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戴永红

2015年12月于四川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