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的去魔化:18世纪的欧洲与亚洲帝国(甲骨文系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篇 知识之路

第二章 亚洲—欧洲:界线、均衡、等级

我第一次踏上亚洲的土地,我一下划艇就趴在地上亲吻土地,仿佛那是我的精神祖国一样。Hammer-Purgstall,Erinnerungen (1940),第44页。

老迈的约瑟夫·冯·哈默-普格斯塔(Joseph von Hammer-Purgstall),那个时代最著名的三四位东方学者之一,如此回忆他年轻时的一个重要时刻。哈默的“亚洲”不止一个。首先,那是一个地理名词。哈默越过了博斯普鲁斯海峡,在苏丹的领土上已旅行了一阵子。不过,这位25岁的奥国外交部助理翻译官,在1799年9月不仅抵达了温卡尔·伊斯凯莱西,也同时进入了“亚洲”。年轻的哈默在跨越大陆、变换世界之际,或许深深感受到一种激动的情绪,然而这种情绪之后则成了陈腔滥调。在金角位于伊斯坦布尔博斯普鲁斯海峡内的长形海湾,为拜占庭帝国时期该城的重要港口所在。——译者注这个两大洲交会、景色如画之地,可以轻易察觉这种激动情绪。在此,哈默的“亚洲”亦是一个“精神祖国”,一个概念。哈默在此一圆他渴望的文学研究的愿望,召唤出亚洲是文明源头这个古老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