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鹿鼎记学习写小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2章 情节设置的制约性因素

在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内部矛盾和工具性矛盾设置完毕之后,我们就开始下一步来设计具体情节,所谓小说故事的情节,本质上就是矛盾双作战的过程。如果说矛盾是小说的灵魂和骨架,那么情节就是在灵魂与骨架的基础之上增加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网络系统、肉体皮肤系统等等,它将矛盾对立的双方连接起来,用一个个场景模块做为载体,以矛盾双方人物的思想、语言、行动为驱动力,实现矛盾的不断深化、演化与转变的过程,最终实现矛盾双方对战的结论和结果。在后面我们将对情节的一些重要元素做详细的拆解和说明。这里面包括情节设置的制约因素、情节的精彩设置技巧、情节的推进演化流程技巧等等。其目的就是帮助读者能够更加合理、更加精彩的配置相关情节,从而为小说的精彩来增色。接下来我们来讨论小说故事情节的第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情节设置的制约性因素,这两个因素分别是人物人设的制约性因素和故事结局的制约性因素。

有的读者可能不是很容易理解,情节不是作者来设置的吗?难道不是作者想怎么配置就怎么配置的吗?其实这个说法不能说不对,小说就是作者写的,作者对小说的矛盾、情节、人物都有绝对的控制权,这句话看起来不错,但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至少说是不完全准确和全面的,这里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

首先是,小说是作者写的没有错,作者对小说也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但是如果作者想写出一部精彩的小说,受读者喜欢的小说,那么读者一定不可以为所欲为。世间万物都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小说其实也并不例外,想要写出精彩的小说也要遵循自身的内在规律。如果不按照小说内在的手法、技巧规律,那么失败或者平庸的概率是非常大的。我们看到很多作者在小说平台发表的作品写了几十万、几百万字仍然无法签约,最后断更或者扑街,只能自我安慰、美其名曰的说写给自己的小说。而笔者之所以写这篇文章,就是希望能够在不同种类、不同风格的精彩小说中提炼一般性的规律告知大家,期待大家能够按照这样普遍性的规律写出更为精彩的作品。

第二个层面就是作者在写小说故事时,将会设置很多重要的环节和因素,而这些环节和因素设置的出发点却不尽相同。而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是,这些环节与因素之间,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就是它们之间互相存在制约的关系。如果小说作者不去关注这些制约因素而刻意用情节将各个环节与因素强硬连接起来,这样会导致内部的逻辑链条会坍塌断裂,所产生的过多、过强烈的违和感会大大降低小说的质量。我们看到,很多在网络平台发表的小说成为爆款搬上荧幕之后,能够受到好评高分的作品寥寥无几,而这些作品多大几百万、上千万字,能够做到日更上万或几千字,且保证每天定时更新。应该说这种小说的成功主要依赖于利用了读者们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无论小说质量如何,只要每天都能看到小说的更新内容就会或多或少的产生依赖感或者愉悦感。笔者曾经问过几个网文小说的爱好者,他们追过的网文小说已经完结,那么你是否会重新再看一次这个网文小说。几乎所有的网络文学爱好者都会斩钉截铁的回答,“不会。”甚至有的网络文学爱好者还会进一步告知如果这个网文小说即使拍成动画、拍成影视剧,也不会再去看。这个现象我们可以打个比喻,就像一个女子对所追求者并不好感,但是只要追求者每天定时出现、定时陪伴,虽然这个追求者相貌才华并无半点进步,但是日长夜久,女子对追求者的好感度还会日渐增加,但是如果是要谈婚论嫁,硬件和软件不过关的话,光靠日久生情还是很难做到的。

所以,很多网络爆款的小说,只要一拍成影视剧,扑街的绝对不是少数。更多观众的评价是逻辑混乱,情节转换生硬,人物性格前后不一致等等问题,和金庸先生的作品能够数十年来连续翻拍所取得的成绩实在不可同日而语。那么紧接着我们刚才提到的第二个层面,也就是小说的情节受到了众多因素与环节的相互制约,这里笔者重点分析和拆解两个重要元素对小说故事情节的制约,第一个是人物人设的因素,第二个重要因素是结局与结论对小说情节的制约。那么,我们来具体说说第一个情节重要制约因素—人设。

有的读者会问道,小说的情节设置受到矛盾主体双方人物人设的影响,那么人物的人设不也是作者设定的吗?通过设置作者的人设,从而作者能够最终间接设置情节哦。其实这句话说的也不错,但是还没有达到完善。这里提到的人物人设,它的主体人物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历史性小说的人物,小说中的人物在历史中是真实存在的,《鹿鼎记》和《三国演义》就是这一类的小说;另外一种是纯虚构的小说,虽然小说也是放在了某种历史背景之下,但是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几乎完全是作者臆想出来的,典型的例子是琅琊榜。我们先来说说历史性小说的人物人设是如何限定小说情节的设置的。

