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词古文漫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4章 赤壁赋

赤壁赋

简介

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此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贬谪黄州时,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作者先是抒写了月夜泛舟所见到的美景与舒畅的心情,然后以乐—唱歌—音乐悲为线索进行转折,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出怀古伤今的悲咽,与精神解脱的达观这两种思想的碰撞。

创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卷入新旧党的党争之中,新党激进成员指使御史台的御史弹劾苏轼作诗“谤讪朝廷”,苏轼因此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苏轼在狱中一百零三日,惨遭折磨,险遭杀身之祸。后经多方营救,包括新党前党魁王安石也为之求情,终于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苏轼“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实际上是进入了“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被软禁了起来。乌台诗案被贬是苏轼人生中的重大转折,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游览。元丰五年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苏轼两次泛舟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也作于此时。当时苏轼由于并无实权,公务也并不繁忙,他还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靠种田来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称号就是由此而来。

壬戌之秋1,七月既望2,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农历每月十五为望日,十六为既望)

清风徐来3,水波不兴4。举酒属客5,诵明月之诗6,歌窈窕之章7。(劝酒,《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少焉8,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9。白露横江10,水光接天(白茫茫的水气横贯江面)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11。(极小的船《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旷辽)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12,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13,羽化而登仙14(通“凭”,乘。传说成仙的人能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升)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15。歌曰:“桂棹兮兰桨16,击空明兮溯流光17。渺渺兮予怀18,望美人兮天一方19。”(悠远难测,美好的理想或好的君王,思美人已经有身世之感了)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20。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21,如泣如诉;余音袅袅22,不绝如缕23。舞幽壑之潜蛟24,泣孤舟之嫠妇25。(声音婉转悠长,细丝,藕断丝连)

苏子愀然26,正襟危坐27,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28?”(脸色改变,多指悲伤、严肃,不自知)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29,东望武昌30,山川相缪31,郁乎苍苍3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3?(通“缭”,盘绕。)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34,舳舻千里35,旌旗蔽空,酾酒临江36,横槊赋诗37,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滤酒,这里指斟酒)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38,驾一叶之扁舟39,举匏尊以相属40。寄蜉蝣于天地41,渺沧海之一粟42。(葫芦做成的酒器,尊,同“樽”)

哀吾生之须臾43,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44。知不可乎骤得45,托遗响于悲风46。”(想要挟飞仙…长终:至于永远;剩下的说不尽的遗憾,就像余音在悲风中)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47,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48,而卒莫消长也49。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50;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51,而吾与子之所共适52。”(去、到=享用;或作食:享用)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53,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53,不知东方之既白。(菜肴、果品;相互靠着)

感情脉络:赏心乐事-兴尽悲来-转而旷达

一个美丽的误会:文赤壁、武赤壁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二十八载东坡语:“黄州西山麓,斗入江中,石色如丹,传云曹公败处所谓赤壁者。或曰:非也。曹公败归,由华容道,路多泥泞,使老弱先行践之而过,曰:“刘备智过人而见事迟,华容夹道皆蒹葭,若使纵火,吾无遗类矣。”今赤壁少西对岸即华容镇,庶几是也。然岳州复有华容县,竟不知孰是?今日李委秀才来,因以小舟载酒,饮于赤壁下。李善吹笛,酒酣,作数弄。风起水涌,大鱼皆出,山上有栖鹘,亦惊起。坐念孟德、公瑾,如昨日耳!”

二者相距只有一百多公里,地貌也颇为相似,因为有岩石突出像城壁一般,颜色呈赭红色,所以都称之为赤壁。至于是不是赤壁之战的古战场,苏轼当时并不能完全确认,自己也说“竟不知孰是”。但是心怀思绪和文学激情并非考证和实录,尤其是在两者十分相近的情况下,当年赤壁之战的种种一齐涌上心头,作者不能自已,写下了两篇《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来抒发内心的感慨。《红楼梦》有一段论述比较经典,在海棠诗社刚刚建立的时候,李纨出题让众人作诗。(李纨道:“方才我来时,看见他们抬进两盆白海棠来,倒是好花.你们何不就咏起他来?“迎春道:“都还未赏,先倒作诗。”宝钗道:“不过是白海棠,又何必定要见了才作,古人的诗赋,也不过都是寄兴写情耳.若都是等见了作,如今也没这些诗了”)只要你对所写的东西十分了解,内心又有充分的情感,那么也不用等到见了才作。由于苏轼当时怀古之情强烈,两地又十分相近,因此虽然心有疑虑,也不管此地是不是真正的赤壁之战战场,就权当是了,因为重点是寄兴写情,于是黄州城外的赤壁便成为一个感情的宣泄口,成就了一个美丽的误会。后来人因为苏轼的文章,称苏轼泛舟游览之处为文赤壁,与百余公里外的赤壁之战古战场武赤壁遥遥相望。

对偶在赋中的广泛运用

对偶就是把一对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来表达相似、相关或相反、相对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对偶的句式看起来整齐美观,表意凝炼;互相映衬,互为补充,便於记诵,行式整齐,读起来节奏铿锵,音韵和谐;增强气势,抒情酣畅。

如何看待穷而后工

是说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

出自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而后工也。”

穷,并非贫穷,而是困顿失意不得志。李煜、陶渊明、谢灵运、王勃、李贺、杜甫、李白、孟浩然、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尤其是李煜、谢灵运、辛弃疾,他们非常有钱。但是他们早年人生得意顺风顺水的时候诗词并不出众,都是遭受苦难磨砺之后,才写出诸般佳作,奠定在诗词领域的地位。李清照南渡前和南渡后,苏轼乌台诗案前后,陶渊明辞官后,李煜被软禁后…都是他们创作历程中的分水岭。

这大概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他们由于不得志,遭受了常人未有之磨难,就会有常人不及之深切感受,欧阳修对此表述为“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其中最为典型的是李煜,从一国之主变成阶下之囚,反差最大,加上本人的敏感,因此情感也最为深刻、饱满,强烈感人。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一切文学,尤其是诗词和《赤壁赋》这样的抒情散文是否能够打动人,判断标准不过是从词、情两个方面,一个人“穷”了,遭受困顿了,那么他情的方面就有了过人之处,以血书成,字字血泪,自然打动人。

第二是由于不得志,他们的精力就只好放在其他方面,欧阳修对此表述为“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文人们没有俗务缠身,只好去缘情体物,就好像苏轼被贬黄州出游赤壁排遣心绪一样,他们大概只能做两件事:一件是观察自然界纵情外物,这直接导致了一部分文人开始文学创作,并且将观察和体验融入作品中;一件是整理思路挖掘内心,这直接导致了作品的情感充沛思想深邃。这两点在《赤壁赋》中都有所体现。而纵情外物中还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致力于文学创作和发展,杜甫在《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称自己“晚节渐于诗律细”,表明自己把很多精力放在磨炼作诗技巧上面,如果杜甫是一个忙于公务的人,便没有如此多的精力。

简单来说,穷导致了文人们无法做事只好创作,并且因为穷而得到了更多更好的创作题材,在大量精力灌注之下,创作的技巧和水平也能得到显著提高。这些因素促成了“穷而后工”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