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社交礼仪是赢得尊重的“名片”
前段时间,一位朋友给我分享了一段“扎心”的经历。
有一次,她带着孩子外出吃饭,正赶上客流高峰,很多客人都是拼桌而坐。但奇怪的是,在他们用餐的那段时间,没有一个人选择和他们坐在一起。更令人尴尬的是,有时候孩子不小心弄出一些声音,她都能立刻感觉到周围人向她投来的那种谴责的目光,这些无声的疏离和敌意,都似乎传达出一种讯息:这边有个危险的“熊孩子”!
为此,朋友觉得非常委屈,自己的孩子也不“熊”啊,为什么要遭受这种冷眼呢?
其实,这事还真不能怪那些警惕的食客,毕竟,这些年大家都被有关“熊孩子”的段子弄怕了。
有一次,我应邀参加一位长辈的九十大寿,这位长辈的家人为了把寿宴办得隆重一些,请来了很多亲朋好友。本来是一件大喜事,却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
事件的起因是一位亲戚带来了一个五六岁的孩子:五六岁,正是精力充沛,对什么事情都强烈好奇的年纪。刚开始孩子活泼开朗,面对一群似乎熟悉却又很陌生的大人一点儿也不胆怯,在餐厅里跑来跑去,倒也为寿宴活跃了气氛。
可等到宴席一开始,大家却对这孩子连连撇嘴。
原来,餐厅经理十分细心地为老人准备了一把特殊的太师椅,以便老人在席间能更加舒服。中国人就餐的礼节不少,什么人坐在什么位置也是有讲究的。今天是老人九十岁诞辰,老寿星理应坐高处,可是这个小娃娃一见这把特殊的椅子,就直接飞奔过去,一屁股坐下就再也不肯让座了。他的妈妈赶紧上前劝说孩子:“儿子,这是寿星的座位,咱们不能坐。”
孩子执拗地说:“我就坐在这里!”
“乖,回头妈妈给你买一把一样的椅子,咱们随便坐,可今天这把椅子不能坐。”
孩子大声对妈妈怒喝道:“不,我就要坐在这里。你要是再说,我就都不让你们坐。”
妈妈尴尬得头上微微渗出汗珠,表面上还是压着火气,苦口婆心地劝说儿子:“你听话,妈妈回家给你买新玩具好不好,你要哪个就买哪个。”
可是这个“活宝”就是不肯照顾妈妈的面子,依然坚持自己的选择,甚至直呼妈妈的大名道:“赵萧笑,你再说,我就把你轰出去,我必须坐在这里!”孩子当着在场近二十位亲友的面,毫无礼貌地喊出妈妈的名字。妈妈实在是控制不住了,举起手来就要打他,众人劝说才勉强稳住局面。
本以为坐下来就安然无事了,谁知热闹才刚刚开始。服务员每端上一道菜,这个孩子就立刻把菜转到自己面前;别人在夹菜,他旁若无人地转动转盘。夹菜的时候,他还会从椅子上站起来,用筷子肆意地在菜品里搅动,并大喊:“我要吃这个!”
他妈妈觉得实在没面子,只得抱着孩子离开宴席。本来热闹喜庆的场面,最后变得尴尬无比。虽然人们在席间不便说什么,但心里都颇有微辞。
很多人可能会说,这个孩子真不懂事。但是,这真的是孩子的错吗?
这个世界上本没有“熊孩子”,只是许多家长不懂教育,才让路人“谈娃色变”。
归根结底,熊孩子不是生出来的,而是教出来的,孩子的这些行为,说到底还是要从大人身上找原因。
作为父母,吃饭的时候,如果孩子不懂礼节,我们必须明确地告诉他那样做是错的,并进行制止,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引导孩子有礼有节地参加聚餐,让他们明白应当怎样做,而不能一味地纵容或者呵斥孩子。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却是孩子内在修养的试金石。
只有家长先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完整的人去看待,才能让孩子在生活中体验到尊重和平等,这种体验对他的成长会大有裨益。而尊重是相互的,也是需要家长们靠自己的努力来换取的。
可能有的家长会说,不是自己不想管,而是孩子实在太不听话,说多少次都没用,所以干脆就放弃了。
对此,我想告诉各位父母,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说一次就听话的孩子。
孩子在饭桌上该说什么话,需要父母一次次地引导,让孩子从小接受良好的修养教育,了解吃饭中的礼仪,这样他们才会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受到他人的尊重。
王老师的小秘籍
父母应该教给孩子的四大用餐礼仪
(1)告诉孩子,学会分享才能有“好人缘”。
当孩子面对自己喜欢的食物,不顾及其他人,而是抱过来自己单独享受时,说明他不懂得分享,在日后与他人的相处中也可能难以形成一种健康的情感体验。
(2)不管是在吃饭还是在交流中,孩子毫不顾忌地用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都是错误的,父母一定要及时制止。
试想,我们平时去餐厅的时候,也会对那些大声喧哗的人没什么好感,而且那样做会显得非常缺乏教养,只会引起别人的厌恶,所以不要让我们的孩子养成那样的坏习惯。
(3)在公共场合就餐,不要一次拿太多。
聚餐不是一个人的行为,如果一次取太多食物而又不能吃完,就造成了浪费,也难免会影响他人就餐。要告诉孩子,喜欢吃的食物要吃光了再取并且一次少取些。这不仅是一种良好的餐桌礼仪,也是一种需要教给孩子的素质和美德。
(4)吃中餐时还有一项礼仪,那就是不要用自己的筷子在所有的菜里挑挑拣拣,那样对其他人很不尊重,也影响别人的食欲。如果孩子够不到自己想吃的食物,要教他有礼貌地跟人商量,请别人帮忙将菜传递过来,而不是大声嚷嚷指使别人。