在历史性小说的主要人物中,这些人物是历史上真实存在并且被详细记载的人物。人物的性格、价值观、认知能力、爱好特长都是在历史中已经发生并明确记载的。在这种情况下,写历史性小说一定要牢牢谨记,这种人物在小说中一定不能随便改变他的人设,或者说一定不能较大的改动其中人物的人设。比如说在《鹿鼎记》中的康熙皇帝,从最开始的年轻冲动,到后来的大智若愚、沉着谨慎,以及励精图治、深谋远虑,这和历史中真实的康熙皇帝并无两样。而小说中的鳌拜也是那个权倾朝野、欺君罔上、飞扬跋扈,自己主动作死的鳌拜。吴三桂也是一样,谨小慎微、口蜜腹剑,像狐狸一样精明。而刚才我们所提到的索尔图,金庸先生确实对他的人设做了较大的人物加工改造,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是,他不是一个主要人物,他是一个小人物,再说一遍,他是一个小人物。

当历史性小说人物的人设被圈定之后,作者当然可以自行设计小说情节,而情节之中的人物的语言、思想、行为一定要符合历史性小说的人设。我们来举个例子,在康熙皇帝与鳌拜的对战中,鳌拜杀马、杀侍卫这样的情节桥段就充分表现出鳌拜生性鲁莽、飞扬跋扈的性格特征;而鳌拜私制龙袍,又表现出鳌拜的不知隐忍、欺君罔上、头脑简单的性格特征。而反观吴三桂呢,坐拥云南独霸一方,其能力和实力远胜于鳌拜,但是他本人却并不张扬,采用贿赂群臣、潜伏试探、表面忠心而背地扩大势力等方式与康熙周旋,充分的表现了他老谋深算、笑里藏刀、老奸巨猾的人设特点。所以笔者仍然要不断强调的一点是,情节桥段可以自行设计,但是里面的情节桥段中所要展现和所能展现的人物人设一定要与历史真实人物高度统一。

在说完历史性小说人物之后,我们再来谈谈虚构性小说的人物人设。虚构性小说人物不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而完全是作者自己臆想出来的人物。那读者们可能会问道,既然是虚构性小说人物,人物并非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那么当然作者可以随意设置小说中的情节桥段喽。这个说法也不是很准确的。而虚构式小说人物的人设设定,他本质上来源于作者想要表达故事的意图和目的。在第三章主要矛盾一章中,我们提到在作者设置矛盾之前,作者一定要立意说明在这样一部小说中,作者想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比如说在《鹿鼎记》中,金庸先生想要表达小说的立意构思是“一个出身卑微的市井小无赖通过一些运气、一些小聪明、一些努力获得了大量财富、权力、美色和江湖人设的故事。”而这个构思立意就决定矛盾双方经历什么样的过程发展,而这种过程发展要决定矛盾主体的人设。这个说来有些太理论化了,我们来举一个例子。比如韦小宝追阿珂的故事。作者想讲的就是一个韦小宝经历无数坎坷、无数恶搞的事件之后,最后成功追美的故事。这是作者对这对矛盾双方主体总体发展定下的方向和基调。那么在这种方向和发展基调之下,我们需要对阿珂的人设进行合理化的设置,如果阿珂温存善良,如果阿珂傻白甜,如果阿珂爱慕虚荣,爱财如命,如果阿珂行为不端,脚踩两只船,那么相信以韦小宝的身家财富、死皮赖脸、连蒙带骗,那么阿珂可能早就沦陷了。所以这种设置之下阿珂的人设是断不可能实现金庸先生在这个故事中的构思意图的。如何设置阿珂的人设呢,为了能够抵御韦小宝的种种攻势,性情刚烈、理想纯洁、不受利诱才是阿珂应该具备的基本人设,而在后续阿珂与韦小宝的故事情节桥段中,阿珂的思维方式、行动语言都要表现这种人设的特点。

而我们反观韦小宝的人物个性,从金庸先生对整部小说的构思立意中可以看出,“出身卑微”、“无赖混混”、“有点小聪明”这些就是韦小宝的人物人设。我们发现在这个人物人设之下,韦小宝的语言、神态、行为举止、思维方式也都定了下来。而“收获了很多江湖人设”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了除“出身卑微”、“无赖混混”这两种人物人设之外,还有这自身的性格优点,而这两种性格有点同时也影响着韦小宝的日常表现。而进一步深入思考可以得出结论,“出身卑微”、“无赖混混”是韦小宝的身份现状和外在特性,而“有些小聪明”、“收获江湖人设”是他本人自身的内涵特征。有人说“无赖混混”和“收获江湖人设”这本身就是一对矛盾,又怎么能够在同一主体上体现出来呢?可能读者们会觉得不可思议,其实这正是表现金庸先生设计人物的高明之处。其实每个人都是矛盾体,都是好与坏、优与良的结合。只是在不同情景、不同场合,面对不同种类的人而表现出不一样的特征。当这个矛盾体在正常善恶是非的环境中,他的行为处事便非常的清晰明确,但是这个矛盾在面对并非非黑即白的灰色境地中,处于一个灰色地带,那么在同一个人物主体中的两个矛盾便开始发生激烈的冲突和碰撞,而外在表现就是主人公向左不是,向右也不是,向前一步不是,向后一步也不是,时时刻刻处于两难之中。而观众面对主人公所处的状态也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当然这个问题我们会在小说精彩元素一张中还会继续深入详解。

说到这里,读者可能会问道,为什么情节推演之前一定要设定好矛盾双方人物的个性特征呢。这是因为人物个性、特征他直接反应在人物对待不同外在环境处理方式上。比如说郭靖,他本人行侠仗义、爱国爱民、因此他具有的人设在处理国恨家仇的矛盾时,就不会像杨康一样卖国求荣、认贼作父。因此情节的推演走向就是双方矛盾体各自性格以及自身特征(智商、情商、认知水平)所决定。

当然情节的推进走向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运气的成分。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文、不同的偶然事件都会引起情节的改变。那么读者可能会问道,这么说,情节受到这么多因素的决定,那么在这种不确定的外在环境和运气之下,情节的走向会变得随机和不可控制哦。其实不是这样,这里我们要拆解一下情节的走向,到底是什么来决定的。其实说白了,情节的走向最终还是由小说作者决定的,但是运气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说到这里,我们就要提到制约情节设置的第二个重要因素,也就是小说的结局和结论。读者们可能又会感到惊讶,按照小说的写作流程,不是先有人物,后有情节,最后才推演出来结论和结局的吗?读者读小说的时候的确是这个流程,但是作者写小说的时候却恰恰相反,作者是先设置人物和矛盾,再设置结论,最后再推演情节。而结论又是如何引导和制约情节的呢,它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制约情节的推进方向呢。是的,有些读者可能已经猜测到了,偶发事件是用来引导和制约情节的主要工具,集中表现为“运气”,没错,就是那种天上掉馅饼,能够直接掉到嘴里,而且连夺都躲不掉的超级好运气。

我们上面提到,偶然事件是决定情节走向的重要因素和载体。那么其实对于作者来说,这个运气也好,偶然因素也罢,它其实对情节的影响和推进都有非常强烈的指向性特征。也就是说,作者一定是为了某种结果的目的而故意设置这样的偶然事件。而这种结论一定有它的内在的逻辑自洽性,同时也有它的逻辑意外性,而意外性就是这个偶发性事件所导致的结果。还是回到作者写作之前对整个小说的立意构思,在这个立意构思中,我们提到“韦小宝在财富、权力、感情以及江湖人设(包括权力与名誉)获得了飞跃。”那么财富、权力、情感、江湖地位都是小说中意外性的结果,而金庸先生为了实现这种意外性的结果,必然要在故事当中安插偶发性事件来使韦小宝获得这些宝贝(女人、金钱、地位、宝物),从而实现韦小宝身份的剧烈转变和人生的飞跃。笔者再总结以下,作者需要从已经设定好的结果出发来设置偶然性事件,从而来影响情节的推演过程。但是笔者还要说明的一点是,偶发性事件虽然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无论如何也要融入整个小说的体系结构和链条中去,不可天马行空,自行想象来随意创造不合理的偶然事件,这样的偶然事件无法推进情节合理的、有逻辑的进展。

我们举个例子进一步说明。金庸先生为了增加韦小宝的财富,而可以说想到了很多的办法,其中的第一桶金就是对鳌拜的抄家。而对鳌拜抄家的情节桥段本质上的目的就是增加韦小宝的财富,同时为韦小宝配备防身(宝甲)和攻击性(匕首)武器。而抄家这件事情能够实现,本身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鳌拜贪污受贿,二是共同抄家的官员也是贪心旺盛,并深谙职场的潜规则。而这两个条件无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还是在小说所设计的人性特征中,都是非常逻辑自洽的。首先说说鳌拜,四大辅政大臣之一,绝对权臣,手握绝对的权力,贪污大量的钱财对于鳌拜来说绝对有这样的实力和资本。有读者可能会问道,有实力的权臣一定会贪污吗?在刘备死前向诸葛亮托孤之后,刘备也是权倾朝野、一手遮天,在岗几十年不也是清正廉洁、两袖清风嘛。读者说的没错,一个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一个是欺君罔上的奸臣。在《鹿鼎记》中,作者也交代了鳌拜是如何的飞扬跋扈、目无君上;而在与苏克萨哈的较量中,苏克萨哈也指出鳌拜圈地的罪行,因此鳌拜家中有着大量的资产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第二是共同抄家的官员也是贪心旺盛,并深谙官场的潜规则。在《鹿鼎记》小说之中,主管抄家工作的官员是索尔图,历史上索尔图是否是一个贪欲旺盛的官员我们不去关心,但是在这部剧中,金庸先生对索尔图这个人物还是做了一些戏剧化的加工。有的读者可能会问道,这样的加工是不是改变了历史真实的人设,如果这样去操作人设,是不是有着随意改变历史不严肃的态度。笔者认为,金庸在处理这个问题上还是比较谨慎的,其手法和应用也都是自己的底线。其原因就在于索尔图本人并非小说《鹿鼎记》中的主要人物,其人物的曝光率可能排名在二十之外。另外《鹿鼎记》本身就是一部娱乐性的小说,而非历史性的小说,对于索尔图这样一个非重点人物做适当性的娱乐性加工也是可以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